文/穆 希
“質量時代”的抉擇
文/穆 希
中國經濟要想再創輝煌,就必須在提升質量上下功夫,以質量的提升來“對沖”速度的放緩。
我們正迎來一個更加注重精細品質和獨特體驗的時代。“質量”一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引起如此廣泛和密切的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三個轉變”等系列重要論述和李克強總理提質增效升級、開創“質量時代”的新要求,指明了我國質量效益型發展的根本取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作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有19處提到“質量”,是新世紀以來四個《建議》中次數最多的一次。
“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設質量強國”首次出現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
作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問題,質量之重可見一斑。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一直唯GDP至上,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質量和效益。很長一段時間后我們才體會到,競爭并不是單純的數量擴張,更重要的是質量的競爭。質量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文明程度的綜合反映,是產業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速度終有上限,而質量追求永無止境。當前,我國經濟正擺脫低端競爭格局,中國制造正在向中高端邁進。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環視我們的周圍,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忽略產品的品質,仍是某些領域心浮氣躁的表征,其實質反映在制造業則致使產品質量很多是粗制濫造,隨之而來的惡果就是連國內消費者都不買賬。據統計,我國游客在境外搶購馬桶蓋、電飯鍋、奶粉等生活日用品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去年有600萬出境過年的中國游客竟“刷出”境外消費900億元人民幣。
當越來越多的人津津樂道于在國外“淘”了哪些性價比高的商品時,我們感到莫名的失落——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規模、速度、成本優勢之外,我們還有什么?不放心食品令人憂心忡忡,不合格藥品讓人談之色變,欺詐叢生的旅游業讓不少人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現實嚴酷地告訴我們,以質取勝、以品牌論英雄的時代已經到來;以精益求精、匠心獨運的工匠精神創造高品質的產品,將成為應對這場考驗的重要選擇。
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質量工作。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切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把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作為“十三五”時期指導思想;2012年,國務院頒布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首次提出“建設質量強國”;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以及去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中,也都提出了“建設質量強國”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質量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李克強總理指出,中國經濟要想再創奇跡、再創輝煌,就必須在提升質量上下功夫,以質量的提升來“對沖”速度的放緩,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
始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既是經濟發展的邏輯,也是我們國家面對歷史和未來的必然選擇。只有把提升質量作為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推動全社會著力在質量提升上下功夫,以質量提升對沖速度的放緩,著力推進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創新驅動創造新供給、提升供給能力,堅持以質量引領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才能更好地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推動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
“質量強國”,事實上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對于老百姓而言,質量就是柴米油鹽、衣食住行。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大消費者已不再滿足低端產品,而是對享受高質量的生活充滿憧憬。據新華社報道,當下,我國已進入消費加速升級期,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正在經歷從以往的大規模、同質化消費,向差異化、高品質消費轉型,這在養老消費、體育消費、旅游消費等領域表現尤為突出,以品質消費為主要特征的新消費時代已經到來。
這就既涉及制造業的升級,也涉及服務業的“換擋”。由海外搶購馬桶蓋暴露出我國制造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功能創意不足、制造標準滯后等不少短板,一場源于需求側變化的“品質革命”正在加力,如何依靠產品的品質保障和品牌提升吸引海外消費回流,發揮消費在國內經濟增長中的基礎性作用和促進產業轉型的關鍵作用,已成各方關注焦點。
與此同時,在有形商品之外,“無形”的消費性服務的品質在低端徘徊,成為更讓人著急的事。事實上,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已成為各國搶占后工業化時代發展制高點的選擇。在我國,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已成為當下經濟運行的新亮點。去年,我國服務業GDP占比首次超過50%,就業人數超過農業,包括交通運輸、金融、租賃服務和商務服務等需要較高人力資本和技術知識含量的生產性服務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旅游、健康服務、養老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發展方式比較粗放、低品質服務過剩、個性化供給嚴重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
擁抱品質消費的新時代,離不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雙輪驅動”,既需要各種優質商品的“百舸爭流”,還需各類品質服務的“千帆競技”。“質量時代”,相關行業主體應更精準地把握新興消費潮流,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質量水平,增加服務的有效供給,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中高端服務需求,破解“服務層次偏低、服務功能偏弱”的通病,推動日常生活性服務向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
享受高質量的生活,這是小康路上的美好憧憬,也應成為整個社會的全新文化與價值追求。

品質成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