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仕敏
匠心雕琢時代品質
文/江仕敏
“工匠精神”堅守的是質量第一,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彰顯的是持之以恒。

“工匠精神”背后,是對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品牌的塑造和形成,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全面系統的持久戰,尤其需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這是對中國品牌發展方向更清晰的認識,同時也是對云南質量強省提出的更高要求。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無論在古代還是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在任何行業都需要傳承和發揚這種精神。這是一種專注、執著和務實的精神,是打造質量強省的最根本保障。
《禮記·月令》篇記載,秦國規定:“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如有質量問題,必究其責任,并予以嚴懲。
“工匠精神”堅守的是質量第一,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彰顯的是持之以恒。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鉆勁背后,是對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云南、品質云南,離不開天馬行空的“才氣”,也需要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匠心”。
盡管這個時代有喧囂有浮躁,但云南從來都不乏精益求精的工匠,他們兢兢業業地塑造著時代品質。
在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在中國文明網向全社會公開發布10位“最美職工”的先進事跡。其中,53歲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車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執著,生動詮釋了什么叫“工匠精神”。
鉆進車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幾乎年年都有一兩樣“改革”。這些年,耿家盛帶領團隊完成了拉絲機、橡膠縐片機等產品工藝編制和圖紙改進500余項,改進塔機起升部分、重卷機滑槽等生產工藝400余項。以耿家盛為主或獨立完成的“一種深孔錐度鉸刀”、“一種高硬度、高韌性難切削材料機加工刀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而他領銜的“一種高硬度合金堆焊機加工刀片”正在申報國家創新項目,“一種螺紋快速返程車加工方法”等3項技術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并已獲受理。
在云南,像耿家盛這樣的技術狀元、云嶺工匠還有很多:寸發標、孫鴻雁、時魯峰、張國榮、費海濤、秦忠、董春玉、熊鷹、魏忠明……他們都是新時期云南職工的杰出代表,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踐行實干、創新、專注、執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于引領全省廣大職工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推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和耿家盛一樣,“云嶺工匠”中的很多人都是從一線工人成長起來的,但他們發明創造或工藝革新,許多都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在國內甚至世界都具有極高的水平。這充分說明,只要銳意創新,一線技術工人同樣會成為技術“大拿”,普通崗位也能做出驚人業績,掌握“絕活”的“大工匠”能夠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能夠筑起云南“質”造的強大基石。
缺乏工匠精神,被認為是現在和未來中國發展智慧產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的最大障礙。有識之士指出,工匠精神缺失的根源,在于沒有工匠文化作支撐。
文化是一個人、一家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生存基礎和精神支柱,備受推崇的德國文化歸根結底就是質量文化。然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質量文化更多地體現在工匠精神上面。真正優秀的企業,更應該形成對工作堅定執著、對產品精益求精、對管理科學嚴謹、對事業永恒敬畏的工匠文化。這一點,傳統中醫藥企業云南白藥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標桿。
“讓結果完美,跟自己較勁”在云南白藥幾乎成了一種常態:生產車間外的落地玻璃干凈整潔;所有墻角設計成圓孤角度,目的只為清潔無死角……除看得見的生產精細化管理外,成本控制的精細也讓人驚嘆:在其所屬的省醫藥公司,占據全省藥品配送量近60%的物流配送中心,僅利用舊紙箱進行配送包裝一項,每年就可節約成本上百萬元。為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形成員工之間的良性競爭,云南白藥推行“員工晉升雙通道制度”,為不同工作崗位的員工設計出不同的職業發展路線,員工可以在“管理”、“技術”等不同的職業規劃路上,得到各自的晉升途徑。這樣的制度有效解決了技術工人的晉升困境,成為了一個催生能工巧匠的“孵化器”。
“工業4.0道路上的‘工匠’精神,不同于以往‘手工藝人’的定位,它需要在高標準、嚴要求的基礎上,對新技術新觀念兼收并蓄。”基于此,云南白藥建設的“創客聯盟”——創新項目支持平臺應運而生,設置服務站為項目組提供服務,幫助項目組順利達成目標。目前,“創客聯盟”正在公司內部試點推行,給具有創新想法的員工創造了實現創意的機會和平臺。
在全國知名顧問公司總裁、華為公司前高級副總裁楊大躍看來,首先,工匠精神是建立在質量文化基礎上的,如果一家企業沒有質量文化,就根本談不上工匠精神。其次,質量文化應先從企業的高層開始傳播,而不是靠企業的幾位師傅或幾位優秀員工樹立榜樣就能感染其他員工。再者,避開“質量文化是一種技術,而不是管理”的誤區。在這種陳舊觀念的影響下,企業每年花大量的資金為員工提供質量培訓,而企業的高管們若置身事外,那么企業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就不會提升。而缺乏質量文化的企業高管們往往把質量問題推給員工。
楊大躍認為,在大談工匠精神,遵循契約精神時,更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建立和完善正確的質量文化體系,在此基礎上重塑工匠精神。
“匠心時代”,集聚和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使他們成為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力量,是時代的呼喚、發展的必然。
只有建設好人才“搖籃”,才能“孕育”出合格的高層次高質量技能人才。近年來,云南省著力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培養與引進并重,在實施“十百千萬”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的同時,采取公開招聘、留學回國安置、柔性引進等方式,逐步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截至去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總量已達75.89萬人,完成規劃目標的123.6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25.8%。高技能人才總量快速增長,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發揮了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
在“招商引智”基礎上,全省以傳承工匠精神、培養能工巧匠為導向,依托重點技工院校、大型骨干企業,建成了一批技師學院、國家及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并通過職業技能競賽、高技能人才課程研發、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廣泛開展活動,“云嶺首席技師”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品牌逐步打響,一大批優秀的高技能人才典型脫穎而出。截至去年底,全省擁有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68人、“國突”人才63人、“國貼”人才1614人、“省突”人才1675人,全省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84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1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5個,擁有“云嶺首席技師”87名;建成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77個,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成長提供了廣闊舞臺。
工匠精神,無從計量,卻可感知。他們是國人之所盼,更是質量強省、質量強國之未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營造守正創新的“工匠文化”,生產“質善質美”的“云南出品”,我們有信心,也深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