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云南省委黨校調研組 可順祥 馬 黎
明確靶向 精準發力羅平縣脫貧摘帽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效
文中共云南省委黨校調研組 可順祥 馬 黎

中共羅平縣委書記呂品紅(前排右二)到馬街鄉調研整鄉推進工作
羅平縣是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680個扶貧攻堅片區縣之一,是云南省扶貧開發脫貧攻堅示范縣。全縣轄13個鄉鎮(街道)154個行政村,總人口63萬人。
“十二五”以來,在國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視、高位推動下,羅平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各項扶貧目標任務,以貧困鄉鎮為主戰場,以建檔立卡戶為主要對象,突出重點,攻堅克難,扎實工作,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十二五”期間,全縣累計脫貧44655人,脫貧率63.16%。截至目前,羅平全縣尚有3個貧困鄉鎮、24個貧困行政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573戶26045人,貧困發生率4.78%。
“十三五”時期,羅平的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按照要在2016年率先脫貧摘帽的要求,羅平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為實現2016年脫貧摘帽工作首戰告捷,羅平縣委、縣政府緊緊團結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縣之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2016年計劃實現貧困縣摘帽,3個貧困鄉、24個貧困村出列,10700人貧困人口脫貧。時下,羅平全縣上下正在按照創建全省扶貧開發脫貧攻堅示范縣的要求,緊扣“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個關鍵環節,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以“首戰必勝”的信心和決心,立下“軍令狀”、拿出硬措施、啃下“硬骨頭”,舉全縣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堅決打贏2016年脫貧摘帽攻堅戰。
羅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自被確定為全省率先脫貧摘帽攻堅縣以來,羅平縣認真按照黨中央及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開發工作的要求,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全縣第一要務,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迅速掀起了新一輪扶貧攻堅促發展熱潮。
(一)超常規籌措資金。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羅平縣按照“政府統領、規劃引導、渠道不變、集中投入、突出重點、各負其責、部門協調、績效考評”的原則,加快了項目資金整合力度,積極整合資金41.9億元專項用于扶貧攻堅,其中:縣級財政脫貧攻堅資金年度預算2億元、向省農發行貸出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貸款8億元、政府貼息金融貸款10億元、部門整合16.9億元、動員群眾出力折資和社會捐資5億元。
(二)超常規整合項目。以脫貧攻堅工作為統領,全力策劃、包裝、申報、爭取、實施項目,按照“政府統籌、規劃引領、渠道不變、突出重點、部門協調、績效考評”的原則,整合國土、交通、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項目裝進縣級脫貧攻堅“盤子”,實現60%以上項目投向3個貧困鄉鎮和24個貧困行政村,其余項目投向其他脫貧對象,確保所有貧困戶都有脫貧項目履蓋,所有貧困鄉鎮、貧困村都達到脫貧考核標準。
(三)超常規抓實產業。把發展脫貧富民產業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建立脫貧產業體系,完善扶持政策,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做到特色產業項目全覆蓋,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推進現代農業扶貧,推進“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集中連片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農業園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貧困戶更多分享到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加大對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貧困村集體經濟、扶貧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調動各方積極性,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效,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四)超常規強化隊伍。嚴格按照中央“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要求,成立了縣級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由黨政主要領導實行“雙組長”負責制;組建脫貧攻堅指揮部、劃定作戰區、實行掛圖作戰,將縣扶貧辦單設為政府工作部門,領導職數從1正2副增加到1正4副,人員編制從8人增加到23人;統籌省、市、縣、鄉四級幫扶力量共5816名干部對全縣貧困群眾實行結對幫戶全覆蓋;抽 調418名干部組成62支扶貧工作隊進村入戶定點扶貧,做到每個貧困村都有充足的駐村幫扶力量。
(五)超常規營造氛圍。一是率先出臺政策。按照“1+N”思路,制定出臺了以《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為統領的脫貧攻堅類文件49個。對易地扶貧搬遷戶按貧困戶實施“2468、10”差異化補助政策。二是層層明確責任。縣鄉村三級層層立下軍令狀,明確各級脫貧攻堅工作目標、工作措施、時間節點,并將“軍令狀”對外公示,接受監督。將脫貧攻堅任務分解到鄉、到村,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建立工作臺賬、銷號清單,瞄準靶向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三是強化輿論導向。突出群眾主體作用,通過新聞發布、召開群眾會280場次、發放《致全縣貧困群眾的一封信》《致全縣人民群眾的倡議書》2萬余份、懸掛標語172條,組建以“圓夢小康·奮進羅平”為主題的宣講小分隊,用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進村入戶宣講黨和政府全力推進脫貧攻堅的好政策、好典型,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六)超常規督查監督。研究出臺《關于開展脫貧攻堅督查工作的通知》,成立了7個督查組,由縣級領導任組長,每月開展一次督查,采取實地查看、隨機抽查、查閱資料、走訪農戶及聽取匯報等方式,對簽訂“軍令狀”的42家縣直部門、13個鄉鎮(街道)、所有貧困行政村進行了督查。

魯布革鄉芭蕉箐美麗鄉村
精準扶貧,關鍵是要把扶貧對象搞準,把家底盤清,找準“貧”根、尋找“困”源,才能實現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為此,羅平縣精心組織人員,在全縣范圍內認真開展了建檔立卡“回頭看”和“掛包幫”工作。
(一)認真開展三輪“回頭看”工作。扎實開展“回頭看”工作,嚴格按照“五查五看”“三評四定”“一公示三確認”“三查三核”等程序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凡認定的扶貧和脫貧對象都拿出來張榜“曬一曬”,讓標準公開、以事實說話、使群眾認可,做到認可程序規范、痕跡檔案管理完整。通過三輪“回頭看”,精準識別出列1742戶6071人,新入列1262戶4993人,自然增加1084人,未脫貧7573戶26045人,已脫貧3450戶11905人。按照脫貧規劃,2016年羅平縣要實現貧困縣摘帽、3個貧困鄉鎮24個貧困村出列,10700人脫貧,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實現小康。為確保脫貧工作相關數據信息持續精準、動態平衡,投資700余萬元建成覆蓋全縣的精準脫貧動態信息管理平臺,兼容國辦和省辦系統所有功能,創新設置幫扶信息、“五個一批”、黨建扶貧“雙推進”、統計分析等9個特色模塊,實現了對扶貧、脫貧信息的適時精準動態管理和臺賬生成。
(二)認真開展“掛包幫”工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由縣委書記擔任“掛包幫”“轉走訪”工作聯席會議總召集人,每季度主持召開1次會議,專題聽取駐村扶貧工作隊工作匯報,研究問題、部署工作。二是健全工作機制。羅平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建立扶貧攻堅“掛包幫”長效機制扎實開展“轉走訪”工作的通知》《關于縣級領導扶貧攻堅掛鄉聯村包戶和縣直部門、駐羅單位扶貧包村幫戶責任安排的通知》,制定了《駐村幫扶、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掛鉤扶貧、第一書記“四合一”調整方案》《遍訪工作流程和辦法》,成立了“掛包幫”“轉走訪”工作聯席會議及辦公室,建制度、立臺賬,實現幫扶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三是全面落實幫扶責任。要求所有縣級領導都要掛聯到貧困村,全縣整合省、市、縣、鄉四級5816名掛包幫干部與全縣所有貧困戶結成了“一幫一、一幫幾、幾幫一”的脫貧幫扶對子,實現了掛鉤幫扶全覆蓋。四是加強駐村扶貧力量。制定印發了《羅平縣駐村扶貧工作隊管理辦法》,對駐村扶貧工作隊的職責、日常管理、工作保障、考核獎懲等進行了細化。嚴格執行召回制度。依據《云南省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召回辦法(試行》,出臺了《羅平縣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季度綜合測評辦法》,對全縣所有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進行測評,綜合評定出末5名進行誡勉談話,嚴肅駐村扶貧工作紀律,加大了駐村扶貧工作的推進力度。全面組織開展好集中培訓,讓工作隊及隊員進一步明確工作任務、工作職責和工作要求,充分發揮好作用。目前,全縣累計開展相關專題培訓80余場(次)4294人次。駐村工作隊主動與幫扶村銜接,圍繞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開展工作,既摸清了貧困村貧困群眾的基本情況,又明確了具體幫扶措施。截至目前,參與鄉村中心工作及扶貧項目落實453件,撰寫調研報告826篇、駐村工作日記2109則,幫助駐村制定和完善各項制度230個,幫助駐村制定脫貧計劃規劃1680個,提出工作建議360條,其中被采納233條,為駐村辦實事、好事449件,參與調解矛盾糾紛441起,幫助駐地爭取到位的扶貧項目141個,爭取到位的各類資金及物資(折合)4358.5余萬元,切實為駐村辦實事、解難題。

馬街鎮阿西者村易地扶貧搬遷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不是空口號,得有真辦法、實舉措、硬功夫才行。所謂硬功夫就是精準。打贏羅平脫貧摘帽攻堅戰,難點在精準,關鍵也在精準。新一輪脫貧攻堅戰啟動以來,羅平縣咬定“精準”二字不放松,瞄準貧困人口這個“靶心”,根據貧困原因實施政策,根據政策找到、找準脫貧措施和手段,使政策到戶到人、措施落地生根,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解決了“扶持誰”“怎么扶”的問題。
(一)堅持把發展生產作為精準扶貧的主攻方向。建立“政府扶持、社會幫扶、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大扶貧機制,加快產業扶貧力度,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結合油菜籽、小黃姜、蜂蜜、淡水魚等資源優勢以及全域旅游發展定位,推進“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進村聯戶脫貧機制,規模化發展訂單農業,加大特色種養殖扶持力度,制定重點針對貧困群眾的產業扶持政策,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逐步實現就地增收脫貧。
(二)堅持把易地搬遷作為精準扶貧的關鍵舉措。在貧困戶自愿的前提下,羅平縣嚴格按規定、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易地搬遷工程,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結合貧困退出必須有穩固住房的要求,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一批7757戶,對貧困戶實行一次性授信10萬元以內免擔保無抵押貸款,3年內政府給予全額貼息,因災因病等特殊原因到期無力償還的,由政府和銀行按8:2比例承擔償貸風險;對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和D級危房改造范圍的非建檔立卡農戶補助2萬元,易地扶貧搬遷分散安置的貧困戶補助4萬元、集中安置點內的貧困戶補助6萬元,有條件和意愿到城鎮購買商品房的貧困戶補助6萬元,確定為鄉村旅游示范點建設搬遷新村的貧困戶補助8萬元,每個集中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按戶均5至10萬元標準配套。
(三)堅持把生態補償作為精準扶貧的有力支撐。通過生態補償、退耕還林、生態保護、生態治理、綠色產業等措施,結合區域特色優勢產業,規劃投入資金6213.395 萬元,發展一批能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經濟林果產業和珍貴用材林產業,安排貧困戶從事護林員工作141人(141名護林員年增加收入101.52萬元),通過項目實施帶動貧困人口收入顯著增長,最終帶動貧困5866戶貧困人口增收。
(四)堅持把發展教育作為精準扶貧的根本之策。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精準扶貧。為此,羅平大力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實施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加快推進教育均等化。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標準,對7953名大中小學及幼兒園貧困學生發放助學補助551.75萬元,對所有貧困地區校舍實施標準化改造,組織就業技能培訓、實現轉移就業6200人,實現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全覆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五)堅持把社會保障作為兜底之策。對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社會保障兜底,推動農村扶貧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兩線合一”,醫療保險、醫療救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保險等政策向貧困人口傾斜,對低保、五保對象實行社會保障政策兜底,對因病、因殘致貧人口實行大病救助。對符合條件的2855戶5015人全部納入低保予以保障,實行“雙線合一”并對其參加新農合給予財政補貼,降低住院減免起付線、提高住院報銷比例。

阿崗鎮恒鑫牧業
羅平的扶貧工作,既做到了整體推進,又做到了到村到戶到人,實現了“靶向治療”,做到了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通過近十個月的努力工作,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聚焦脫貧對象靶向核心,實現精準識別、動態覆蓋。嚴格按照“五查五看”“三評四定”“一公示三確認”等程序和要求,扎實開展“回頭看”工作,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凡認定的扶貧和脫貧對象都拿出來張榜“曬一曬”,讓標準公開、以事實說話、使群眾認可。順應“互聯網+”,投資700余萬元建成覆蓋全縣的精準脫貧動態信息管理平臺,對全縣脫貧攻堅“人和事”實現了精準動態管理。
(二)聚焦干部群眾兩大主體,實現精準幫扶、雙向聯動。嚴格落實中央“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要求,層層立下軍令狀、簽訂責任書、畫出作戰圖,縣鄉兩級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實行黨政主要領導“雙組長”負責制,統籌省市縣鄉5816名干部、62支扶貧工作隊418名隊員進村入戶定點扶貧。著力干部群眾齊心干,向社會各界發出倡議書,發放《致全縣貧困群眾的一封信》到每家每戶,組建宣傳小分隊進村入戶用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宣講政策,創新實施“雙向承諾制”,干部向幫扶對象承諾幫扶措施和完成時限,貧困群眾向干部承諾主動投工投勞,實現了精準幫扶、雙向聯動。
(三)聚焦省市縣三級資金項目,實現精準整合、共辦一席。發揮縣級主體作用,項目圍繞規劃定、資金跟著項目走,將各級財政撥付和配套的除保證日常運轉、應急救災、惠農補貼等以外的各類涉農資金,包括生產投資類、基礎設施建設類、社會事業發展類、國家和省市按核準項目批復下撥和切塊到縣的“指令類”四大塊資金,全部納入整合,統籌用于精準脫貧。目前已整合到位各類扶貧資金31.96億元。
(四)聚焦“扶困、扶能、扶智、扶心”四位一體,實現精準施策、斬斷窮根。針對建房資金短缺、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的“扶困”問題,明確了“2468、10”的到戶補助政策及補助標準。貧困地區及革命老區通村公路按照每公里25萬元的補助標準逐條硬化;以直補水泥的方式,對4321戶貧困戶實施庭院硬化;對所有貧困盲點地區實施配電和信息化拉網改造。針對產業、生態和發展基礎薄弱,貧困群眾致富無門的“扶能”問題,因地制宜強化產業“造血”功能、保護生態、建設新村,建立健全貧困戶與龍頭企業利益聯結機制,規模化發展訂單農業,加大特色種養殖扶持力度,對2644戶貧困栽煙戶傾斜安排6萬擔單收單種烤煙指標,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針對貧困人口素質普遍偏低、缺乏致富技能的“扶智”問題,投資1.3億元對所有貧困地區校舍實施標準化改造,發放貧困學生助學補助551.75萬元,組織就業技能培訓實現轉移就業6200人,實現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全覆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針對政府兜底的“扶心”問題,對符合條件的2855戶5015人全部納入低保予以保障,實行“雙線合一”并對其參加新農合給予財政補貼,降低住院減免起付線、提高住院報銷比例,將兒童先心病等22種病種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范圍。
(五)聚焦縣域經濟發展后勁,實現經濟拉動、項目支撐。堅持把脫貧攻堅同縣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強化措施穩增長,培育產業強支撐,抓實項目增投資,廣泛招商添后勁,保障要素破瓶頸,統籌協調促城鄉,以人為本構和諧,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提升縣域經濟對脫貧致富的支撐和拉動能力。2016年上半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0.54億元,全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2元,同比增長9.7%,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和全市(全國增長8.0%;全省增長8.9%;全市增長8.7%)。全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760元,同比增長10.7%,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和全市增速。(全國增長8.9%;全省增長10%;全市增長10.3%)。2016年計劃脫貧5870戶20548人,其中3個貧困鄉鎮和24個貧困村計劃脫貧3270戶11470人,其它面上計劃脫貧2600戶9078人。通過實施“八項到戶工程”,確保了計劃脫貧的5870戶貧困戶項目資金政策全覆蓋。

萬畝油菜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