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航 仇 紅
關節(jié)松動術結合傳統(tǒng)療法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治療體會
張曉航 仇 紅
目的 探討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最佳的治療方法。方法 將我院近期收治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tǒng)的康復方法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環(huán)節(jié)。結果 從患者的疼痛感受、運動功能和康復效果3方面進行評價,觀察組患者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 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采取關節(jié)松動術進行治療,效果理想。
關節(jié)松動術;腦卒中;肩手綜合征
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患者發(fā)病后,癥狀表現(xiàn)有手部突然疼痛浮腫和肩關節(jié)疼痛等,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較為明顯的影響[1]。為了有效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我院康復醫(yī)學科在傳統(tǒng)方法基礎上,增加關節(jié)松動術的治療環(huán)節(jié),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基本資料
2015年2月~2016年5月,選擇在我院入院接受治療的62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作為本次康復治療的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中腦卒中的診斷和分級標準[2],且經(jīng)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患者。將所有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患者基本情況如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平均年齡為(56.89±12.82)歲,平均病程為(55.82±9.55)d。患者病變性質為腦出血患者14例,腦梗死患者17例;觀察組患者基本情況如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平均年齡為(57.22±10.91)歲,平均病程為(52.17±8.92)d。患者病變性質為腦出血患者13例,腦梗死患者18例。2組患者在年齡等各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方法 對照組患者主要給予傳統(tǒng)的康復治療,主要方法如下:(1)壓迫性向心纏繞。治療師用一根直徑1~2 mm的細線,對患者做向心性纏繞,纏繞的力度由指尖開始逐漸遞減[3]。(2)被動運動。治療師對患者患側的肩、肘和腕等關節(jié)進行適度的被動運動。運動的幅度以患者感覺不到疼痛為宜。(3)主動運動。治療師指導患者主動旋轉和屈伸患側肩、肘和腕等關節(jié),運動的時間和力度要適量[4]。(4)冷溫水交替浸浴,交替浸浴5~10次。
1.2.2觀察組方法 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增加關節(jié)松動術的康復環(huán)節(jié),手法強度根據(jù)患者的承受能力,采用Ⅰ級或Ⅱ級。每種手法的治療時間為10 s,間隔10 s后再次治療,連續(xù)治療5次。具體如下:(1)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治療師用手握住患者患側肱骨近端,向肩部外側進行冠狀面牽引。然后從患者肩部的前方向后方用力,使盂肱關節(jié)呈矢狀面滑動。(2)同樣保持患者仰臥位,用柔軟適中的枕頭墊在患者肩下部位。治療師左右雙手分別握住患者的雙臂,身體向后傾斜,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力量,為患者進行長軸牽引,進級時分別在不同的外展角度做縱向尾側運動[5]。(3)治療師為患者做肩部放松,保持仰臥位。然后一手握住患者患側上臂,另一手拖住肩胛的下部,分別向上方、外側和前方活動肩胛骨,再滑動肩胛骨。然后一手從患者患側腋窩從上至下,一手抱握患者肩部,為患者進行向上、向下、由前之后和由后至前的運動[6]。
2.1患者VAS評分結果
2組患者VAS評分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見,2組患者在治療前VAS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再次評分,得分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患者VAS評分結果對照表(,分)

表1 患者VAS評分結果對照表(,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5.42±1.36 3.10±1.05*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1 31 6.12±2.12 6.10±1.95
2.2患者Fugl-Meyer評分結果
2組患者Fugl-Meyer評分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中可見,2組患者在治療前Fugl-Meyer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再次評分,得分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患者Fugl-Meyer評分結果對照表(,分)

表2 患者Fugl-Meyer評分結果對照表(,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43.22±5.38 50.56±6.69*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1 31 32.85±7.25 32.17±6.95
2.3康復效果比較
在對照組中,顯效和有效的患者人數(shù)分別為15例和7例,總有效率為70.97%;在觀察組中,顯效和有效的患者人數(shù)分別為22例和7例,總有效率為93.5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關節(jié)松動術屬于被動運動的范疇[7],是在患者患側關節(jié)活動幅度和范圍內的一種針對性強的手法操作技術,基本方法包括擺動、滾動、滑動、旋轉、分離和牽引等[8]。
本次康復治療實踐結果表明,對照組患者在傳統(tǒng)治療方法基礎上,開展關節(jié)松動術后,患者在疼痛感覺、運動功能和康復效果3方面與對照組患者比較,效果均更為理想,說明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采取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是非常有必 要的。
[1]李進福,張楊,岳壽偉.體外沖擊波治療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6,31(4):255-257.
[2]繆鴻石.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149.
[3]曾云華,黃梅,阮傳亮,等.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腦卒中后肩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8):774-775.
[4]滿益品,王禮,朱艷.關節(jié)松動技術結合向心性加壓纏繞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5,30(1):39-40.
[5]唐強.臨床康復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7-23.
[6]紀樹榮.實用偏癱康復訓練技術圖解[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113.
[7]胡輝.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18):86-88.
[8]陳茜,付伊萌,郝青,等.針刺配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18(1):99-101.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houlder 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by Joint Mobilization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ZHANG Xiaohang QIU Ho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lin Medical College,Jilin Jilin 132013,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est treatment methods for patients with shoulder 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in 2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increased joint mobilization.Results The pain perception,motor fun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in 3 aspects,The effec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shoulder 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should be treated by joint mobilization,and the effect is good.
Joint mobilization,Stroke,Shoulder hand syndrome
R49;R743.3
A
1674-9316(2016)20-0058-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6.20.034
吉林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吉林 吉林 132013
1.3評定標準
1個月后對患者的康復效果進行評價。評定標準包括以下幾方面:(1)疼痛強度評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測定患者的疼痛強度。(2)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法對患者患側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定。總分為66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3)療效標準。顯效為患者患側上肢的疼痛和浮腫等情況消失,肩部等關節(jié)活動自如,手部無小肌肉萎縮的情況。有效為患者疼痛和浮腫等情況有所好轉,關節(jié)活動略微受限,手部小肌肉有萎縮的情況,但不明顯。無效為患者治療后,以上各方面均無變化。
1.4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對各項結果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