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磊
21世紀以來,中國國家與農民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與農村、農民的互動中,國家從“汲取型”向“給予型”轉變,在此過程中,提升信息管理能力就成為新時代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關鍵。《數字下鄉:農村精準扶貧中的技術治理》一文,以國家扶貧開發為例,剖析了精準扶貧中的數字技術及其對治理轉型的意義。扶貧開發三十年來,扶貧單位不斷縮小,形成了精準扶貧的治理策略,但從中央到基層,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數字技術的目的即在于解決這種不對稱。然而,數字技術的生產體制存在許多漏洞,一方面數字下鄉未能突破基層干部的信息壟斷,另一方面,數字的系統化未能保證數字信息與真實的治理過程完全同步,并且在考核壓力下,基層干部往往為了完成脫貧指標,通過“統計加估計”的方式收集數據,并進行“有邏輯地”修調。同時,信息向上傳遞的漫長過程也為數據失真埋下伏筆。于是致使數字下鄉實際上并未實現真正的數字在地化,扶貧數據未能觸及深層的鄉村社會權力結構和社會生活生產過程,而是懸浮于鄉村社會治理和鄉村的集體與私人生活之上,數字技術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并無現實的決策價值。因而作者指出,在現行的國家治理體制中,決策者與執行者間的信息不對稱并未得到真正解決,如何真正使數字技術服務于精細化的基層治理仍有待思考,否則徒具形式而缺乏實際意義的數字不僅無法增進治理績效,反而會造成社會治理的阻礙。

《社會學研究》2016年第6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