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澤麟
在當下中國社會的現實醫療情境中,醫生的處境非常尷尬,他們的許多執業行為被患者詬病嚴重喪失職業道德。如何確保醫生的行為能夠符合病人利益?而現實情況中國家對醫生的規范與控制為何會歸于失敗?《國家控制與醫生臨床自主性的濫用——對公立醫院醫生執業行為的分析》一文即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基于田野調查和分析,作者認為經濟體制改革后,公立醫院一方面占據著醫療服務市場的壟斷地位,另一方面卻經歷著“畸形市場化”的改革過程。醫療服務被市場化和商品化,但政府依然嚴格控制著醫生群體和醫療服務的價格,致使醫生不僅要承擔自負盈虧的壓力,同時還需面對勞動價值被嚴重扭曲的現實。于是致使惡果向患者轉嫁,提供誘導需求和過度醫療,成為醫生將自己的行醫權轉化為經濟利益的重要方式,這同時也造就了公立醫院中的“雙軌分配制”,即除去合法正式收入之外,通過過度醫療獲得更多的績效工資及非正式收入,這就勢必導致醫生執業行為的失控和臨床自主性的濫用。此外,公立醫院的壟斷地位和“以藥養醫”的需求成就了醫生與醫院對患者和醫藥廠商的“雙向支配”地位,醫生的處方權在這一過程中也被嚴重商品化,經濟利益進一步侵蝕了其應有的職業倫理。作者認為,究其根本,這種常態化的不道德根源于國家對醫生職業法團自主性的剝奪,使其只能完全依附于公立醫院,并被動接受制度安排,而國家對醫生臨床自主性和執業行為卻失于管控。因而促進醫療市場的平等競爭,形成流動的醫生勞動力市場,是改變現實窘境的當務之急。

《社會》2017年第1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