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是中國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爭端的外交政策和實踐成功的有力證明。這對于中國處理同其他國家的陸地與海洋邊界爭端具有借鑒和參考的重要價值與意義。
2016年是多重值得紀念的年份,其中有一種格外值得珍視,即2016年是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與塔吉克斯坦五國簽署《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20周年。如果對比中國在南海爭端之中受到的紛擾,就會體會到中國西北同俄羅斯及中亞國家接壤的邊境地區安寧穩定的彌足珍貴。而上述協定正是起到了維護中國西北邊陲安定的基石作用。作為有關各方做出的一項極具智慧的決策,這項協定不僅打破了冷戰式的思維,而且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安全合作模式,為維護地區和平、安全與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今的上海合作組織在該地區正肩負著重要的使命。
上述協定也是中國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爭端的外交政策和實踐成功的有力證明。這對于中國處理同其他國家的陸地與海洋邊界爭端具有借鑒和參考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尤其是在南海問題上,盡管中菲之間的爭端暫時緩和,但是中國同相關當事國之間的爭端依然沒有解決,而且同部分隔海相望的近鄰因為海洋劃界問題而產生的漁業糾紛不斷。2016年以來中國同印尼以及與韓國之間都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漁業爭端,印尼方面與韓國方面分別對中國漁民使用武力導致船員傷亡,如不能盡早就海洋劃界問題取得進展,類似的漁業爭端仍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也就更突顯出尋求陸、海邊界劃定工作在中國周邊外交中的重要意義。
中印邊界:爭取盡早確立邊界問題解決框架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經同14個陸地鄰國之中的12個依據歷史事實和國際法基本準則,通過雙邊協商和談判,勘定了共同邊界,劃定了約2萬公里的邊界線,占到中國陸地邊界的90%。而作為中國重要陸上近鄰之一的印度,還與中國有著懸而未決的邊界歷史遺留問題。
印度總統慕克吉在5月來華訪問的過程中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印度希望同中方尋求一個“公正、合理的”、“雙方皆可接受的”方式來處理中印邊界問題,從而深化中印關系。中印邊界問題由來已久,關于其歷史經緯不再贅述。就雙方解決邊界問題的現狀,應當說兩國都體現出了很強的意愿。中印雙方都致力于談判解決領土爭議,共同尋求公平合理和雙方都能接受的邊界問題解決方案。在過去的30年時間里,雙方不斷積極推進邊界談判,與此同時妥善管控爭議,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為中印的整體關系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目前,中印雙方就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確立了特別代表會晤等系列工作機制,達成了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指導原則和“三步走路線圖”。作為雙方解決邊界問題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印進行戰略對話的重要平臺,4月印度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多瓦爾來華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共同舉行了中印邊界特別代表第19次會晤,會晤目前處于談判解決框架的關鍵階段。
最近一個時期,中印兩國的高層互動和接觸十分頻繁,這實際上也體現了中印兩國希望通過頻繁的高層接觸,進一步增進彼此的戰略互信,推動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深入發展。而這也得益于雙方致力于通過談判協商解決邊界問題,并同意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要妥善管控好爭議,保持兩國邊境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國際媒體往往對中印在邊界地區的一些正常的軍事行動過度敏感,做出不必要的揣測和引申,吸引國際社會的關注,引發中印兩國民眾和其他國家對兩國關系的擔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兩國正常合作的開展,是尤為值得防范的。對于這些媒體背后的用意如何無法確知,但是正確報道中印邊界地區的情況和動向本身就利于各方減少誤解和猜疑,加深戰略互信。
中越邊界:聚焦北部灣灣口外海域
越南作為中國的重要鄰國,同時與中國擁有陸地和海上的邊界。2009年11月18日,中越兩國在完成劃界談判和勘界立碑工作之后,正式簽署了《陸地邊界勘界議定書》、《關于陸地邊界管理制度的規定》和《關于陸地邊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的協定。這三個法律文件的簽署不僅標志著中越之間陸地邊界的劃定完成,同時在其實施以后使得兩國涉邊事務合作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
習近平主席2015年11月訪問越南期間,中越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總結兩國陸地邊界三個法律文件的執行情況。2016年3月下旬,中越兩國副外長共同在中國廣西南寧出席了三個文件執行情況的總結會。在會議上,雙方的與會代表充分肯定了三個法律文件對兩國的陸地邊界合作和雙邊關系的發展具有歷史性貢獻,強調這是中越兩國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爭議的成功實踐。既然陸地邊界可以通過雙邊友好協商談判得到解決,那么中越之間的海洋劃界也可以。
當前,中越之間的海洋劃界集中于北部灣灣口外海域。按照中越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雙方于2015年末正式啟動了北部灣灣口外海域共同考察海上作業。雙方完成了既定任務后于2016年4月在廣州舉行了共同考察海上實地作業結束的慶祝儀式。這項考察的順利實施,充分體現中越雙方努力通過合作妥善處理海上分歧的精神,盡管兩國之間圍繞南海問題依然存在矛盾和爭端,但是北部灣口外海域的外交實踐本身有利于進一步營造和平、友好與合作的氛圍,也有利于增強雙方的政治互信,為尋求海上問題的基本與長久解決辦法不斷地累積積極成果,創造必要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北部灣灣口外海域的自然資源潛力相當豐富,通過共同考察雙方進一步了解了該海域的地理與資源分布情況,提升了兩國共同在海上科研合作的水平,為后續進一步共同開發以及劃界談判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準備了豐富的必要水文資料。
在未來的進程中,中越雙方還應該密切配合,爭取落實好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在推進北部灣口外海域資源共同開發的同時,穩步推進該海域的海洋劃界工作,爭取早日劃定北部灣口的外海域,向著中越在南海島礁爭端的解決邁進。
中韓邊界:開啟海域劃界政府談判
中韓兩國由于海洋專屬經濟區重疊,而存在海洋權益劃界問題。在最終的海洋劃界解決之前,中國與韓國在2000年達成并于2001年生效了《中韓漁業協定》,這一協定成為一種非正式的臨時性漁業安排。近年來,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和漁業捕撈活動區域的演變,中韓之間的漁業沖突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2016年10月發生的一起糾紛,引發了中韓外交高層的關注。
根據韓國媒體的報道,一艘中國漁船10月7日涉嫌在韓國西部海域非法捕魚時,撞沉韓國海警快艇,韓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召見了中國駐韓國大使就此事表示抗議。然而經過中國外交部門的核實,韓國方面的說法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根據韓方提供的地理坐標,事發地點位于《中韓漁業協定》規定的維持現有漁業活動水域,根據《協定》規定,韓國海警在該海域開展執法活動沒有法理依據。為此,中國向韓國提出了嚴正交涉,并要求韓方冷靜、理性地處理有關問題。
針對韓國一味加大對漁民處罰力度,并且宣稱不惜在執法過程中動用武力的做法,中國方面格外重視,認為此舉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引發糾紛。中國要求韓國加強對執法人員的管束,在執法過程中保持克制,規范執法行為,不得濫用執法權,更不得采取可能傷及中方人員安全的過激行為和過激手段,要切實保障中方人員的安全和合法權益。
隨著兩國漁業合作不斷深入,中韓之間發生一些糾紛和問題在所難免,目前的關鍵是雙方要按照《中韓漁業協定》以及雙方達成的共識處理,通過加強溝通協調,保持冷靜和理性,客觀看待、妥善處理有關漁業問題。
目前也存在一些呼聲,希望中韓能盡快劃定海洋邊界,并完善漁業協定,規范雙方執法人員的具體執法行為,避免對正常漁業活動的干擾并對漁民人身財產安全加強保障,這也就使得中韓海洋劃界問題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根據2015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行的中韓海域劃界政府談判代表團首次會談所達成的共識,經過雙方商定,中韓海域劃界談判工作組首次會談于2016年4月22日在北京舉行,雙方就海域劃界的相關問題交換了意見,并商定第二輪會談在首爾舉行。
中韓兩國通過談判協商以公平合理地解決海域劃界問題,對于保障兩國之間海域的安寧和穩定,鞏固發展中韓友好合作關系,維護正常的雙方漁業生產活動有序進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這也體現出中國長期以來一貫堅持的與直接當事國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依據國際法通過談判協商解決有關爭議的立場和主張。中國與韓國如果能通過友好協商公平合理地解決海洋權益主張重疊問題,也將為東亞地區國家之間解決類似的問題樹立良好的典范。
2016年的中國周邊外交,在應對諸多危機和挑戰的同時也取得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收獲,而更多的工作則在穩步扎實推進之中。
對于朝鮮半島的風云,可以用唐寅的兩句詩來形容:“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幾回缺月還圓月,數陣南風又北風。”半島的風云實在變幻莫測,然而核心的癥結在于美朝之間的敵對矛盾,其他相關國家無論如何努力從中斡旋協調,都不能取代美朝雙方在這一矛盾之中的核心位置,也無從替代雙方做出最關鍵的決策。半個多世紀以來,美朝積怨甚深,政治互信水平極低,要讓雙方達成任何一份協議都異常困難,更不用提將其切實履行,但是重回談判桌卻又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很顯然,中方提出的解決半島核問題與半島停和機制轉換并行推進的思路是富有建設性和開放性的。希望有關各方不要一味“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更不能一味只追求自身戰略安全利益,而不顧他國的戰略安全關切。在薩德問題上,何去何從,留給韓美兩國決策者還有足夠的回旋空間,如若一意孤行則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必將做出必要的戰略應對,在10月的香山論壇期間中俄聯合舉行的吹風會已經透露出了極強的信號。至于日本,國際社會更應該警惕其渾水摸魚的動向,阻止其在本已焦灼的朝核問題上繼續火上澆油。
對于持續喧囂的南海爭端,可以用陸游的兩句詩來形容:“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敝袊恢眻猿忠浴半p軌思路”尋求南海爭端的解決,然而菲律賓前政府卻在某些域外國家的慫恿之下在國際舞臺上上演了一出知法違法而撒起彌天大謊的鬧劇??v使某些西方國家或威逼利誘,或譏諷指責,中國一如既往堅持正確的立場不變。最終當菲律賓新政府就任后,迎來中菲關系轉圜,此時原來喧囂的勢力逐漸銷聲匿跡,即使偶有繼續宣稱所謂的仲裁具有法律約束力,卻只能是自討沒趣,而此時的國際社會方能理解“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含義。
對于中國-東盟關系的建設以及尋求陸海邊界的劃定,李白的兩句詩形容得更為貼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首《行路難》,對照起中國孜孜不倦的努力建設同東盟的命運共同體,為了邊陲與海洋的安寧穩定而同相關國家不斷進行外交磋商和漫長持久的談判,這其中體現出的不斷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的意志與精神,不能不發出由衷的感慨。這一切都生動反映了中國周邊外交在2016年所走過的不凡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