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云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進入調整、平庸時代,以歐美日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仍然沒有恢復到危機前的狀態。作為代表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處于深度結構調整之中,增長動力逐步從主要依賴于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事關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結構處于深度調整之中,增長動力正在逐步調整轉換過程中,結構有待進一步轉型升級。這種背景下,加上經濟發展過程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國內外少數專家學者開始唱衰中國經濟發展。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中國經濟發展新亮點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進入調整、平庸時代,以歐美日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仍然沒有恢復到危機前的狀態。作為代表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處于深度結構調整之中,增長動力逐步從主要依賴于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與過去相比,2016年中國經濟涌現了以下亮點。
第一,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
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達到6.7%。除了山西省、東北地區之外,中國沿海、中西部地區的經濟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長水平,大部分省市自治區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最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勢頭明顯。2016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前10名的省市自治區有重慶與西藏、貴州、江西、安徽、福建、青海、湖北、江蘇、河南、寧夏,增速水平都達到或超過8.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都在1.3個百分點及以上。不僅如此,前10名地區中,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區,重慶與西藏、貴州、江西分別占據前3位。
可以看出,中國經濟進入新的時期,即中西部地區將繼續延續快速發展態勢,有利于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最終有利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第二,經濟結構調整轉型效果明顯。
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增長3.5%、6.1%、6.7%。其中,工業、批發零售、交通運輸與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分別增長6.0%、6.4%、5.3%、6.3%,落后于同期中國經濟增長水平;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其他產業分別增長6.9%、6.8%、8.9%、8.9%,高于同期全國經濟增長水平(見表1)。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結構繼續處于調整階段。
中國經濟結構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表1顯示,中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繼續下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基本呈現上升態勢。與前三季度比較,中國第一產業占GDP比重從2013年的8.1%下降到2014年的8%、2015年的7.8%、2016的7.7%,中國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從2013年的44%下降到2014年的43.2%、2015年的41.1%、2016的39.5%,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從2013年的47.9%增加到2014年的48.9%、2015年的51.2%、2016的52.8%。
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2016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2.6%、59.7%和58.5%,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35.1%、37.4%和37.4%,第一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2.3%、2.9%和4.1%。
2016年前三季度,各地方新興增長亮點也十分突出。例如,北京市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教育分別增長10.9%、10.2%、10.1%;廣東省金融業增長11.4%,比上半年提高0.3個百分點,營利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0.0%,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深圳市新興產業增加值5515.61億元,增長11.2%,高于GDP和規模以上工業2.5個和4.6個百分點,共生產新能源汽車4.51萬輛、工業機器人5469套、光纖24.70億米、智能電視2179.49萬臺,分別增長180.7%、27.8%、27.7%、21.6%。
第三,消費需求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2016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增速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均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及住房相關商品銷售形勢較好,對消費保持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前三季度,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零售額同比增長9.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4個百分點,與消費相關的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保持同比44.4%的高速增長。
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2016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83.7%、73.4%和71%,最終消費支出成為經濟增長的最主要貢獻力量,消費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黏性,這就使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得到增強。
第四,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呈現高端化、結構優化。
2016年前10個月,中國吸收外資規模繼續保持增長,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2580家,同比增長7.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6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
與以往相比,中國吸收外資情況呈現出新亮點。
一是加速向產業鏈高端環節轉移。相當數量外國直接投資企業集中在新興產業及高科技行業,既包含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電池、集成電路和芯片等先進制造業,也包含云計算、生物燃料研發等高端服務業。2016年前10個月,在高技術制造業中,醫藥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92.3%和87.5%;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79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達90.2%。其中,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及相關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實際使用外資領漲,同比分別增長232.1%、31.1%、44.6%和62.1%。
二是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設立及增資的大型企業數量增多,投資總額超過1億美元的大型外商投資企業近600家,增資超1億美元的外商投資企業約370家;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9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高達29.8%。
三是吸收外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16年前10個月,制造業吸收外資較多的有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5個行業占制造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量的51.2%。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71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1%,其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278%、201.8%、155.4%和116.4%。
第五,電子商務、供應鏈等新興商業快速發展。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推動傳統零售企業不斷轉型,促進電子商務、快遞業快速發展。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超過17萬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中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6.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5.1%,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4.7個百分點。中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業務收入分別完成211億件、2703.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4%、43.9%,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8個百分點、10.7個百分點,其中,廣州市、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杭州、金華(義烏)市都超過10億件。聯接設計、生產、制造、銷售、倉儲、運輸的新型業態正在出現,供應鏈公司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2000多家供應鏈企業,主要集聚在深圳市、上海市,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016年前三季度,深圳市72家商業供應鏈企業共實現銷售額1713.79億元,增長12.8%,高于全市商品銷售額增速10.2百分點。龍頭企業規模效應顯著,帶動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根據深圳市電子商務中心測算,前三季度電子商務交易額1.3萬億元,增長25%。
此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根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前9個月,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342.2億美元,同比增長53.7%。其中,流向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243.9億美元,增長168.1%,占18.2%;流向裝備制造業150.6億美元,是2015年同期的3.5倍,占制造業對外投資的61.7%。總體看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健康態勢,并不像有人唱衰中國的那樣,中國經濟發展特點、亮點與中國發展階段相適應。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空間
不可否認的是,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一些問題,甚至是一些風險。但是,前面闡述中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是有許多依據的。
第一,中國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支持創新的力度。
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持續增加,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加到2015年1.42萬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處于高水平,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別為1.98%、2.08%、2.05%、2.07%,超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的水平,進一步接近于發達經濟體的水平(見表2)。
表2顯示,2015年中國R&D經費支出14169.9億元,比上年增加1154.3億元,增長8.9%;R&D經費投入強度為2.07%,比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按R&D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支出為37.7萬元,比上年增加2.6萬元。國家加大了對各類研究的支持力度,基礎研究經費、應用研究經費、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分別為716.1億元、1528.7億元、11925.1億元,分別增長16.7%、9.3%、8.4%。
2015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超過500億元的行業大類有7個,分別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投入強度超過1%的有11個,(見表3)。
第二,中國各級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中國政府積極深化改革,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三五”將進一步全面推進,落實該決定中的內容,深化中央和地方的制度改革、國家財政與金融體制改革等。
一是中國政府開展多項改革試點工作,包括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到目前為止,中國分三批設立了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包括上海、天津、廣東、福建,以及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同時建立了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工作。與此同時,將在全國范圍內復制和推廣已經成熟的改革經驗和做法,以及地方政府需要借鑒的改革內容。
二是中國積極學習世界先進的技術和國際管理,在實踐中邊干邊學。在開發和開放中,中國政府除了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還大力推進“單一窗口”等先進的貿易、投資便利化等做法,也將負面清單+準入前國民待遇等先進的投資管理模式在特殊經濟區域中進行試驗,并在中國與韓國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中進行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三是中國加快全球化步伐,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中國已對外簽署了100多個避免雙重征稅協定,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并與美國、歐盟進行多輪雙邊投資協定談判;與中國香港及澳門地區進行了緊密安排,簽署了11個自由貿易協定。特別是中國-韓國、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具有深遠的影響,以及與相關國家簽署雙邊協議,例如雙邊合作備忘錄或合作規劃,商談區域協議和推動多邊協議,例如中國與東盟、上合組織簽署的協議,2016年G20領導人峰會公報中,推動世界貿易組織批準《貿易便利化協議》(TFA)。
四是中國倡議共同建設“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國際活動進一步體現中國元素。盡管遭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短期內中國經濟受到沖擊和波動,但是經過30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政府明顯提高了宏觀調控能力、引導與服務市場的能力,積極防范各種經濟風險,能夠駕馭和發揮現代市場經濟的活力。一方面全球發展中,新興市場經濟體離不開中國,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中,發達經濟體需要與中國密切聯系。近年來,中國內陸通往歐洲的班列不斷涌現,從“渝新歐”到“蓉新歐”、“鄭新歐”、“義新歐”等。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統計,到2016年11月26日,國內各地開往歐洲的中歐班列257列,較上年同期增長166列;中國鐵路已經鋪畫了中歐班列運行線路39條,國內開行城市增加到16個,到達歐洲的12個城市,已累計開行班列1800多列。與此同時,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與歐亞經濟聯盟、歐洲的“容克計劃”、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蒙古的“草原之路”、越南的“兩廊一圈”等進行對接。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經濟體積極回應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中國與“一帶一路”經濟體的發展空間更加巨大。
實踐證明,持悲觀態度是不可取的,也不利于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實現小康社會的“十三五”目標。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機遇,要在實踐中不斷克服困難,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