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正
1989年,46歲的席慕蓉才第一次見到內蒙古大草原。在那里,她追尋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流。天空、草原、牧民……故鄉的一切都強烈地撞擊著詩人的心靈。
“馬有馬心,人有人心,馬心通人心,馬也會想家。”2016年9月19日晚間,臺灣著名詩人席慕蓉現身天津,在南開大學開講“母親的草原”,傾訴“原鄉”情。
一切都似曾相識
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慶,成長于臺灣,父母皆為來自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她是臺灣現代散文家、女詩人、知名畫家,曾于東海大學美術系任教。1981年,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出版后引起轟動,熱銷致短時間內重印6次,風靡華人圈。
近些年,席慕蓉常常回返大陸,在各種場合演講中尤喜談草原故鄉。對于久居南方的席慕蓉來說,遠隔千里的蒙古高原一直是她生命中不可磨滅的情思。1989年,46歲的席慕蓉才第一次見到內蒙古大草原。在那里,她追尋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流。天空、草原、牧民……故鄉的一切都強烈地撞擊著詩人的心靈。
記者近幾年數次接觸席慕蓉,無論是公開的演講還是私底下的講述,她的主題永遠是“原鄉”—那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當我第一次踏上草原時,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好像來過!”席慕蓉說:“我覺得我走在自己的夢里,一切都似曾相識。”
一段時間以來,席慕蓉一直在為這種感覺尋找一種合理的解釋,直到2014年10月,有三位醫學家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潛藏在人類大腦深處的海馬回掌管著人們的空間認知,這樣的認知是祖先留給每一個人的生命密碼。
“原來我們的鄉愁是有科學根據的生理上的鄉愁,這是解決我的疑惑的最好的證據,原來在我的海馬回里,還包括我的先祖的一層一層的記憶。當我站在‘父親的草原上,面對高原原貌的時候,我覺得好像一泓清泉,解我心里面的渴。所有祖先曾經見過的草原,他們所有的資訊,在我到了草原的那一刻醒了過來,我走在祖先的夢里。”2015年10月,席慕蓉同樣在南開大學的演講中如是說。
因為這個緣故,席慕蓉應著名歌唱家德德瑪之邀創作了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如今終于見到遼闊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淚落如雨,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歌詞里寫盡了席慕蓉作為一個游子的心聲。
2005年,席慕蓉又做了一件被人稱之為大膽的事。她帶著81歲高齡的同族詩人葉嘉瑩來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使葉嘉瑩成為家庭里第一個踏上蒙古原鄉的人。短短8天的行程里,席慕蓉與葉先生東上大興安嶺,西到巴爾虎草原,還登上了北魏拓跋鮮卑先祖所居石室嘎仙洞。一路上葉先生神采奕奕,詩興大發,幾乎每到一處都要口占絕句一首。“已是故家平毀后,卻來萬里覓原鄉”“護我更如佳子弟,還鄉從此往來頻”“佇立中區還四望,天穹低處盡吾鄉”……一路上,席慕蓉被葉先生的詩人風范深深吸引。“最佳勇氣獎應該頒給葉老師”,席慕蓉如是說。
“看到葉老師第一次來到蒙古高原的模樣,我想到了自己。”席慕蓉說道:“當我第一次踏上原鄉,與族人低頭叩首時,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這個小族群的一份子,雖然共同懷著對祖先的愧疚和思念,但內心卻有一種幸福感。”
2015年7月,席慕蓉在草原見到了青銅時代游牧民族為了紀念男女英雄而留下的鹿石紀念碑,它告訴后人先祖曾經怎樣生活過。
“我要把這個寫出來,在見到鹿石時,我感到詩來找我了。”久未寫詩的席慕蓉這樣說。
在母親的草原上遇見鐵蹄馬
2016年4月27日,席慕蓉首次參加了成吉思汗查干蘇魯克公祭儀式。她告訴記者,為了參加這一盛典,自己五天前專程從臺灣趕來。她稱,20世紀90年代當她第一次來到成吉思汗陵時,第一感覺是,跪下去、跪下去,告訴祖先這個遠方的孩子回來了。
席慕蓉透露,在中國臺灣地區,和她一樣的蒙古人約有400人,每年到了成吉思汗查干蘇魯克公祭這天,總會自發地在家中對著祖先朝拜。這一次能來這里親自參加祭拜儀式,是第一次,也圓了自己的夢。
除了草原和人,席慕蓉多次提到草原上的馬。她認為,草原上的馬也對自己家鄉的方向十分敏銳。
此次天津演講,席慕蓉又特意以“在母親的草原上遇見鐵蹄馬”為題開講。“馬和草原似乎有一種注定的聯系,這讓牧人即便在摩托車、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普及的今天,仍然不愿放棄自己的馬匹。”席慕蓉演講中展示了自己在尋訪蒙古高原的旅程中所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巖畫、雕塑……飽含著游牧民族對自然的敬仰。
“草原上的馬對自己家鄉的方向十分敏銳。”席慕蓉說,20世紀60年代有一匹被送去越南的戰馬,花了不知多久的時間回到了烏蘭巴托,瘦骨嶙峋、渾身是傷。見到主人后,大顆的淚珠滾出老馬的眼眶,主人與它“抱頭”痛哭。
席慕蓉還講到,同時期一位蒙古畫家來到越南,一匹又臟又瘦的蒙古馬慢慢向他走近。畫家知道馬在說:我知道你是從蒙古來的,你可不可以帶我回家?
“馬有馬心,人有人心,馬心通人心,馬也會想家。”席慕蓉說,草原上一種珍貴的蒙古馬“鐵蹄馬”還讓她憂心不已。此馬因蹄質堅硬而得名,相傳曾是成吉思汗禁衛軍的專用馬匹。面對現代生活方式對養馬、牧馬的沖擊,席慕蓉還與一些專家和兩位淳樸而堅毅的牧民一道,在母親的草原上開啟了一段尋馬、護馬的苦旅。
每每講起原鄉的場景,牧人與馬的情誼總是令席慕蓉眼含熱淚。 她認為,“大自然里有很多與人類一樣有感情的生命,如果人類能關懷草原上、森林里的所有生物,以同理心去想它們的處境,可能這個世界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