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鲆主編的《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一書,從實際出發,多角度全方位地揭示了編輯業的發展方向。這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研究結論具有現實意義;致力于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能夠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具有重要的出版價值。
【關鍵詞】編輯業;出版;創新
【作者單位】李偉東,大象出版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出版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新的國內外形勢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到了戰略性、全局性的位置。從國內看,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幅度上升,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更多地依賴文化的繁榮,我們必須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從國際看,文化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國家安全日益倚重文化安全,我們必須大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于是,出版工作作為記載、積累、傳播和交流文化成果的重要手段,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出版業者勇于進取,大膽創新,正視挑戰,積極應用新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促使經過改造的出版業不斷脫胎換骨,變挑戰為重大發展機遇,走向史無前例的新輝煌。在這種背景下,編輯學的研究成為出版界關注的一個重點。李鲆主編的《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作為一項團隊性學術研究成果,是一部比較具有出版價值的應時之作。
一、從實際出發,多角度全方位地揭示了編輯業的發展方向
《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在選定作者時,較為全面考慮了他們的思想水平、寫作風格和學術能力等。“在設計選題時,編輯就應該有關于本書最合適作者的初步設想。”[1]這部著作的作者既有不少出版行業的成名人物,如俞曉群、楊文軒、金麗紅等,也有潘良、小莊、金馬洛等具有較多實踐經驗的后起之秀;既有麥小麥等熱衷于傳統出版的業者,也有一大批數字出版人,如胡曉東、史鵬舉、張金等;既有出版業出色的管理者,如秦慶瑞、李國靖、付嬌等,也有以呂敬人為代表的裝幀設計大師;既有大量直接談編輯經驗的出版人,如盧俊、姜漢忠、么志龍等,也有楊鵬、魯奇、譚旭東等論述作者的編輯業者。這個作者群的成員具有不同的工作經歷、相異的編輯心得,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和迥然有別的寫作風格來觀照編輯業,從而碰撞出閃光的理性火花。
這部著作把編輯學界定為一門藝術。“藝術是藝術家運用以情感把握生活而創造的形象以反映生活的意識形態。”[2]首先,本書倡導在圖書創作和編排形式上寓教于樂,強調圖書內容的故事化——少一點長篇大論式的說理,多一點情境體驗上的互動。因為“這是一個討厭說教、傳教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感動、需要互動的時代”[3],本書從語言故事化、故事情境化、情境體驗化這三個方面論述了把經驗變成生動語言的有效途徑。其次,本書提出,無論是一種食品、一場電影,還是一本書,只有在它的名字體現出活力與情感時,它的情節或場景才能得到不同的審視和解讀,才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本書始終堅持這個原則,“在當中注入一種口氣,也是一種情緒,這種東西的存在標志著‘拒絕平庸的努力”[3]。再次,本書強調,情與欲是一切文藝作品的靈魂,受眾在情與欲上的互動滿足是一切文藝作品的消費根基,所以優秀的圖書“往往能奉獻好的故事、人物和最真摯的情感”[3]。《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倡導編輯業以情感為基調來把握和反映生活,把編輯業視為一種藝術,進而從本質上給編輯業做出了較為科學的定位。
這部著作結合編輯實踐,把創新看作編輯藝術的活的靈魂。本書既總結了編輯業者獲得成功的一條最基本經驗——微信公眾號中全部內容都必須具有原創性,又強調了編輯的兩種基本素養——廣闊的視野和成熟的思維方式,闡述了編輯業迅速發展的基本前提——編輯在具備基本素養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更具包容性的內容。這部著作把俞曉群的《我愛創新,我更愛傳承》作為全書的收尾篇,實際上是把創新視為有朝氣、有活力的出版者必備的職業品質,進而探討創新的兩個基本條件——業務上的師徒傳承和內容上的文化傳承。“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4]。這部著作結合編輯實踐,不僅指出了編輯的藝術性,而且強調了編輯的創新性,更強調了編輯創新的持續性,從而比較準確地把握了編輯業的發展方向。
從總體來看,這部著作的研究視閾是多角度、多方位的。首先,這部著作探討了圖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把圖書出版與音樂界、影視界的功能性互動視為出版營銷的新趨勢,并以此來指導圖書出版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從被推薦作品的價值觀、情節內容、表現形式、魅力、在同類作品中的排他性、對原作語言的依賴性、在原產地的暢銷度及評價指數等方面,探討了面向國外推廣圖書版權以實現更大經濟效益的現實途徑;著重分析了小眾圖書的閱讀價值和出版價值;探討了圖書的社會價值與市場暢銷度的內在統一關系,并強調為了讓讀者獲取精神和文化的養料,“出版這個行業天生就承擔著不可推卸的文化責任”[3]。其次,這部著作體現了對傳統出版的傳承和對數字出版的創新:從紙質圖書的美感、質感和功能等方面,分析了傳統出版的固有優勢;探討了數字出版業在人才培養機制上的創新;介紹了新型付費電子閱讀平臺——豆瓣閱讀的營銷捷徑。再次,這部著作在研究出版業的前提下涉及其他行業。著作提出了增加圖書的周邊價值以打造新的行業產業鏈的跨界思維。最后,這部著作在分析出版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展望了出版業的發展前景。這部著作不僅分析了目前出版機構APP電子書的營業收入占其總收入來源的比例,而且預測了數年后出版業的競爭格局,更根據數字出版發展的既有事實,推測了其未來的發展狀況。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視閾,拓寬了這部著作的研究領域,提升了它的閱讀價值。
二、在研究方法上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研究結論比較具有現實意義
恩格斯曾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5]這種至關重要的理論思維的生命力扎根于社會實踐。脫離實際的理論,僅是空洞的說教,毫無意義可言。馬克思主義認為,所謂錯誤,就是理論與實際相違背、相脫離;所謂正確,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符合、相一致。理論聯系實際是認識、實踐、創新及理性存在的基本方式。認識基于實踐而生的可能性如果要化為現實,唯一的途徑是通過理論聯系實際這種思維方法介入。理論結合實際的程度往往決定了研究成果的科學性。編輯學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社會科學。結合新的社會實踐不斷創造新的關于編輯出版的理論成果,是編輯學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范例。
這部著作在與編輯出版實踐活動的互動中產生,既有對當前書籍設計實際狀況的反思和總結,也有對數字出版業人才隊伍建設現狀的鳥瞰和分析,其將研究重點放在緊密聯系出版業發展的現實,尋根探源,提出出版產業發展的對策上。本書從滯后的設計觀念、商業化的浮躁心態、缺乏理論研究的傳播載體、不關心技術革新的形而上式的空談、不認同專業價值的態度、設計大展中降低層次的權威評獎活動等方面,探討了當前書籍設計工作中的種種現實問題;分析了近年來數字出版業人才亟缺的現狀;著眼于對漢王科技、盛大文學、當當網站、多看書城等數字出版大戶發展經歷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發展數字出版的對策——“數字出版=科技+人文”。這部著作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因而它的大多數觀點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從圖書的裝幀設計、數字出版等方面對新時期出版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致力于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能夠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
現象就是客觀事物的表象,本質就是它的實質。客觀事物的現象和本質雖然是統一的,卻并非直接合二為一。客觀事物的本質往往深藏于復雜的現象之中,甚至被種種假象掩蓋起來。認識的任務與目的,就是要透過它的外部聯系抓住它的內在聯系,透過客觀事物的表面特征抓住它的本質。毛澤東指出:“我們看問題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6]人們只有運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等科學方法,才能區分客觀事物的現象和本質。《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首先把編輯業視為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從本質上對“編輯業”這個概念做出了明確的定義。這部著作善于透過編輯活動的外部聯系抓住它的內在聯系。對書店和渠道商而言,圖書的裝幀設計要便于物流儲運,要便于書店的碼放和上架,在門店展示和運輸中要避免因設計缺陷而導致殘損等。本書透過上述現象,看出了圖書裝幀設計的本質目的——最大限度地促進圖書銷售。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出版人能夠設計出可行、科學和務實的圖書產業化開發運作模式的首要前提,本書從圖書創意能人的經營自主權及股份入手,在深入比較當代出版社與古代手工作坊異同的基礎上,揭示了現代出版的本質,提出“不尊重文化創意和圖書生產的規律,不懂得打造眾多個性化的小作坊,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就無從談起”[3]。這部著作沒有簡單地對號入座,而是廣泛地了解編輯業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在對編輯實踐中所占有的材料、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力圖透過各種編輯現象揭示它們的本質。
恩格斯指出:“思想被掌握以后,就會自然而然地實現。”[7]恩格斯在這里說的“思想的實現”就是思想轉變為現實的過程。換言之,思想的現實化即思想的社會功能,具體表現為思想通過指導人們的行動來改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思想的社會功能可以理解為思想的社會效益。據此,圖書的社會效益可以定義為“圖書思想內容現實化程度的大小的量度,或者說思想所實現社會功能的大小的量度”[8]。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圖書的社會效益就是圖書在促進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中的貢獻和作用。《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就其內容和觀點而言,能夠有力地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這部著作能夠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首先,它能夠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建設。本書從國產動漫、童書科幻等具體側面對作為文化產業之一的出版業的產業化發展提出了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對策與建議,有益于社會經濟的整體性可持續發展。其次,它能夠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對人的生存意義、人的價值的關注,更是對人類命運的探索與把握。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是人類探求社會活動及其成果的精神積淀。科學精神作為從科學中凝練和提升出來的文化精髓和價值觀念體系,是人類認識、適應以及改變自然活動的價值準則、行為規范和理想追求的集中表征,是人類認識自然活動及其成果的升華[9]。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弘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書提出的“數字出版=科技+人文”理念,既從平等的人性化的文字、清晰的作者面貌、對交流與表達的認同、讀者的興趣等方面倡導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又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弘揚了科學精神,有益于當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再次,它能夠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建設。如前所述,本書大力倡導了創新精神。“自主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支撐國家崛起的筋骨。沒有自主創新,我們就難以在國際上爭取平等地位,就難以獲得應有的國家尊嚴,甚至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本書極力弘揚的創新精神有益于當前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一定能夠創造較大的社會效益。
總之,《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一書的作者致力于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分析和研究編輯業的發展問題,力圖為新形勢下編輯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對策與建議,這有助于我們從另一個側面了解編輯學和出版學。《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為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出版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啟示,這是本書重要的出版價值。
[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專業資格考試辦公室. 出版專業實務(中級)[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朱蘭芝.什么是藝術[J] .理論學刊,1986(1).
[3]李鲆.編輯是一門正在創新的藝術[M] .上海:世界圖書上海出版公司,2013.
[4]習近平.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N] .人民日報,2016-05-1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 張沛泓.圖書的社會效益及其評價初探[J] .中國出版,2001(10) .
[9] 張學松,等.論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J] .天中學刊,2002(1) .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