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勉鈺
西安事變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劉勉鈺

張學良(左)與楊虎城
八十年前發生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大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停止內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毛澤東評價說:“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在新形勢下的國內的合作形成了,全國的抗日戰爭發動了。”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張學良和時任第17路軍總指揮的楊虎城經過反復商議,按計劃由東北軍一部在華清池活捉了蔣介石;第17路軍監禁了在西安的國民黨高級軍政大員陳誠、衛立煌、蔣鼎文等20余人,控制了西安全城。接著,張、楊發表《對時局通電》,提出八項主張:一、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二、停止一切內戰;三、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四、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五、開放民眾愛國運動;六、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確實遵行總理遺囑;八、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西安事變,完全是蔣介石自己逼出來的。1935年華北事變以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高漲,普遍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蔣介石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他說:“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肅清內匪,則決不能御外侮。”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以后,蔣介石認為紅軍疲憊不堪,兵力大減,只要加一把力,便可把紅軍消滅在西北的黃土高原。1935年9月,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張學良任副總司令,代總司令;將張學良所部東北軍調到西北,和楊虎城的西北軍(17路軍)一起,對西北紅軍和中央紅軍加緊“圍剿”。9月至11月,東北軍在勞山戰斗、榆林橋戰斗和直羅鎮戰役中損兵折將,近3個師的兵力被紅軍殲滅,2個師長陣亡,6個團長被俘,2個師參謀長一死一俘。楊虎城的西北軍在同紅25軍的作戰中,早就受到重創,被消滅了3個多旅。紅軍優待俘虜,對他們進行抗日教育,勸告他們掉轉槍口去抗日,愿意回去的發給路費。這就使東北軍、西北軍認識到紅軍是友軍,愿意同紅軍聯合抗日。
此時,中共中央大力開展對東北軍和西北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35年11月,毛澤東派汪鋒、王世英等持其親筆信見楊虎城,雙方在停止內戰、互派代表、建立交通站及聯合抗日問題上達成了初步協議。1936年4月9日,周恩來與張學良在延安一教堂中長夜會談。張學良完全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雙方就互不侵犯、互相幫助、互守原防、互派代表及紅軍幫助東北軍進行抗日教育等達成一致意見。9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指出:“目前中國人民的主要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我們的總方針是逼蔣抗日”。
張學良與日本帝國主義有不共戴天之仇恨,其父親張作霖是在皇姑屯被日本軍炸死。他集國難家仇于一身,又受到東北軍將士高度的愛國熱情的強烈感染,他下決心聯共抗日,并企圖說服蔣介石。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親赴西安,脅迫張、楊“剿共”。26日,蔣介石對東北軍和西北軍的軍官們訓話:“國民黨最近的敵人是共產黨,為害也最急;日本離我們很遠,為害尚緩。如果遠近不分,急緩不辨,不‘剿共’而輕言抗日,是‘是非不明,前后倒置’,便不是革命,是為害國家的不忠不孝之人,一定要予以制裁。”29日,蔣介石去洛陽,調集30個師的兵力,部署在平漢線的漢口至鄭州和隴海線的鄭州靈寶段,以便隨時進攻陜甘地區。張學良赴洛陽“苦諫”無效。
12月4日,蔣介石又到西安,向張學良、楊虎城攤牌:一是東北軍、西北軍開赴陜甘前線,進攻紅軍;二是東北軍、西北軍分別調往福建和安徽,陜甘兩省讓給“中央軍”去“剿共”。這兩種方案,都不能為張、楊所接受。12月7日,張、楊決定再去向蔣“哭諫”,慷慨陳詞,聲淚俱下,又遭蔣斥罵。蔣介石拍案而起:“你就是開槍把我打死,我也不能停止剿共計劃!”張、楊無奈,只有“兵諫”,逼蔣抗日。恰逢“一二·九”運動一周年,西安萬名學生向張、楊請愿,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蔣介石命令軍警開槍,打傷了一名小學生,引起群情激憤。學生們步行去臨潼,直接向蔣介石請愿。張學良怕造成血案,立即驅車攔住學生。向他們表示:你們的要求,我在一星期內會用事實答復你們!三天后,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后,出現了錯綜復雜的局面。在國際方面,日本支持南京政府“討伐”張、楊,企圖通過挑動擴大內戰,進而滅亡中國。17日,日本外相發表聲明:“絕對不能與張學良妥協,否則,日本政府將不能坐視”,“南京政府進攻西安,日本愿予軍事援助”。英國和美國為了維持其在華利益,主張和平解決,營救蔣介石。英國《字林西報》表示,“只要南京(指國民黨政府)能夠充分保持他們的最高權力,不妨在政治上與共產黨采取某種聯合的形式”,以對付親日派。蘇聯支持中國抗日,但對西安事變的性質作了錯誤的估計。聯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和《消息報》發表社論和評論,盼望此事早日得到和平解決,但卻指責張學良、楊虎城與親日派有密切關系,是日本在中國的新陰謀。
國內方面,南京政府得知西安事變的消息后,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長,宣布罷免張學良的職務。以宋子文、宋美齡為代表的英美派,極力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營救蔣介石。但親日派極力主張討伐張、楊,轟炸西安。16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軍政部長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調大軍從河南沿隴海線向西安方向進發,又派飛機轟炸西安,企圖置蔣介石于死地。
各地的地方實力派,反響不一。山西閻錫山向張學良提議,將蔣介石送到山西;山東韓復榘認為南京的辦法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廣西李宗仁、白崇禧表示張學良是逼不得已;廣東余漢謀、湖南何鍵表示擁護國民黨中央。
這時,中國共產黨的態度至關重要。張學良希望得到中國共產黨方面的幫助。發動西安事變是張、楊自己商量決定的。事變當晚,張學良即電告中共中央。中共中央立即復電,擬派周恩來前來商討大計。
193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擴大會議,肯定西安事變,支持張、楊提出的八項主張。17日,周恩來乘張學良的專機飛抵西安,當晚和張學良商談到深夜。張學良談了處置蔣介石的意見:只要蔣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應該放蔣,并擁護他做全國抗日的領袖。周恩來分析了對蔣介石不同的處置會導致西安事變的不同前途,如果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就會使中國免于被日本滅亡,爭取一個好的前途;如果把蔣介石殺掉,不僅不能停止內戰,還會給日本造成進一步滅亡中國的便利條件,使中國的前途更壞。歷史的責任,要求我們力爭說服蔣介石,釋放他回去,迫使他走上抗日的道路。周恩來向張學良表明了中共的態度:保證蔣的安全,但要聲明如果南京挑起內戰,則蔣的安全無保障。18日上午,周恩來同楊虎城會談,周恩來向楊虎城表明了中共中央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態度。楊虎城擔心蔣介石報復。周恩來做了細致的解釋,楊虎城最后表示:“共產黨置歷史深仇于不顧,以民族利益為重,對蔣介石以德報怨,令人欽佩。我是追隨張副司令的,現在更愿意傾聽和尊重中共方面的意見,既然張副司令同中共意見一致,我無不樂從。”中共中央向國民黨中央致電,呼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19日,中共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明確肯定西安事變的性質是“為了抗日救國而產生的”,“是國民黨中實力派中之一部,不滿意南京政府的對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內戰,一致抗日,并接受了共產黨抗日主張的結果”。中共中央分析了西安事變可能有兩種前途,堅決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引起的問題,反對新的內戰;同時主張用一切方法聯合南京的左派,爭取中派,反對親日派,以推動南京政府走向抗日,并準備在軍事上、政治上積極援助張學良、楊虎城。
南京方面在獲悉張、楊和共產黨的和平解決態度后,于12月22日派出宋子文、宋美齡為正式代表,到西安談判。23日,張學良、楊虎城和周恩來同宋子文、宋美齡進行談判。經過兩天談判,最后達成改組國民政府、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三個月抗戰發動等承諾。12月24日晚,周恩來會見蔣介石,蔣介石向周恩來當面表示“停止剿共,聯紅抗日”。12月25日,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乘飛機到洛陽,26日到達南京。蔣介石到南京后,立即扣留張學良。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全國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西安事變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它促進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說:“十年的內戰,什么來結束內戰?就是西安事變。”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