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勇
奉公唯謹秋毫必辨
——劉瑞龍在蘇皖邊區勤廉二三事
□馬兆勇

劉瑞龍
劉瑞龍,江蘇南通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創建和領導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1945年11月,他任蘇皖邊區政府第一副主席,宵衣旰食,勤政廉潔,享譽一方。
1939年,劉瑞龍奉命隨劉少奇從延安回到華中,擔任蘇皖區軍政黨委員會書記,1940年7月,又擔任淮海區軍政黨委員會書記,這一年,劉瑞龍剛好30歲。上任伊始,根據地因日偽軍“掃蕩”侵掠,滿目瘡痍,各項建設困難重重,劉瑞龍從狠抓根據地財經紀律入手,竭力打造一個群眾滿意的“最廉潔民主政府”。
劉瑞龍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是實行開源節流,嚴格財經審計,鄉以上賬目要公布(鄉成立審核委員會),接受群眾的嚴格監督;機關要厲行節約,依靠自己的勞動解決問題,不與群眾利益相矛盾。為減少經費開支,他領導的淮北行署先后三次精簡人員,由320人減至不足50人;其次,杜絕貪污浪費,劉瑞龍要求每個干部涓滴歸公,不用一點來路不明的錢,不浪費公家一文錢,他不鼓勵吸紙煙,不收別人的饋贈;對群眾自愿捐獻物資的,請他們去慰勞部隊,或興辦小學。他還注意保證工作人員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解決基層干部的生活困難等。由此,根據地逐步建立了廉潔奉公、量入為出的新秩序,同時嚴格執行預決算制度,從嚴把關開會、特別費支出,從干部著手解決依法行政、廉潔自律等問題,贏得了地方群眾的愛戴。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劉瑞龍奉公唯謹,廉潔自律,為了根據地的建設宵衣旰食,嘔心瀝血。1944年9月,時任盱眙西高廟區委書記的楊寒去行署匯報工作,遇到劉瑞龍,發現他頭上橫戴著一個銀白色、約5厘米寬像是醫療器械的東西,楊寒百思不得其解,悄悄問了秘書才知道原因,原來劉瑞龍長期處在極端頻繁的戰斗環境中,肩負著繁重的工作重擔和高度的工作壓力,很少有休息的時間,以致經常頭痛難忍,在醫治手段極端缺乏的情況下,以頭戴鐵箍來緩解頭痛。這讓楊寒的內心深受觸動,幾十年過去了,劉瑞龍這種忘我工作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1946年的5月,為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并為贏得自衛戰爭做好準備,蘇皖邊區政府按照中央關于土改的“五四”指示精神,選擇了淮安縣鵝錢鄉進行土改試點。時任邊區政府第一副主席、華中分局民運部長的劉瑞龍,隔三差五下鄉調研,指導土改工作。一次,他同邊區政府的幾位領導一起去鵝錢鄉調研,在劉圩鄉遇到了時任石塘區農委主任的高端寶,在路邊聽取匯報石塘區的農委工作,聽到說老百姓看到你們加上警衛一二十人騎著馬來去,有點害怕時劉瑞龍當場就說,從明天開始我們再來就不騎馬了。從那以后,分局及邊府領導下鄉調研就盡量步行了,外出辦事需騎馬的,路過村莊必須下馬牽行。
1946年6月,內戰全面爆發,劉瑞龍先后任華中北線后勤司令部政委、第三野戰軍后勤司令兼政委等職務,在蘇中、漣水、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中,劉瑞龍直接指揮和組織后勤支前工作,其后勤組織工作之復雜、后勤機構之精干以及后勤工作之成效,世所罕見。1997年根據他的日記所出版的《淮海戰役支前后勤日記》,曾被張震將軍評價為是中國革命光輝歷史的重要見證,其中所總結的依靠群眾、組織群眾的戰時后勤工作經驗,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46年秋,新華社華中分社派記者徐熊去蘇北前線采訪戰勤工作,到達華中北線前指后,在一座青磚灰墻的院子里徐熊見到了剛從前線返回的劉瑞龍。他立即讓警衛員拿來軍用地圖,介紹戰場形勢。劉瑞龍這種雷厲風行、說干就干的作風給徐熊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徐熊就隨著劉瑞龍和他的后勤指揮機關一起行動,機關隨時根據戰情的發展而不斷轉移。當時支前按“一兵三工”計算,需要的人力、物力是相當大的,加上戰線不固定,戰況緊張多變,保證我軍作戰需要是多方面的,任務極為繁重復雜,劉瑞龍沉著應對,“前方打仗,后方分田”,充分發動群眾,及時有力地支援前線。徐熊后來撰文回憶說:“劉瑞龍這位戰勤司令實際上是一位‘空軍司令’,因為他手下只有一位秘書、兩位警衛員、兩位副手。”由此可見,劉瑞龍戰勤組織機構之精干、高效。
1949年1月10日,經過66天的激戰,華野中野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余人,取得了淮海戰役的輝煌勝利。在戰役中,就是這位“空軍司令”直接組織和指揮了浩大而復雜的戰勤與支前工作。支前工作面廣量大,部隊又處于高度運動之中,情況復雜多變,因此劉瑞龍每到一個地方,不管多么勞累,都要以各種形式對駐地干部和群眾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一次,徐熊勸劉瑞龍注意休息,保護好身體,而劉瑞龍卻說:“我們工作處于上層,在高處運籌,成天向下發號施令,其影響常常是很大的。一事不慎,就會使實際工作造成巨大損失;一字有誤,會帶來下面干部的極大被動。而多做調查研究,虛心向廣大干部和群眾求教,就可以把我們深深植根于實際生活的土壤之中,就可能從群眾的呼聲與見解中,去理解群眾生活中的酸甜苦樂,去探求社會現實生活和戰爭更深一層的內蘊,去領悟戰勤支前工作的關鍵所在,從而找出發動群眾、指導工作的要害?!眲⑷瘕埦褪菑恼{查中得到啟發,而重新起草和修改戰勤工作文件的。
劉瑞龍抓戰勤工作已經很繁雜辛勞了,可他還與秘書一起,編輯了一份以民運工作為主旨的內部刊物,并親自為這份刊物寫稿、審稿、改稿和組稿,他的馬袋里裝的,除了行裝、文件和書籍外,就是為編輯出版這個刊物而用的材料,所以戰士們親切地稱之為“馬背上的編輯部”。
劉瑞龍一生艱苦樸素,克己持家,廉潔奉公,兩袖清風,他最反感的事,莫過于請客送禮、吃吃喝喝。他最認真也是踏實踐行的事,是奉公唯謹,秋毫必辨,不論什么人送禮,他都是一概謝絕。他晚年寫給子女的《示諸兒》一詩,是他廉潔奉公、一生為民的真情流露:
人生有真評,為民服務多。黨導正方向,決議勤切摩。人民養育我,甘為孺子牛。祖國撫愛我,奮志壯山河。四化振中華,力爭唱凱歌。學習為建設,忘本實可羞。堅持四原則,唾棄瞎自由。勤奮攻學業,寸陰莫蹉跎。
新中國成立后,劉瑞龍任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主任等職,1988年5月在廣州逝世。
(編輯 張廣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