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燕華
“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文/孟燕華

孟燕華教授近照
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職業安全與健康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0月31日召開的全國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指出,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福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要牢固樹立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紅線意識。李克強總理也指出,安全生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希望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切實增強紅線意識。
因此,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我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職業安全健康法律體系,《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工傷保險條例》《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對職業安全與健康工作做出了具體的規定,使得職業安全健康工作有法可依,對規范職業安全健康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對公安民警的職業安全健康保障還沒有法律體系。
公安民警面對的多是突發事件,職業風險很大,在執行公務中往往陷于危險的境地,因此,對民警自身安全健康的保護尤為重要。世界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對警察的職業保護,特別是職業安全健康的保護,以國家職業安全健康法律法規為基礎,制定了一系列警察職業安全健康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但我國只有一些部門規章,如公安部頒布的《交通警察執勤執法安全防護規定》,顯然,其法律效力和保障力度是不夠的。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得對公安民警的職業安全健康保護沒有真正提到議事日程。在我國日益加強企業職業安全健康工作的當今,公安民警這一職業安全健康高危群體,其安全健康狀況卻日漸堪憂。因此,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安民警職業安全健康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公安民警職業安全健康工作已勢在必行。
風險,即未發生傷害的可能性與傷害嚴重性的綜合。職業安全健康風險防控機制的建立就是為了減小風險,即防止傷害的發生和降低傷害的嚴重程度。
職業安全健康風險防控機制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設置風險防控機構或委員會。各級公安部門應設置風險防控機構或委員會,單位主要負責人為風險防控工作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職業安全健康工作。風險防控機構或委員會要及時把握公安民警工作中存在的職業安全健康問題,分析研究解決的對策,使職業安全健康狀況不斷地得到改善。
建立風險防控責任體系。制定風險防控責任制,明確各級公安民警在職業安全健康方面的職責,形成職業安全健康風險防控工作人人有責、層層負責的責任體系。

每個人都須掌握應對風險的方法和對策(攝影/王建軍)
建立風險防控制度體系。依據安全系統工程的原理,從人、物、環境三個方面分別制定風險防控的規章制度,明確風險防控的要求,從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物(設備、設施)的不安全狀態,改善工作環境。
開展風險評估工作。警種不同,職業安全健康風險也不同。各警種應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工作,即從人、物、環境、管理四方面,辨識、分析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采用適當的評估方法,如預先危險性分析法、安全檢查表法等,預測這些危險有害因素對民警職業安全健康的影響,進而確定風險防控的優先順序和風險防控措施。風險評估應組織廣大的公安民警參與,使每個人都了解自身面臨的風險,掌握應對風險的方法和對策。
建立教育培訓體系。明確對各級、各類公安民警教育培訓的內容、時間、形式、考核方式等,開展職業安全健康意識宣傳、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
建立監督考核機制。明確監督考核的對象、內容、形式、標準、時間,掌握各類人員履行風險防控責任的情況,特別是通過對民警執勤執法現場巡查,及時發現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事故隱患,處罰違章違規人員,獎勵遵章守紀人員。
建立事故調查處理機制。發生傷害事故后,本著“四不放過”的原則,查清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責任,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對責任者嚴加處理,并通過事故案例教育,讓其他民警吸取事故教訓,防止類似事故發生。
公安民警的職業特點是高風險、高強度、高負荷,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地工作,使得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執法活動中的高風險,直接威脅著民警的生命安全。因此,應從日常工作中的職業安全健康保障和因公傷亡后的善后保障兩方面完善公安民警職業安全健康保障制度。
建立職業健康監護制度。一是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包括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檢查,對健康出現問題的人員,及時調整崗位,進行康復診療;二是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記錄一線民警職業健康狀況,統計分析職業病損情況,以及職業病損與工作的關系,從而不斷提升保障的力度。其次,針對不同警種的民警,采取相應的保障措施。如刑警、巡警、消防警要處置緊急的、突發性的事件,經常處于高度應激狀態,造成身心疲勞。為緩解這種狀態,應按一定比例配備心理咨詢人員,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特別是創傷后應激障礙干預。
建立公安民警公傷社會保障制度。由于一線民警在執法過程中的高風險,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因公負傷、致殘、犧牲的情形日漸增多,這使得公傷民警的家庭陷入極度的悲傷和困境之中。國務院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對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因工傷亡規定了具體的補償標準,不同的傷殘等級享有不同的待遇,保障了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四部門頒布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規定了132種法定職業病,職工由于接觸職業危害患病,診斷為職業病后,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目前公安民警因公犧牲、負傷、傷殘,其治療、康復及生活保障,沒有明確標準和經費保障,致使民警往往因病致貧。同時,民警因長期超負荷、高強度地工作,致使健康受損,造成的身心疾患(如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腸胃疾病等),也沒有列入法定的職業病,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因此,應建立公安民警公傷社會保障制度,對傷殘民警的治療、康復、補償標準做出明確的規定,對因職業因素造成的疾病給予治療康復和相應的補償,解除民警的后顧之憂。
直面公安民警職業安全健康問題,從法律、機制、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和維護公安民警安全與健康的合法權益,真正踐行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使公安民警這支隊伍更健康、更有活力。(作者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安全工程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