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開反導系統含深意

反導攔截試驗畫面截圖
公布戰略反導系統,是中國用實際行動贏得戰略話語權和軍事行動自由權的一個典型例子,表明中國已經擁有了不畏懼任何威脅與挑戰的資本。
根據中國民航航空局發布通告,9月20日,我國中西部地區上空,包括庫爾勒反導試驗場附近部分空域禁止民航飛機進入。從網友根據通告繪制的地圖來看,與此前我國幾次進行反導試驗時劃出的禁飛區相似。
此外,9月22日也出現西北地區上空禁航通告,從禁飛區形狀推斷可能是彈道導彈試射。據此推測中國或已再次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試驗。如果猜測屬實,從其復雜程度來看,應該是遠距大偏角和高拋角攔截試驗,這意味著這次反導試驗已經基本接近實戰。
這次試射有一個令人關注的重要變化,此前中國的反導試驗靶彈發射地點通常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而此次則是放在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這可能意味著這次試驗中使用了模擬射程更遠的來襲導彈的靶彈。
反導被譽為目前世界軍事最尖端的技術對抗,被稱為茫茫太空中“子彈打子彈”,其技術難點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應對多目標難。當有多個來襲導彈進入一個反導系統防御范圍內,將很難應對這種飽和式或多波次連續打擊;二是識別真假彈頭難。當假彈頭的物理特征和運動軌跡與真彈頭相似時,反導系統很難將二者區別開來;三是系統配合難。反導系統的預警、識別、指揮、攔截等多個子系統,只有在時間上分秒不差、在任務上環環相扣,才能成功反導,其配合難度可想而知;四是應對多種突防措施難。隨著進攻性導彈突防能力的提高,特別是速燃火箭技術、機動變軌技術的不斷發展,反導系統偵察和預測來襲彈頭軌跡的難度越來越大,實施攔截的難度也隨之增大。
由于中段攔截的技術難度更大,只有大推力陸基導彈才有能力實施中段攔截。所以,陸基中段反導系統成為大國構建自身反導體系的最重要一環,是擁有真正意義上反導能力的標志。
陸基中段反導,是指對導彈處于飛行中段時進行攔截,也就是對飛出大氣層后,還未再入大氣層前,對處于太空真空飛行狀態的來襲彈頭進行攔截。
整個反導攔截系統特別復雜,它包括彈道導彈預警系統、目標識別系統、反彈道導彈導彈、引導系統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若反導成功,可在大氣層外將來襲導彈摧毀。目前中段攔截已成為大國間開展導彈與反導競爭的主要舞臺。
目前在反導技術層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是美國。美國的中段導彈攔截系統,整合了先進的遠程預警、太空監測以及高高空攔截導彈等技術,每一項都絕對領先于其他國家。現在世界上有能力制造導彈的國家有30多個,擁有導彈的國家超過100個,但能夠搞反導武器和技術的國家只有中美俄。
為盡快建立全球一體化反導系統,美軍特別強調反導系統結構的開放性。在歐洲,美軍不斷加強與英國、法國、德國、羅馬尼亞、波蘭、捷克等國在反導體系建設上的合作;在亞太地區,除繼續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強合作,還積極尋求與印度合作開發反導預警系統。
這些國家在與美國合作的過程中,將會接受美國的反導技術標準、融入美國的全球軍事體系,從而與美國在政治上建立更緊密的關系。所以,反導問題已經超越了軍事層面,成為美國全球政治博弈的手段與工具。
和美國的整個反導體系對比,中國的還存在著一定差距。目前美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預警、跟蹤和攔截系統,可以實施多層次攔截。美國既有陸基反導系統,如愛國者-3和“薩德”,也有海基反導系統,如標準-3。
不過也正如專家所說,“反導是戰略防御的堅盾,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有和沒有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反導技術的研究,永遠在路上”。現在有差距,不代表以后還會有差距。
更何況,美國的反導系統也并非神乎其神。最新披露的報告就揭穿了美國反導神話——部署在美國本土、攔截能力最為強悍的“陸基中段反導系統”(GMD)在從2002年至去年年初的11次試驗中,竟有6次未能摧毀指定目標。不到一半的攔截成功率,讓潛在對手只需要簡單地發射多枚導彈,就足以耗盡美國的反導彈藥庫存。
美國《洛杉磯時報》披露稱,國會無黨派調查機構政府問責局在今年2月出臺的一份報告中指出,GMD系統在測試中的表現一直“不足以證實它是一種實用的導彈防御系統”。
據稱,GMD系統的測試簡直就是在作弊——他們在試驗前就知道模擬敵芳導彈何時從何地發射以及它們的預期速度和軌跡,而實際攻擊中這些詳細信息是絕不可能先知的。即便如此精心安排,但試驗的成功率之低仍讓人吃驚。
早在今年的7月24日,央視新聞聯播公布了中國在2010年和2013年兩次中段反導試驗的畫面。從此次公布的反導試驗畫面看,攔截彈很有可能是神秘的紅旗-19型導彈。這很有肯能是對美國決定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有力回應——中國既擁有戰略核打擊能力,又擁有中段反導技術,完全有能力應對域外國家對中國發起的挑戰和沖擊。
與薩德攔截彈相比,從美國公開的數據看,“薩德”系統攔截目標的相對速度僅能達到紅旗-19導彈的一半左右。由于速度更快、動能更大和攔截高度更高,其說明紅旗-19的攔截范圍和可攔截的導彈種類更多,尤其是可具備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
如此看來,紅旗-19已經超越“薩德”系統介于大氣層內外和大氣層邊緣的攔截水平,是名副其實的中段反導攔截系統。而非像“薩德”那樣,處于為中段反導系統攔截失敗后“補槍”的“二線隊員”。
擁有了反導技術就相當于在大氣層外為國家安全撐起了一把保護傘。就像當年中國成功研制核武器、導彈打破“核恐嚇”一樣,這次也是向世界表明中國在反導領域具備了打破戰略訛詐與威脅的能力。正如圍棋中的“手談”,無聲的行動是最有效的話語,反之,沒有行動支撐的恫嚇與叫囂就像一攤“淤泥”,沒有任何力量也起不到任何效果。公布戰略反導系統,是中國用實際行動贏得戰略話語權和軍事行動自由權的一個典型例子,表明中國已經擁有了不畏懼任何威脅與挑戰的資本。
公開資料可知,戰略防御武器和戰略進攻武器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一旦需要,戰略防御武器可以立即轉入戰略進攻狀態,并成為重要的戰略威脅力量。此時對外展示戰略反導系統的畫面,無疑也是一種威懾。
其實,無論從攔截目標的飛行速度、飛行高度和射程,還是從綜合攔截技術要求來看,中段攔截系統的攔截能力都是“薩德”系統無法比擬的,用中段攔截武器針對“薩德”明顯是大材小用。
目前,美國正在步步打造亞洲反導系統,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日本,也在積極參與和研發導彈防御系統。中國此時透露中段反導能力,更可能是為了制衡美國反導系統,維持亞太核平衡,確保自身安全穩定的同時,為世界和平貢獻力量。
(《中國青年報》2016.9.19、《新京報》2016.7.2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