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阻礙了寒門學子的成才之路
自大學擴招以來,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增加了10倍有余,但重點大學里的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開始不斷滑落。近年來,高中的農村學生總體比例在升高,但僅有37%的學生能讀完高中。寒門學子的教育上升通道因何不暢?

寒門子弟離一流高校越來越遠
1978年,我國恢復高考。從那時起,一大批貧寒家庭的年輕人通過高考,實現了“鯉魚跳龍門”,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同時改變了整個家庭以及家庭中下一代的命運。在許多農村家庭,再窮也要供有望考上大學的孩子讀書。但這種狀況在近幾年出現了變化。
2004年,麥子一篇文章《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鳴,一個農家子弟經過18年的奮斗,才取得和城市同齡人平起平坐的權利。如今,我們發現城市與農村的距離不只是18年。再豐盛的年華疊加,農村的孩子仍不能和城市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
18年的時間,農村寒門子弟可以通過刻苦學習,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一座座獨木橋上奮勇搏殺完成跳“農門”。可現在,這一跳“農門”的通道并不順暢。
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教授調查發現,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看似簡單的比例下降,背后卻是農村孩子改變命運機能的退化,以及“知識改變命運”這個認知的潰敗。
曾有媒體發問:窮孩子沒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高校越來越遠?教育一直被認為是改變人生命運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底層人民,但現在看到的是能夠通過教育改變人生的窮孩子越來越少,優質的教育資源仍不可逆轉地向發達地區集中。
其實,即使寒門學子進入了名校,他們與城市同學的差別,從進校之初就會凸顯了。而這些差別都逃不開四個字——“階層烙印”。
我們看一個孩子的故事就知道了。他叫做小A,從中國某國家級貧困縣考到了清華大學。然而,從踏入校門的那一天,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在清華的第一堂專業課就把他打入了低谷。因為他完全聽不懂,可是其他同學們似乎都能接受。他不敢去找老師請教問題,害怕老師說他笨,只能自己吃力地啃書。可盡管這樣,還是趕不上別人的進度。平時,同學們的閑聊小A總是插不上嘴,因為好多名詞他都是頭一回聽說,更別說那些外國的明星和球隊。此外,雖然學校已經為他減免了部分學費、住宿費等在校費用,但父母一年只有幾千塊的收入,實在給不了他多少生活費。所以他的口袋總是空空。每逢周末同學聚餐、班級活動,小A只能找借口不去。到畢業找工作時,他的同學往往更加自信、勇敢,面試時能夠侃侃而談、自如發揮。他們的談吐、專業化素養和社交能力都比小A強。于是,小A在日記里感嘆道:“畢業于清華,我似乎依然不是精英。一個窮學生考到了重點大學,可以提升的是成績和能力,但終究抹不掉的,是已經深深刻在我身上的階層烙印。”
其實,上述的“階層烙印”是寒門學子自身的感受,而高校以及高考本身并不“歧視”貧困學生。調查顯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貧困學生的高考表現與非貧困學生并沒有顯著差異。真正的差別與障礙存在于高中之前。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礙了他們的教育上升通道?
首先是中國的勞動力教育水平低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一份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了6-80歲人群的教育水平分布。其中具備高中以上學歷的只有24%。而其他中等收入國家的這個比例是74%,巴西和阿根廷也都是40%以上。
這意味著什么呢?我們都在說防止中等收入陷阱,但是中等收入國家的勞動力基本素質比中國還高,高中生占勞動人口比例的平均水平是32%。我們只比南非稍微高一點。中國的GDP增速過去每年都超過10%,現在降到6%、7%,也很高。
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EAP)中方主任張林秀說:“我們講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轉型、人力資本,但基本勞動力的人口素質是這樣的,這引起我們的擔憂。”
其次是城鄉差距。中國的農村和城市相比,教育差距非常大。
過去幾年,REAP在貧困農村地區就學生入學問題開展了8次大規模的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貧困農村地區37%的人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而城市學生基本超過90%。而城鄉差距在高中之前就出現了。初一入學的時候100名學生,到初三的時候69人,其中23人沒有再上高中,讀到高三的就只剩下37人。
其實,再往前,問題在小學階段就出現了。根據世界銀行2005年針對四年級小學生的標準化測試,農村和城市的學生在學業等各方面表現整整相差了兩年。
最近這些年,國家教育投資越來越多,師資、設備等很多方面都在改進。但是在營養健康方面,水平較差。其他再好,孩子生病或者營養不良,注意力沒法集中,也學不好。
此外,我們經常說輸在起跑線上,那么真正的起跑線在哪?嬰幼兒。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在生命頭1000天是寶寶最好的時期,這是腦科學、神經科學和營養學家說出來的,大腦發育的敏感期是0-3歲。瑞典等國家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注重嬰幼兒養育,中國政府在嬰幼兒營養和科學養育方面的投資幾乎為零。
張林秀說,我們也在陜南地區做了嬰幼兒營養健康和能力發展的測試,發現大約40%的嬰幼兒存在智力發育或運動水平發育滯后。同時,接近一半的孩子貧血。我們跟蹤了4年,發現多半的貧血會自然愈合,從49%降到23%。但認知發育滯后的比例,則從28%上升到53%,這個代表性是震撼的。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共有近一半的3歲兒童生活在貧困農村地區。
現在的農村教育是在復制城市的應試教育,同樣的標準和規則。但是農村的教育資源、學生的學習能力難以和城市競爭,我們把這種競爭稱之為“龜兔賽跑”。實際上農村還是處于非常弱勢的地位,所以表現為初中階段大規模大量的輟學,到了高中升學的比例也很低。那么,在農村實行完全城市化的教育這件事情是不是合理的?
張林秀認為,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適應性應該一樣,但是方式方法要改進。“我有一個朋友搞教育的,他給孩子買小畫書,所有的童話書都是外面進來的,不是我們本土的。這值得我們教育教學的人去思考,怎么把課件弄得更接近農村的孩子?”但從教學目標上來看,水平不應該降。不能在知識水平上對農村和城里有不同要求。他們將來總得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們會碰面的,要在同一個場地競爭的。
張林秀還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培養我們社會經濟發展合格的人才。人才需要有非熟練的工人,也要有高精尖的。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公共資源要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合格勞動力人才。他也要為自己的家庭帶來回報。不見得所有人都要去上大學,起碼應該有足夠的知識能夠在社會上立足。
我們現在屬于中等收入轉型的國家,基本的勞動力都是高中水平的,所以能學會掌握新技能的能力,而不是技能本身,是我們教育培養的目標,也應該是未來農村教育的一大方向。
(《南方都市報》2016.9.23、光明網2016.5.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