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向傳統型農耕農業說“再見”
過去的五年,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大連市農業產業結構也在快速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也給大連市農民帶來了巨大的實惠。由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農業轉向都市型現代農業,曾經傳統的農民不僅實現了“買房買車”的目標,更是摸索出了家庭農場經營模式。
講述人:魏連富(旅順口區長城街道周家村村民)
魏連富今年57歲,和妻子都是當地的農民,在種蔬菜大棚之前,夫妻兩人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民,但是那個時候,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盡管每天不停地干活兒,可是每年都剩不下幾個錢,家里的花銷總是捉襟見肘。
幾年前,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他和妻子干起了兩個蔬菜大棚,正是這兩個蔬菜大棚,讓他們家的日子開始好過起來。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們家的生活發生了變化,現在,他不僅買了卡車,還蓋起了新房,兒子和女兒也都很爭氣,大女兒大專畢業后在大連市內工作,小兒子正在念大學,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和妻子現在的生活太有奔頭了。
魏連富說,在種植蔬菜大棚之前,他們夫妻就是種地,種玉米等常規作物,春夏的時候,也在露天的菜地里種一些蔬菜,然后拿到附近的菜市場去賣,盡管那個時候,夫妻倆很辛苦,但是每年只能有不到2萬元錢的收入,除了供兩個孩子上學,再加上自己家的花銷,每年基本都是捉襟見肘。五六年前,當地政府開始引導建設設施農業,他們夫妻就下決心建了蔬菜大棚,當時建設2個蔬菜大棚,投資了20多萬元,夫妻倆還借了不少外債,當時覺得壓力很大,擔心還不上。沒想到,這幾年政府的政策和服務越來越好,他們的蔬菜大棚盈利也越來越穩定。他們的兩個設施農業蔬菜大棚,占地4余畝,每年產三茬蔬菜,年產量6萬~7萬斤蔬菜,年收入達到8萬余元,每年的凈利達到6萬余元。魏連富告訴記者,他們夫妻兩人現在只管種植好蔬菜,因為銷售的問題,他們不用擔心,村里的農業合作社將他們的銷售都包了。原來,幾年前,周家村成立了綠緣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這個合作社的股東就是村里的農民,魏連富就是合作社的社員,他種植的蔬菜通過這個合作社流向市內的各大批發市場,這個合作社減少了他們銷售的后顧之憂。
講述人:劉志杰(旅順日源家庭農場主)
大連市旅順日源家庭農場,坐落在旅順口區三澗堡街道韓家村,也是大連市的首個家庭農場,占地面積為105畝,日源家庭農場特色是“多種經營”,其中果園70畝、玉米地35畝、1個飼料場、1個獸藥店、1個千頭生豬飼養場、1個屠宰場,3臺農機具、2輛運輸車,果園里有1000多只雞、鴨、鵝。家庭農場主劉志杰介紹說“獨具一格”又相互依存,運轉方式看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產業鏈條——將玉米地產出的糧食加工成飼料,用飼料來喂豬,豬糞用來喂果樹,給玉米做底肥,可謂是糧豐、果甜、豬也肥。農場還注冊了“臀源”牌豬肉商標。整個過程不僅使家庭農場注入了工業化的理念,還有商業化軌跡,推動了家庭農場的生態化發展。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和實踐,家庭農場發展很快,已有雇工12名,年產值1200萬元。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概念,旅順口區三間堡街道的劉志杰踩住了時代鼓點。當年3月20日,她就登記注冊了大連第一張“家庭農場”營業執照,由此成為全市首位身份明確的家庭農場主。現在,劉志杰家庭農場出產的豬肉和雞蛋擁有自有品牌——臀源牌,在鎮里還有專賣店;她還經營一個獸藥店,為家庭農場里的豬、羊、雞、鵝等提供獸藥……“我們一家三口全都撲在這個家庭農場上,農忙時最多還要雇20來名臨時工。”劉志杰告訴記者。
這幾年,該家庭農場的機構健全了,一條產業鏈也逐步形成。“大田玉米以及果園落果、雜草等給豬、羊、雞、鵝等作飼料——豬糞和雞糞等給果園和大田作物提供肥料——出欄的農家豬自家屠宰、分割、包裝——豬肉、雞蛋等都有自有品牌,在自家專賣店里售賣——獸藥、飼料能夠自我提供——各種經營所得再投入到家庭農場里……”劉志杰一邊說,一邊慢慢梳理思路。經過這兩年的嘗試和創新,腳下這片熟悉的土地竟能延伸出如此多的產業支點,恐怕連劉志杰及其家人都感到吃驚。
從大連市農村經濟委員會了解到,截止到“十二五”期末,大連市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達到495.2億元,增長3.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667元,增長8.3%,增幅連續9年超過城市居民收入。實現農產品出口額33.8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0.5%和5%,其中水產品出口額突破20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近一半來自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市民“菜籃子”實現了四季均衡供應,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產品產值的比值達到3.1∶1,優勢農產品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
過去五年,大連市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讓農民在發展中得到了實惠。在確保糧食生產面積400萬畝、穩定總產量30億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市場、科技等比較優勢,積極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十二五”時期,全市每年新發展設施農業10萬畝,全市設施農業生產面積已達到100萬畝,產值突破100億元。建設蔬菜生產基地20個,蔬菜產量達到220萬噸以上,有效提高了蔬菜供應水平。加強海洋牧場建設,建成海洋牧場110萬畝,創建市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場369個,海水養殖規模達75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240萬噸左右,其中海參、鮑魚等海珍品產量達到5.6萬噸,實現產值86億元。積極推進畜牧標準化養殖,建成畜禽標準化養殖場1330個,全市畜禽標準化養殖水平達到87%,肉蛋奶總產量達到115萬噸以上。實施果業提質增效工程,創建標準化果園177萬畝,全市優質果樹面積達到256萬畝,水果總產量達到170萬噸左右,其中蘋果、大櫻桃、藍莓、油桃等名優特色水果占80%以上,產值占水果總產值90%。做大做強花卉產業,以蝴蝶蘭、大花蕙蘭、百合等名特優品種為重點,建成6大花卉園區和7大規模化生產基地,花卉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五大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90%,建成蛋雞、肉雞、高檔肉牛、大櫻桃、藍莓、加工黃桃和海參、扇貝、鮑魚優勢產品生產基地,全市地產水產品、水果、蔬菜和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別達到390公斤、342公斤、432公斤和199公斤,其中水產品、水果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國35個大中城市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