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仙
【摘要】當前,在西部農村地區,由于大量中青年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直接造成了農村中空巢老人的大量增加,陜西省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模式中存在諸多問題,應從制度上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進行保障,加大政府資金支持力度并引入社會資本,盡快建立居家養老保障模式,以期促進陜西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的整體改善。
【關鍵詞】陜西農村 空巢老人 養老模式 【中圖分類號】A119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在西部農村地區,由于大量中青年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直接造成了農村中空巢老人的大量增加,因此探索一條適合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模式十分迫切。
農村空巢老人是指那些沒有子女,或者雖有子女但沒有與子女一起生活,只剩下自己或老兩口生活的家庭。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空巢老人占這一群體的50%。陜西農村貧困地區的農民,為了改變現狀,越來越多的農民迫于生計的壓力或者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外出打工,使得陜西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越來越多,他們的境遇越來越糟糕。
經濟來源少,生活舉步維艱。陜西農村空巢老人多靠種地為生,由于年老體衰喪失勞動能力,子女不在身邊,很多空巢老人生活在貧困線上,生活異常艱辛。
缺乏醫療保障,使得陜西農村多數空巢老人的生活雪上加霜。許多空巢老人都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可是有病往往還是自己負擔,但住院的門檻是他們無力負擔的。生了病只能在家治療,治療的結果不好,治療的費用使得本不富裕的生活難上加難。
空巢老人大多不能享受低保。筆者對陜西咸陽的戶縣,渭南,陜北清澗縣,各抽取100戶空巢老人進行了隨機調查,發現平均只有6戶有低保,94%沒有低保。農村低保有規定,無子女戶可享受低保,而大多數陜西農村的空巢老人都有子女,只是子女不在身邊多在外打工,接濟老人有限或者對老人根本不管不問,有的老人礙于面子不愿讓人知道,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生活的艱辛。
缺乏日常的照顧和精神的安慰。據不完全統計,在陜西農村,空巢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和部分不能自理的占老人群體的25%,這其中大約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有效的照顧,比非空巢老人高出9個百分點。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希望養兒防老。但現實是,兒女外出打工無法養老,老人精神受挫,幸福指數大大降低。子女與老人缺乏交流,從而引發了嚴重的身體和精神方面的疾病,生存狀況面臨嚴峻的挑戰。
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由于農村空巢老人收入途徑只是微薄的土地供給,存款很少,在中國的養老保障還很不健全的情況下,一旦出現大病會造成全家致貧。再者,有些空巢老人防御風險的能力很差,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一些不法分子把罪惡的手伸向了單純而又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這類事件不是個案,如何保證農村空巢老人的人身安全應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加快陜西農村養老制度建設,推行居家養老模式
從制度上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進行保障。加快建立陜西農村養老保障的全覆蓋體系,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只要身邊沒有子女,就應納入居家養老機構,提高空巢老人的幸福指數。同時,降低合作醫療的報銷門檻,讓更多老年人看得起病。
加大政府資金支持力度,盡快建立居家養老保障模式。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要切實把農村養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以村為單位盡快建立居家養老機構,把65歲以上的老人聚集在自己家附近,就近就地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娛樂、法律服務,形成住養和活動分開、定點和服務相結合、互幫互助的養老保障模式。中央和地方政府撥款,以村為單位,把老人以能不能行動為中心劃撥幾組,積極倡導鄰里互助,志愿者幫扶和老年人互助,制定緊急事件的有效應對辦法,照顧好他們的生活。
與子女簽訂養老協議。特別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農村空巢老人(在陜西農村尤其普遍),在子女去打工前要簽訂養老協議,讓他們拿出一部分資金與集體的資金一起建立農村居家養老機構。對子女來說,能安心在外打工,免去了對老人無法養老的擔心。
引入社會資本,使得居家養老的資金渠道拓寬
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對農村空巢老人來說是一條好的渠道,但必須有一定的資金做保障。農村空巢老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需要政府、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政府拿出一部分專項資金,集體依靠把空巢老人土地向外出租的辦法提供一部分資金,兒女通過協議提供一部分資金,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 也積極向農村空巢老人提供捐助等,共同支援農村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幫助農村空巢老人改善養老環境,使他們的生命在這里得到延續,精神在這里得到慰籍。
在家附近開展居家養老是老人的首選
使老人生活在熟悉的農村環境中,鄰里關系和諧。比如在地方比較大的老人家里,或者在廢舊的學校等場地比較大的地方,老人白天聚在一起娛樂和生活,晚上回自己家里,既避免了去養老機構的高昂養老費用,又不用遠離家鄉,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鄉音更有利于老人的適應和身心健康,無疑是居家養老最好的養老方式。用收集的資金聘用一些年齡較大的婦女作為服務者,給他們提供簡單的服務,用村委會和村衛生室的設施來提供醫療服務,用于一些小病的治療。社區可以利用自身優勢來構建社區服務網絡,對老人的活動情況和疾病情況進行監控, 提供心理咨詢和精神文化活動來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為了提高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服務質量,可以在社會上招募一批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進行崗前培訓后上崗。加大宣傳力度,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參與這項服務,不但有利于解決服務人員數量不足的問題, 同時傳遞了正能量, 使更多的人關注農村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把它當作一項事業來做。
要提供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還有賴于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既包括衣、食、住、行、醫等日常生活照顧,又包括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服務??梢越梃b辦幼兒園的經驗,對于子女長期不在家、行動不便,居住比較遠和分散的空巢老人在村里創立空巢老人托管中心,實行全托制,省去了遠離家鄉兒女的牽掛和照顧的麻煩;對于身體健康, 行動自如的空巢老人來說,可以實行半托制,自己白天走到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享受生活服務和文化娛樂活動,晚上回家。這樣能夠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所以居家養老對陜西農村的空巢老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最理想的養老模式。
(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陜西服裝工程學院講師)
【注: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專項項目“陜西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15JK200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陳方生:《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空巢老人問題淺析》,《理論探討》,2010年第8期。
②王玥:《農村空巢老人居家養老保障模式與對策》,《人民論壇》,2016年第3期。
責編/張蕾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