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蕾
隨著中國人口出生率下降和預期壽命增加,導致中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快速增多,獨居、孤寡的“空巢老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空巢老人”的出現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新問題。
過去,中國由于傳統家庭結構穩定,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提供了家庭保障。如今,隨著現代化進程發展、居民住房條件改善、民眾家庭觀念轉變及人口流動加快,令中國的舊式家庭結構逐漸瓦解,傳統社會漸行漸遠、趨向解體,滿堂兒孫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少見。
此外,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國的計劃生育國策推行獨生子女制,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個子女,給家庭贍養老人帶來問題,也是贍養方式的問題。這些孩子成年后離鄉工作,或另組新的家庭,并且在婚后擁有自己的住房,與老人分開居住,使一些老人成為“空巢老人”。經濟上的限制,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父母有養老金還能得到一些保障,如果沒有退休金,光靠子女,就會給子女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其實,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方面,老年人照顧自己還是有一定困難的。近年來,由于年輕子女責任感的缺失,引發的家庭贍養糾紛時常出現。因子女不予以贍養或得不到子女的關愛,“空巢老人”屢次成為詐騙案件的受害者,也有老人直接把子女告上法庭。另外,“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發現的人間悲劇也屢見不鮮。
現在的青年一代生長在文化斷裂階段,傳統美德在年輕人身上的痕跡不是很明顯。為了鼓勵子女多陪父母、多盡孝道,我國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新二十四孝”,希望喚醒兒女們的孝心,說服子女承擔起老人在物質和精神上的贍養責任。2013年,政府還將子女“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正式入法,以期從法律層面敦促子女履行對老人的精神贍養義務。“空巢老人”應該得到家人和社會更多的溫暖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