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黎
【摘要】目前的水資源存在資源短缺和使用浪費的現象,制定合理的水價是解決該現象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促進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本文結合目前水價的制定政策,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水價的政策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結合起來討論,并運用相關的經濟理論來研究目前的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中的水價制定問題,建設節水型的社會。
【關鍵詞】合理水價;節水型社會;可持續開發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water price mechanism to promote water - 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Meng Qing-li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Zhangweinan Canal, Handan River BureauHandanHebei056001)
【Abstract】The current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e use of waste,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rice of water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solve this phenomen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water pricing policy,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a reasonable water price policy and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and use the relevant economic theory to study the current water pricing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based society.
【Key words】Reasonable water price;Water-saving soci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更趨尖銳,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水資源的核心問題,并將是全球未來發展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的水資源短缺是資源性的短缺與使用上的的浪費并存,而合理水價應是節水的關鍵,有利于促進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本文運用相關的經濟的理論來研究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中的水價制定問題,為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提供建議。
2. 水價的基本概念
2.1水價的內涵。
我國是水資源短缺國家,加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之一。積極推進水價制度改革與完善,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是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全面保護、高效利用,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必由之路。水價是水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手段。水價的形成既要反映價格形成的一般性,又要體現水價形成的特殊性,體現水資源價值,遵循價值規律和供需規律的要求,已價值為基礎,體現水資源供需狀況的變化,實行不同的價格。
2.2節水型社會的本質。
節水型社會建設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需要進行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進行制度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本質特征是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建立起自律式發展的節水模式,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節水型社會的節水,主要通過制度建設,注重對生產關系的變革,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整個社會走上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道路。
3. 城市水價組成分析
水價可分為資源水價、工程水價和環境水價三個組成部分。
3.1資源水價。
資源水價的內涵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即:產權、有用性和稀缺性,并且資源水價應按"同質同價"的原則來確定,即不論水資源的賦存形式如何,只要具有相同的質量,則其資源水價應相同,否則,不利于水權的建立與保護以及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資源水價是體現水資源價值的價格,包括對水資源耗費的補償;對生態影響的補償;為加強對短缺水資源的保護,促進技術開發。
3.2工程水價。
水利工程向用水戶供應生產(工廠、農田)、生活、綠化用水而收取的供水費用,水利工程的水源可能是水庫、泵站等。工程水價就是通過把資源水變成產品水,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3.3環境水價。
環境水價即用戶排除污染物污染了公共水環境,為有效治理水環境保護所需要的代價,具體表象為污水處理費。
4. 水資源供需平衡關系
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水的供需關系,即水資源實際供應能力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在水資源擁有量有保證的前提下,實現供需平衡是水資源規劃管理的重要目標之一。水資源的可供量受某特定范圍內水資源的數量、時空分布以及供水工程能力的制約。實際需水量則與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產業結構和水的利用效率有關。不同時期的可供水量與實際需求量是可變的。在理論上,供需關系有三種情況:供大于需、供需平衡和供小于需。而經常遇到的問題是供小于需,即供水緊張問題。為了緩解供需矛盾,在水資源調查、評價階段應開展用水現狀調查,對供水系統結構和需水系統結構的不適應情況進行分析,查明原因。出現供水缺口的原因一般有兩種:一是工程設備能力不足;二是水源短缺。前者可通過興修水利工程加以解決,后者應采用開源節流的辦法。此外,為保證未來的需水要求,還需參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生態建設規劃的目標,對水資源供需關系作出推斷預測,以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
5. 建立節水型社會
5.1建立節水型社會的必要性。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水利部門堅持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貫徹節約保護資源基本國策的戰略措施,是堅持人與自然相和諧觀念、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節水水平與嚴峻的水資源形勢還很不相稱,傳統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動節水的做法已不適應形勢的要求。積極推行節約用水措施,發展節水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1)第一,要充分認識到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干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使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第二,建設節水型社會,要準確把握節水型社會的本質特征。與傳統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動節水的做法不同,節水型社會的本質特征是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3)第三,建設水資源配置和節水工程,建立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相適應的水利工程體系;特別注意運用經濟手段,發揮價格對促進節水的杠桿作用;通過制定規則,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引導水資源實現以節水、高效為目標的優化配置。
(4)第四,無論是水資源短缺的地區,還是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都需要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水資源作為重要戰略資源,應該得到合理、高效使用,浪費水資源不僅造成局部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加劇,也增加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本,包括取水耗水成本和水污染處理成本等。要積極探索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
5.2建立節水型社會的主要措施。
(1)第一、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是節水型社會在體制上的本質特點。有利于推進節水技術開發,吸引節水投資,推廣節水產品,促進自覺節水的機制。
(2)第二、促進水資源的高效率利用,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是節水型社會的內在要求。節水型社會通過內在的節水機制的運行,可以實現水資源宏觀優化配置和微觀的高效率、高效益利用,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全面滿足社會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的需求。
(3)第三、資源、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的協調發展是節水型社會的基本目標。節水型社會通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全面滿足社會生產、生活、生態的用水需求,從而能夠實現資源、經濟社會、環境生態協調發展。即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4)第四、節水型社會是全民資源價值觀念普遍確立,節水活動普遍參與的社會。節水是全民的事,節水型社會建設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是一次社會觀念的革命,只有社會的普遍參與才能形成。
參考文獻
[1]吳季松 中國可以不缺水--資源系統工程管理學的十二年研究與實踐[M].北京出版社,2005.
[2]王雪 以合理水價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15.
[3]何雪梅 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水價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4.
[4]李秉祥 節水型社會水價機制研究[J]z中國水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