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梅++李寧
摘要:《生物化學》是醫學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為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將Sandwich教學法應用于臨床英文班的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效果以考試成績和問卷形式進行調查,統計結果表明Sandwich教學法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本文介紹Sandwich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實施情況,并對存在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教學方法 Sandwich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7(B)-00
隨著現代生命科學的蓬勃發展,作為醫學院校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的生物化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理論和技術已滲透到了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各個領域,在探討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預防和治療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因而學好生物化學是醫學生應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1]。然而,由于本課程的內容微觀、理論抽象、代謝途徑復雜,細胞信號轉導通路交織成網絡,使得該課程成為醫學科目中較難掌握的課程之一,學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且難以理解與記憶,有些學生甚至將其稱為“天書” [2]。如何將抽象的理論和復雜的代謝途徑優化為形象生動、淺顯易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如何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目前傳統的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的狀況是:課程局限于課堂,課堂局限于教師講授。教學方法基本上圍繞“填鴨式”教學、說教式講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成績不理想,教學質量亟待提高。為此, 結合本校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舉措,我們旨在我校的生物化學的雙語教學中開展和探討sandwich教學法,目的是激發學生對生物化學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Sandwich教學法,即通常所說的“三明治”教學法,最早在19世紀產生于英國桑德蘭技術學院,2006年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自德國海德堡大學引進國內, 將教學實施過程分解為開場、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匯報→教師總結等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思考以及表達等能力[3]。我校于2015年將該教學法應用于生物化學英文班的教學中,收到良好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教學對象
選擇我院2013級臨床英文班本科生A班(30人)和B班(31人)分別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授課,實驗組則引入Sandwich教學法。兩組學生的入學成績、總課時、實驗條件及所用教材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教學方法
Sandwich 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1) 提出問題:教師以臨床病例或者以與本次課相關的電影,視頻等開場引出當堂課的學習內容并提出問題,通常5-6個。這些問題緊密圍繞教學大綱的重點難點及必需掌握的知識點。科學合理的問題是Sandwich教學設計的關鍵。
(2) 學生分組討論:根據每次課的提出問題數量將學生分為5-6組,分別命名為A,B,C,D,E,F.每組5-6人,對每個學生進行編號,如A1,B1等。每組討論一個問題。首先是組內討論,時間大約是25分鐘,每個同學都要積極發言,組內獲得一致性結論。然后進行組間討論。學生根據其序號重新建組,進行組間交叉討論,時間大約25分鐘,如各組的1號組成一組,然后以此類推。在新的小組中,成員來自不同的問題小組,每個成員都要匯報,使每個組員都了解全部問題。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發表意見,還要進行歸納總結。
(3) 匯報:學生回到原來的小組進行討論和歸納總結,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各組問題的最終結果,時間大學25分鐘。
(4) 教師總結:時間大約是25分鐘。根據討論的情況,教師大致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有針對性的查缺補漏,并解析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強化學習目標。同時還好對本次課進行總結,對學生們的表現給予反饋,學生也對本次學習進行反饋,提出改進的地方,同時教師還可以對本節課的前瞻性內容進行介紹,是學生了解該領域的最新進展。
1.3 教學評價
(1)以考試成績作為客觀評價指標,兩個班級期末考試時均使用同一套試卷,均采用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2)以問卷調查的結果作為主觀評價指標。課后對A班同學發放問卷30份,實際收回問卷30份,回收率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兩班學生期末成績如下:A班平均分81.5±9.5,顯著高于對照組68.2±10.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個班的及格率分別為91%和75%。實驗班遠遠高于對照班。見
對照組學生中表達提高學生積極性有18例(58%),而實驗組中有24人表示Sandwich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學生中僅有14名( 45.2% )學生表示傳統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實驗組中22人表示Sandwich教學法顯著提高了學習效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中表達傳統方法可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有12例(38.7%),而實驗組中有25人表示Sandwich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為32.3%,而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為7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Sandwich教學法最早源于蘇格蘭,1903年流傳到英國,然而真正落實的國家則以美國為主。三明治教學在美國推廣成效卓著。Sandwich教學法,又稱“夾心餅干”教學法。是一種在教學中增加學生的小組討論、交叉小組學習、學生總結匯報等環節,促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思考的新型教學方法,其核心功能是怎樣有效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3]。而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普遍積極性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差。我們通過對Sandwich教學法在臨床英文班教學中的初步應用,感覺Sandwich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不僅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是值得普遍推廣的教學模式。但在實施推廣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師資不足
醫學基礎課目前國內高效普遍采用大班授課模式,班型百人以上,而Sandwich教學法要求班型不能太大,因此如果普遍推廣,可能會存在師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亟待解決。
(2)教學資源不足
我校目前還沒有完全規范的Sandwich教室,只能在實驗室中進行,空間的不足勢必影響Sandwich的教學效果。
(3)Sandwich的教案沒有規范化設計模式
在 Sandwich 教學中如何設計教案沒有標準,教師只能自己摸索。逐步改進,逐步提高。教師的素質尤其是對 Sandwich 教學法的認識和應用水平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需要在課堂導入,問題設計乃至課堂掌控等方面不斷提高,在這一方面我們與袁萍等[4]的觀點一致。。
因此Sandwich教學法雖然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要普遍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李澤桂,徐迪雄,陳俊國. 關于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7):11-12.
2.袁瑩,淺議 .Sandwich 教學法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人才資源開發,2014,
20 (10)183.
3.徐燕. Sandwich 教學法在高職醫學院校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5,37 (5):341-344.
4.袁萍,尹燕華,劉琳,等.Sandwich 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8: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