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歆+侯靜++孫雪洋
【摘 要】協同創新是高等院校實施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思想。文章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積極構建校企、校所、國際交流與合作人才培養新體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多主體協同創新才培養體系 現狀 方案
2012年,教育部啟動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要求高校要在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積極推動協同創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
協同創新是高等院校實施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理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除高校外,科研所、行業、企業,甚至政府機構,在人才培養方面均有自身的優勢與可以利用的資源條件,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各系統共同合作,形成合力及協同效應。
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經濟社會轉型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協同創新,建立與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相適應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課程體系構建等,尤其是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同時對高校創建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實踐改革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同時對促進遼寧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
一、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現狀
現在的協同創新模式已突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模式,呈現出非線性、多角色、開放式的特征。東北大學建立了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采取特區式招生吸引優質生源,根據研發需要按需單獨設立指標,形成良好的創新性人才的培育氛圍;創新中心覆蓋的高校聯合招生,單獨設置創新課程,共同成立實驗班,跨校、跨學科、跨專業選課,實現學分互認。沈陽建筑大學利用同中國建筑總公司、中國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沈陽水務集團等知名企業合作辦學的契機,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通過多方合作共同制定學校人才培養標準,構建了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遼寧省共推動了23所高校的66個科技平臺與53個省內重點產業集群開展對接合作。
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已經取得積極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與企業的緊密聯系造成的“工程化”不足問題;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激勵及評估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立足多元主體需求,而不是單一主體,優化高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等。
二、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施方案
以沈陽建筑大學信息類專業探索構建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為例。結合教學工作實際,該專業形成“3+0.5+0.5” “3+1+X”等校企、校研、國際合作等聯合人才培養機制,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現場學習、課題設計、項目研發等,將企業人才培養需求直接引入在校學習期間培養,達到學生學以致用、學校培養對路、企業縮短培養期三方共贏的效果。
打通學科間壁壘,推進跨學科和多樣性教學。研究基于問題的學習與項目研究為特征的研究性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推進“合作性”學習、“項目化”訓練、“開放性”實驗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
建設教學科研相長的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課程之間打破學科壁壘,采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課內外相結合,引導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挖掘其潛能;開展以項目為驅動的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教育;建立基于實驗、實境、虛擬仿真理念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虛實結合,為學生提供主動實踐平臺。
制定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個性化要求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評價和激勵機制。通過過程管理、成果展示、分組通論、答辯考核等形式對培養效果進行綜合評定,從企業、研究院所與學校等多角度全面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及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論
多主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打破了以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局限在單一高校、單一學科專業的局面,探索了高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強調滿足多元主體的需求;此外,改變了現有實踐環節多為現場實際操作的現狀,形成了基于實驗、實境、虛擬仿真理念的模式,建設了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推進了實驗教學的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李念良,李望國.高校構建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對策與建議[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6):76,78.
[2]季青春,考宏濤.基于“協同創新”模式大學生新型培養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3(28):35-36.
[3]陳昌貴,曾小軍.通過協同創新提升學生創新能力[J].江蘇高教,2013(0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