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平花


【摘 要】文章提出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的重要意義和應用價值,采用科學的研究數據模型,構建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指標體系,為大學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提供參考和咨詢依據。
【關鍵詞】大學新生 綜合素質測評 研究 應用
有關大學新生綜合測評體系的研究文獻較多,提出了眾多側重點不一的指標體系,所采用的方法也各式各樣。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實務操作,都已經普遍從以往過分強調采用學生學習成績來評估學生素質的思想誤區中解放出來,逐步將目光集中在新時代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上,即更加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更加強調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實踐能力等各方面的結合,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對大學新生上述能力進行合理、有效的評估。本文以××大學為個案進行研究。
一、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的意義
構建合理科學有效的大學新生綜合素質綜合測評體系,對大學新生進行綜合素質測評,從優質產品生成理論角度來說,可以幫助高校根據自身發展定位和專業特質要求,選擇更合適的高考生入校培養,把好產品輸入質量關;從教育理論角度來說,可以幫助大學新生了解自身素質結構的整體情況,為大學期間做好大學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依據,也可以為教師和輔導員因材施教、因材引導提供依據,促使學生在全面提升時得到優勢發展;從教育角度來說,能夠為教育管理者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全面提升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提供充分依據。
二、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指標建構理論邏輯
其一,需遵循導向性、系統性、可測性、科學性等指導原則。注重德、智、體全面發展方向,指標定義明確,操作性強,主要指標必須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評價的結果具有可信度。其二,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要體現發展和責任意識。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的實施關注新生入學前后特別是將來可能的發展潛力。必須意識到,對新生綜合素質進行測評不僅僅是總結其過往,為改善招生工作服務,更應該著眼于將來,為大學具體落實因材施教理念服務。其三,指標權重嚴謹性。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影響大學新生今后學習成績的輸入信息以及輸出信息,使得評價體系有機聯系新生過往與現有狀況及將來可能的發展情況,不至于僵化,指標權重設定聯系新生學院與專業特征,其評價結果將更為客觀。
三、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研究
(一)研究數據模型
本文選擇樣本考查大學生入學前后成績之間的相關性,著重探討高考成績對新生入學后專業成績的顯著性影響,基本假設即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指標必須視專業不同而賦予不同的權重。然后,利用層次分析法基本思想構建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主要包括指標選擇與賦權兩方面內容,側重點是綜合素質測評的指標設置,提出了改進新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及具體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理念的若干建議。研究模型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及樣本容量基本要求,選擇××大學2013級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兩個專業學生為樣本,具體數據包括其文理科背景、生源地、入學科目成績、大學階段專業課成績等。研究采用評價相對有效性的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理論與方法,采納無輸入項的DEA模型:
(二)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指標建構
新生綜合素質無疑是多方面的,從測評角度來看,表現為一個多維度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學習能力、文體素質與實踐創新等多個維度,其下可繼續細分出更為具體的二級乃至三級指標,并分別賦予相應的權重。權重設計特別是學習能力下屬指標的權重設計是需要著重考慮的一個問題。就學習能力而言,根據前方實證分析結論,不同專業大學新生不同科目的入學成績對大學階段學習的重要性明顯不同。這表明大學新生綜合素質不能單純以高考總分為依據進行評價,不同專業也不能賦予相同科目同等權重;換言之,不同專業應該實施不同的測評標準。進一步說,如果考慮到大學生個性化教育與發展的普遍性,即便分專業地賦予指標固定權重的做法仍值得商榷。
構建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需要注意若干問題,特別是指標權重設計僵化問題。由于高考各科目分數相對重要性與分院、專業各自特征相聯系,必須在大量數據訓練基礎上方能確定各科目的權重。
四、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研究應用
(一)因材施教
進行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最終目的在于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由此可見,對新生進行綜合素質測評,明確每個學生的長處與短處,是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理念的前提與基礎。
1.因材施教要求具體落實到學院、專業乃至個體實際情況,必須根據學院、專業不同和對入學成績的要求不同這一基本事實考慮招生錄取調配、專業調配及大學生培養問題;必須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課程設置特別是通識課設置與選修問題等等。
2.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對新生進行綜合素質測評,對個體綜合素質進行測評,以把握其基本特征。這就要求大學招生處、學生處與教務處之間充分協調,有效銜接新生入學先后的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方案與計劃,為因材施教提供前提條件。
3.因材施教具體舉措。招生錄取調配、入校后專業調配合理;選拔精英型人才培養須依據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結果;進行分級分類教學和小班教學;合理設置通識課程。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它包括學生大學期間的學習規劃、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直接影響到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質量,更直接影響到求職就業甚至未來職業生涯的成敗。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來看,大學階段主要是職業的準備期,主要目的在于為未來的就業和事業發展做好準備。客觀而言,進行系統的學習和實踐至關重要。對大學新生來說,大學四年是他們今后職業發展的關鍵期,良好的職業發展規劃與學生個體個性的特征、能力特征、素養結構等密切相關,教師可以根據新生綜合素質測評,為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有力指導。
(三)優化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學校可以比較清晰地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也能夠把握各專業的特點,并結合兩者情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對各專業人才需求的特點,完善優化本科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在課程體系、培養過程、實踐創新等方面不斷進行優化,能讓每個學生在其中得到最大的發展和最有利的幫助。
(四)開展身心健康教育
從很多案例可以看出大學生身心健康存在隱患。通過大學新生綜合素質測評,教師可以較為全面地把握剛入學的大學生身心健康情況,為開展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信息支撐。
毫無疑問,大學新生入學前后成績相關性的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拓展。比如,相類似的分析可以拓展到學生性別、文理科背景、生源地等數字特征,考查學生相關特征對大學階段專業學習與發展的影響。進一步,還可以對畢業生工作狀況開展調查,考察大學階段所修課程成績對其工作績效的影響程度,這是后續要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戴國立.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構建[J].中國青年研究,2011(10):92-94.
[2]董卓寧,張江,張馳.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與實施方法研究[J].教育探索,2012(12):120-121.
[3]張陽.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和優化——基于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培養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4(0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