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英
改進中小學德育,提高德育實效,引導學生道德發展“知行合一”已成為近年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熱點。
一、從簡單蒼白的說教到精細的“六步策略”
從教多年,總聽到有人說“學校德育高投入低實效”。德育實效低我是認同的,但是否真正“高投入”卻還存在疑問。從家長、教師的角度看,所謂“德育”大多是簡單的講道理、說教,基本上只是重復簡單的“搬”與“抄”,可謂“低投入”。何謂之真正的“高投入”呢?應該從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出發,結合實際問題去精心安排教育活動與教育程序(當然也包括必要的講道理、說規矩)。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社會閱歷還很不夠豐富,缺乏批判性思維,必要的說教、正面引導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只是簡單的說教,那將是蒼白的。有些地方,我們需要把“為什么”解釋清楚,讓孩子去理解并認同;有些時候,我們不能太抽象,得有示范觀摩、訓練反饋等;還有些時候,我們得設置情境,要激發孩子內在的情感認同。德育,終歸還是要強調“知情意行”的統一。
根據“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我在實踐中提出了“六步策略”:明白事理——行為示范——實踐操練——分享反饋——強化習慣——建立信念。它是以道德認知(理想、規則)為基礎,以道德情感體驗(示范感受)為支撐,以行為訓練、習慣養成(實踐練習)為重點,以道德信念培養(價值觀、人生觀)作為最終目標。“六步策略”就是我們一貫強調的“知情意行”的統一,我們就明確為“六步”,形成一個螺旋提升的德育實操途徑。這“六步”中,“行為示范”和“實踐操練”很有必要,特別針對德育“說得多,做得少”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把道理落實到行動上來;而“分享反饋”與“強化習慣”是一種創新,通過激發情感與反思,幫助學生在“行動”與“認知”之間建立聯系。
二、從直接單一的訓練到用心的“省悟文化”
近年來,很多人批判傳統德育說教多,文明禮儀、社會規矩訓練得少,因此提供要進行必要的行為習慣、社會生活禮儀等方面的訓練。這種認識是對的,但在德育實踐中又往往犯了簡單重復性訓練的毛病,即只注重行為的外爍,而不注重情感的體驗、道理的思辨和信念的分享與感染,孩子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感悟和自我提升的過程,難以激發孩子自身的情感認同,也就很難達到德育的效果。事實上,跟說教一下,單一強調“訓練”也是一種“低投入”的德育方式。中國傳統教育中就特別重視內在的修煉,儒家尤其強調“內省”“修身”,就是結合個人與社會生活來豐富生活閱歷與情感體驗,通過內在的省悟和外在實踐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王陽明先生就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當班主任時,我有意識地“延后三分鐘”,嘗試著提供機會讓孩子去“內省覺悟”。后來又意識到,不僅要讓孩子自己內省,還要想辦法引導學生在內省的基礎上互相分享,去影響感染他人。在后來參與的一系列德育實踐探索中(“評星活動”、“優雅華景人”德育課題研究、班級文化建設等),我逐漸形成了結合實踐活動倡導“省悟文化”的德育特色,依托學校的“兩課一會”(“開學第一課”、“期末最后一課”“月度成長分享會”)開展。“開學第一課”共商班級發展目標,宣示個人成長目標,公選班級服務崗位;“月度成長分享會”每月一次,結合近階段班級開展的各類實踐活動,組織分享交流與自評互評活動;“期末最后一課”則在學期末,結合月度成長分享會的情況進行總結,對照學期初的計劃進行反饋,分享成功,互提建議繼續改進。同時,學校鼓勵每個孩子自己準備一個成長記錄本,記錄自己的內省、同學之間的分享與評價。“兩課一會”就是結合行為訓練、行為評價來營造正面感染的氛圍,引導學生反思自省,鼓勵學生互相分享互促進步。兩年我的實踐效果比較明顯,班級始終弘揚著積極上進的正能量,學生逐漸養成了自我反思、分享進步的習慣,行為訓練的效果慢慢內化成為孩子的道德信念。
三、從熱鬧折騰的活動到嚴密的“實踐體系”
課程改革以來,學校德育越來越重視德育實踐活動,效果也不錯。但是,一些學校又陷入另外一個困境:過于關注活動本身的熱鬧與影響,忽視了活動的教育意義與效果;活動數量過多過雜,讓師生覺得折騰。有專家就批評,現在一說德育特色就是轟轟烈烈的活動,可是為什么要搞活動,活動有沒有教育意義,實際效果怎么樣,卻越來越沒有人去關注了。我也一直在觀察思考:活動怎樣才能夠產生系統的教育效果呢?幾年來,我有意識地去整合一些主題活動,形成了每年的幾個主題,明確每個主題重點關注的教育目的。整合之后,我又思考:每個主題之間的聯系是什么?要營造什么樣的文化,要發展學生哪些素質?怎樣去完善組織形式與實施策略?正是循著這樣的實踐與思考,我特別關注德育的頂層設計,提出了“知行合一,精誠致善”的德育實踐活動體系,融“活動-分享-評價”于一體。
主體部分是活動體系,就是按時間軸安排內容,為每一個實踐活動賦予一個教育主題。從年初到年末依次有:二月份“創意慈善義賣”活動,三月份“學雷鋒走好人生路”系列活動,四月份“風清景明,慎終追遠”系列活動、春游綜合實踐活動,五月份“我愛勞動,節儉光榮”系列活動,五、六月份“我們的節日——端午”民俗文化活動,九月份“我敬我師”系列活動,九、十月份“我們的節日——中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十月至十一月份“孝老敬親”第列活動、秋游綜合實踐活動,十二月份“安全文明我能行”系列活動。以及跨月份的實踐性活動,包括上半年的讀書節活動、綠色生活綠色文明實踐活動,下半年的體育藝術節、科技實踐節活動活動等。
最有創意的就是分享與評價體系。圍繞活動主題與內容,都有安排分享交流的環節,有些是結合成長分享會的分享交流,有些是社團的總結分享,比較大的主題活動則專門安排分享環節。分享活動以學生為本,以分享活動中的成功經驗為主,教師只是適當點撥,邀請家長參與。評價體系也緊密結合學校育人理念,學校設計了“敬老孝親好少年”“樂于助人好伙伴”“文明禮儀小天”“自主管理之星”“環保實踐之”星“科技創想之星”“安全文明之星”“武術之星”“民樂之星”“書法之星”“經典誦讀之星”“美文閱讀之星”“思維之星”等十幾個表彰項目,結合系列實踐活動進行分享評價,由學生自主申報、師生共同評價,表彰那些在實踐活動中取得進步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