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凱健+趙小艷
一、醫教結合模式的產生
在南海區教育局和南海區殘疾人聯合會等部門的支持下,從2013年開始,南海區星輝學校與南海區社會福利院合作,建立“醫教結合康復中心”,開展“醫教結合”康復項目,打破以往醫教結合僅僅是依靠特殊教育學校的康復教師以及教學教師結合進行醫教康復的模式。由南海區星輝學校提供康復對象、康復實驗基地、器材及教師助教等,涵蓋硬件、軟件條件的資源支持;由南海區社會福利院提供康復醫生、康復理念及康復技能,在對中重度各類型障礙學生進行康復矯正的同時給教師傳授相關生理心理知識及康復技能。在探索實踐期間,康復醫生進駐南海區星輝學校,與南海區星輝學校的師生共處同一空間,從生活、學習和訓練多方面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康復訓練。
二、醫教結合的內容
以南海區星輝學校教育教學為主體,南海區社會福利院康復醫生康復訓練為重要內容,同時教師和醫生適時地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醫教結合教育康復課程體系初步確立,具體可分為以下四個方向。
(一)運動治療
運動治療主要針對大動作不協調的腦癱學生、運動功能障礙及部分自閉癥學生??祻蛢热葜饕X循環綜合治療、體感音波訓練、感覺統合訓練、個別訓練和多感官訓練。
教育計劃方面,為了更加有效促進教育與康復的結合,達到個別化教育康復課程體系中醫教協同互助的目標,學校安排2名老師以助教形式參與康復治療,與2名運動康復醫生交流學習,共同制定與個別化教育康復課程體系相輔相成的教育目標。康復訓練計劃方面,針對康復對象存在的問題擬定一個康復訓練總體目標,接著制定長短期訓練目標,進而根據康復對象自身情況選取合適的康復訓練項目。
(二)言語治療
言語治療主要針對一些智力障礙兒童及自閉癥學生,如有一定語言理解能力,無法通過口語或手勢語與人交流,但已經錯過最佳言語康復期(3-7歲)的學生。言語康復治療工作的重點是通過某種方法讓言語障礙兒童更好的與他人交流。圖片溝通法,即圖片交換溝通系統(簡稱PECS),是一套結合功能性溝通和隨機教學精神,利用學生對強化物的喜好,激發其自發性溝通的訓練溝通系統;主要通過對具體或抽象圖象、簡單文字等的運用,為暫時或者永久性沒有口語以及口語表達能力較弱的自閉癥兒童、發展遲緩兒童和具有社會溝通障礙的兒童提供表達的途徑;通過訓練學生能主動運用圖卡表達需求,提高學生與人溝通的動機。
(三)作業治療
作業治療主要針對精細動作不協調的腦癱學生、注意力缺陷的中重度智力障礙兒童。作業治療以我校美術與手工課教師為主要實施者,以學校美術課程為載體,以串珠為主線對腦癱學生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對注意力缺陷學生進行注意力集中訓練。在康復教學過程中,采用集體教學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形式,運用操作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行體驗。對學生進行手工技能訓練的同時,對個別重度腦癱學生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及多動癥學生的注意力訓練。
(四)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主要針對我校部分多動癥、情緒障礙學生。由于情緒障礙學生的康復治療過程復雜且對康復醫生與教師的經驗和體力都是很大的挑戰,稍不注意,情緒障礙學生就會出現砸壞公共財物甚至自殘行為。因此我們將康復場所定于學校的感覺統合訓練室,以1名心理康復醫生、2名助教教師為專任教師,每天常規教學與康復訓練交叉進行。同時在開展心理治療過程中,把家校合作納入康復治療范圍,即在校時間學生進行心理康復治療,放假時間教師指導家長進行連貫性康復訓練。
三、醫教結合的實施過程
(一)教育評估
項目初期,教師、醫生和家長匯聚一堂,共同對個案進行前期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學生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動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情緒行為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制定個別化教育康復目標
在教育評估的基礎上,為更加有效的促進教育與康復的結合,達到“醫學”與“教育”的協同互助,教師和醫生對評估結果進行分析,共同對學生制定個別化教育康復目標,目標范圍涵蓋學生模仿、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協調、認知(理解)、認知(表達)、生活自理(進食、穿衣、梳洗)等方面。
(三)康復評估
在個別化教育康復目標的基礎上,康復醫生會利用“腦癱兒童粗大運動功能評估表”“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發展評定量表”或“自閉癥學生評估八大表”對康復對象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為其制定長、短期康復訓練目標。
(四)教師、醫生和家長分工
為完成個別化教育康復目標,醫生、教師和家長合理分工。
教師負責學生的認知領域(表達、理解)、生活自理領域(進食、穿衣)目標(認知領域目標由教學老師在課堂及個訓課中完成,生活自理領域目標由教學老師和生活老師分別在課室及宿舍生活中完成)。
醫生負責學生的動作領域(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協調等)、認知領域(表達)目標。
家長負責向教師了解學生教育和康復內容及進展,明確需要在家里進行配合的事項(如言語表達清晰、自己穿鞋、獨自上下樓梯等),并將學生在家進行教育康復的情況認真填寫在“醫教結合項目家校聯系表”中。
四、醫教結合的有效性
在北京師范大學有關專家的理論指導、康復醫師與教學老師的配合下,經過細致的初期評估、專業的康復訓練以及多樣化的教育介入,兩年多的探索與實踐中,我們在醫教結合康復項目上初見成效。
(一)學生興趣濃厚、參與度高
興趣是成功的開始,我校學生對醫教結合項目的態度由一開始的忐忑不安、排斥抵抗到接觸后的積極參與、期盼等,態度的轉變十分明顯。學生們能夠克服冰冷機器帶來的恐懼感、密閉空間的局促感和陌生醫生的窘迫感,積極參加各個項目,說明學生對我們的康復項目很感興趣,也能夠積極參與進去,配合度很高。
(二)康復效果明顯、學生進步可見
1. 自閉癥學生莫XX康復治療前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與人缺乏目光接觸,不能主動與人交往或參與游戲,經過兩個學期的感覺統合訓練后,在參與活動和游戲方面有比較大的改善。
2. 自閉癥學生蔣XX康復前非常多動,上課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常自言自語或重復性提出無意義問題。平衡感較差,走路時身體不協調,動作笨拙,不能放手上下樓梯,需要扶著扶手才行。經過兩個學期的感覺統合訓練、腦循環綜合治療和個別訓練后,在粗大動作、溝通與社會交往方面進步顯著。具體表現在可融入學校參加集體活動,平衡感明顯改善,遇到障礙物雖然動作緩慢但能順利通過,能不用扶助上下樓梯,上下臺階能直立行走。
3. 腦癱學生賴XX康復前行走不穩,經常摔跤,感覺統合嚴重失調,流口水嚴重。經過兩個學期的腦癱肢體綜合運動治療、多感官訓練和言語治療后,行走比之前穩定、能做跳躍運動,還能在軟墊上快步行走且能上下三塊軟墊;且經過言語治療,在說話方面清晰度較高,能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流口水現象。
(三)家校合作緊密、家長滿意度高
對特殊教育學校來說,家長的支持是最大的助力。在醫教結合項目開展初期我校就召開了醫教結合知情會,詳細講解本次項目的意義、風險及需要家長配合之處,發動家長積極參與康復活動。在項目開展中每周都有固定的時間讓醫生、家長和老師一起交流,達成共識,以促進學生校外生活中對教育康復的鞏固與延續。而最能夠看出學生進步與否的也是家長,醫教結合康項目成功與否可以從家長的態度看出來。我校學生家長對此項目的支持、對教師及醫生的感激之情不時流露,很多家長都說這次的醫教結合項目效果比以前做過的要好,孩子很受益。
(四)教師學習面廣、課堂配合度高
自醫教結合項目開展以來,通過教師助教、項目研討和家校會議等活動,教師與醫生有足夠的機會相互交流、協同互助,尤其是我校教師在專業康復醫生的指導下,不僅了解了各種康復儀器的使用方法及作用,還在康復技能方面有所提高,開拓了眼界、提升了專業技能、學習面大大增加。
五、結論
(一)醫教結合促進了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
通過實施醫教結合,將教育和康復相結合,使得特殊需要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獲得身體機能的康復或心理問題的矯正,學生的缺陷得以補償,潛能得以開發,教育和醫學的效果互相促進,良性循環作用于學生身上,為學生的全人發展提供了途徑。通過對個案的實證研究可知,我校的醫教結合教育康復都或多或少的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尤其是腦癱學生的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自閉癥學生的心理治療、言語治療效果最為突出。
(二)醫教結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醫教結合實驗班的組建將學校部分老師和醫生凝聚在了一起,教師與醫生相互交流、知識互補,尤其是我校教師在專業康復醫生的指導下,不僅了解了各種康復儀器的使用方法及作用,還在康復技能方面有所提高,開拓了眼界、提升了專業技能,豐富了教育教學經驗,提高了研究學生的能力,教學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三)醫教結合是切實有效的
醫教結合搭建了醫生和教師交流、教育和康復結合的平臺,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使得教育和康復兩不誤,同時醫教結合的實施激發了教師的探索欲望、促進了教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個別化教育康復課程體系的建設無疑是錦上添花,這些成果無一不彰顯著進校服務模式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