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遲
一些經典的學說、著作和學者,因為順應了某些現實的需要,往往容易被抽象成為神化的符號,由各種“光環”所籠罩,讓人不能直觀清晰地看到他本真的面貌。更因為這種日積月累的淺層甚至庸俗化評價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使人逐漸失去了探究本真的愿望,產生了對這些“神壇”上人物不同程度的扭曲和誤解。“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若不是中唐韓愈以降對杜甫的推崇,這位潦倒一生、埋名一世的詩人也不會被后人所發掘而推為“詩圣”。而他一旦被定義為“一飯未嘗忘君”的忠君愛國詩人,他的作品便被人注上了“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的標簽,忽視了字里行間洋溢著的真摯情感與審美感受,這或許也是王夫之對杜詩“詩史”一說不以為然的一個原因吧。
而另一種對待經典的態度是,不否認經典的價值,卻出于種種原因,自我設定與經典之間存在著不可交流的鴻溝,讀罷束之高閣,肅然遠之。魯迅曾評價清朝對朱子學說的態度是“止于尊崇,而不許學樣”(《買〈小學大全〉記》),“因為一學樣,就要講學,于是而有學說,于是而有門徒,于是而有門戶,于是而有門戶之爭,這就足為‘太平盛世之累”。可嘆的是,在一段時間內,魯迅的文章和思想被塑造為“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但他對待所有壓迫與不公時毫不妥協的斗爭態度,面對各種旗幟和運動時深邃獨立的洞察能力,一時間卻時常被有意或無意地遺忘。由此一來,魯迅及其作品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的符號,看似大量地進入課堂課本,卻無法和讀者產生共鳴,進而被列為中學生語文學習的“三怕”之一,這也是教學中十分尷尬的現象。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說:“經典就是你常常聽人們說‘我正在重讀……的那些書,而絕不是‘我正在讀……的那些書?!保ā稙槭裁醋x經典》)經典能帶給我們常讀常新的體驗。孔秋玥同學有一段不短的魯迅作品的閱讀經歷,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講,小學時讀到了魯迅幼年故鄉趣事的圖景,喚起了自己對童真的體驗;后來看到了童趣背后辛酸的社會變遷和時代陣痛的文字,引起了自己對歷史的感悟;而現在聽到了雜文篇章中那些匕首和投槍刺穿表象的聲音,更加深了自己對現實的思考,這些體驗一定會豐富她對魯迅本真形象的還原:那些冷嘲熱諷斷然不是尖酸與刻薄的表現,而是根植于對親友故鄉、對民族國家深沉殷切的思考與熱愛,訴諸筆端的表達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但本心存真向善卻是不變的,這樣他也才會在北大的課堂上大受學生的喜愛與追捧。同時,社會的黑暗和沉疴只要還尚未絕跡,魯迅的文章自然就能激發一代讀者的共鳴,秋玥對最近奧運會中的輿論現象引入“國民性批判”的視角進行思考,這便是魯迅的現實價值所在了。
當然,在魯迅思想中那種“悖論式”的態度,尤其是對新生進步事業提倡吶喊之時,也提出深刻的懷疑擔憂,這種現代性的思想也還需要秋玥同學在今后的閱讀中隨著自己見識的深入而更有深悟。陶淵明有詩云:“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痹陂喿x經典的時候,做一個“素心人”,去掉那些光環,讓魯迅從神壇上走下來,他的作品是值得我們去親身閱讀,仔細閱讀,反復閱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