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闖
摘要:及物性系統是系統功能語法(SFG)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進行語篇分析的一個有用的工具。本文基于系統功能語法的理論,介紹并比較了《未選擇的路》及其兩個被引述最多的中文譯本,希望能進一步驗證及物性系統在評估詩的翻譯中的適用性和可行性,比較及物性系統在英語和漢語中的異同,為英漢翻譯尋找新的思路。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言學;及物性系統;翻譯研究;未選擇的路
1.簡介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20 世紀新英格蘭山水田園詩派最杰出的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是智慧、和諧與寧靜的結合。這些要素非常的淺顯,但又要求讀者進一步領會其超越表面的含義。在他的詩歌當中,《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收錄在 1916 的詩歌集《Mountain Interval》中,同時也是最膾炙人口的一篇。詩人講述了人生的選擇。把人的生命比喻為曲折彎曲的旅程。這首詩被視為獨立、說教和愛默生式的自力的象征。很多人都表達了他們翻譯該詩的興趣。如今,詩歌翻譯的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大多數的翻譯研究都是基于傳統的文學角度,因而常有主觀性強的弊端。隨著語言學的發展,語言學結合翻譯理論。為翻譯提供了科學的方法來分析源文本,并幫助制定出滿意的翻譯與翻譯。
功能語法可以為理解源語言提供一個理想的方法,這是生成一篇好的翻譯和對比源語文本和目標與文本的前提條件。從韓禮德首次提出及物性系統是在對威廉·戈爾丁的《Inheritors》的文本分析中,作為一個語言學分析工具,及物性系統隨后應用于多種文本類型,自那時起,許多學者如伯頓·斯托克韋爾等都在及物性系統的框架下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本文旨在通過系統功能語法,尤其是在及物性系統的框架下,研究并檢測《未選擇的路》及其兩個漢譯本的相似點和區別。
2.及物性系統
功能語法是20世紀末得到全球公認的重要語言學理論之一。功能語法提供了語言的三大純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構成語言的意義潛勢(韓禮德,1973)。概念功能有實驗和邏輯功能組成。語言能使人類建立起對現實世界的記憶圖像,使其周圍和內心世界變得有意義。概念功能主要是通過及物性系統來實現的。
韓禮德(1976)在他的學術論文指出,及物性是句子的特性而非動詞。他列舉了幾種類型,用來表示對指定不同語言和結構的認識的過程。其中功能語法中提到的共有六種,即: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前三個過程是主要過程,后三個屬于次要過程。系統功能語法認為,小句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過程本身,由一個動詞或動詞詞組組成;過程中的參與者,通常是名詞性的詞或詞組;與過程相關的環境成分,由狀語或介詞短語表示。
物質過程是指動作或事情發生的過程。它通常由一個動作者、一個目標和過程本身構成。屬于這一類型的過程包括物質運動:跑、投擲、跳躍等等。物質過程并不一定包含具體的動作,也可以是抽象的行為和發生的事情。心理過程處理感覺、思考和感知。心理過程涉及兩個參與者:感知者和現象。包括的動詞有看到、請、知道和相信等。關系過程包括三種類型:內包式、環境式、所有式。每個類型包含了兩種模式,即定語和識別。關系過程由屬性、載體和過程構成。行為過程是指心理或生理的行為活動,如呼吸、做夢、微笑,咳嗽。言語過程是說話言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用的動詞有說、告訴、贊美、吹噓、描述等。"講話者"并不一定是一個人。存在進程表示事物存在或發生。在此過程中使用的動詞有:這是、存在、出現等等。
3.分析和討論
表面上看,《未選擇的路》用語言描述了兩條道路;一條蜿蜒曲折通向了灌木林,另外一條所謂的更好的,長滿了青草。作為一個旅行者,他不能同時選擇兩條路,雖然這兩條道路,都非常美麗,并且鋪滿了樹葉,深深把他吸引(the roads,which attracted me,and waited for to wear,were both beautiful,even covered with leaves.)。然而,每條路卻都有各自獨特的風格。因此,旅行者隨后猶豫了一下。最終選擇了那個看起來更好的(better claim one),然后帶來了所有的不同。正如羅伯特·弗羅斯特在這首詩中所提到的,生命當中充滿了選擇。
接下來讓我們來欣賞這首詩的形美,我們可以看到到這首詩是由五行、四個詩節組成。作者使用了尾韻法,韻腳是 ABAAB。韻律結構嚴謹且充滿剛氣,末行帶有明顯的期望。每行有四個重音,第一、三、四行有相同的韻腳,第二,五行共用另一個韻腳。這是一首精美的詩,不僅有對生命的沉思,還有精致的韻律。該詩有幾個中文譯本。我們選擇的是兩個引述最多的的版本,對其質量進行評價,并進一步在及物性系統的框架下去比較源文本和目標文本。
3.1源語文本的及物性分析
表1明確地呈現了源語文本中過程類型的分布情況。總數是17次,其中物質過程占70%,最多;心理過程占18%,次之,隨后是關系過程和言語過程。這是該詩中出現的所有的過程類型。
3.2 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的及物性比較
以源語文本中及物性的情況作為一個參照的基線來檢驗兩個中文譯本。對于翻譯文本的及物性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哪一個版本更加接近原文。下面的表格分別是對顧子欣和方平兩個不同的漢譯版的及物性分析。
第一節:
原文: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And be one traveler,long I stood/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顧子欣: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方平:深黃色的林子里有兩條岔開的路,/ 很遺憾,我,一個過路人,/沒法同時踏上兩條征途,/佇立好久,我向一條路遠遠望去,/直到它打彎,視線被灌木從擋住。
原文:物質過程5個:diverged,travel,stood,looked,bent;關系過程1個:be;心理過程1個:sorry。參與者:two roads,I,it,one,one traveler。環境:In a yellow wood,both,Long,down,as far as,To where,In the undergrowth。
顧子欣譯文:物質過程3個:涉足、佇立、消失;關系過程1個:分出;心理過程1個:可惜;行為過程1個:望去。參與者:黃色的樹林、兩條路、我、一條路、它。環境:同時、在那路口、久久、向著、極目、直到、在叢林深處。
方平翻譯:物質過程4個:沒法、踏上、佇立、望去、打彎、擋住;關系過程1個:有;心理過程:遺憾。參與者:兩條岔開的路、我、一個路人、兩條征途、一條路、視線、灌木從。環境:深黃色的林子里、同時、好久、向、遠遠、直到。
物質過程表示發生和代理可以通過動詞或動詞詞組的概念。如表 2所示,源文本中的的動詞“diverged”、“travel”、“stood”、“looked”和“bent”組成了源文本的物質過程。而這五種物質過程在譯文當中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在顧子欣的翻譯中,“diverge”被靈活地轉換成關系過程“分出”,恰當的傳達了畫面感。在這一節中,作者描述了他的處境,他一直漫步于樹林之中,來到了兩條岔路。他仔細觀察這兩條他都想去嘗試的路,但他不能都選擇,因此他繼續觀察,以便決定究竟選擇哪條路。譯文1添加了一個行為過程,描寫一個活動的生理或心理行為,表達作者的彷徨和猶豫,在此譯文1要優于譯文2。
第二節
原文:Then took the other,as just as fair,/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顧子欣:但我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凄凄,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方平:于是我選了另一條,不比那條差,/也許我還能說出更好的理由,/因為他綠草茸茸,等待人去踐踏—/其實講到留下了來往的足跡,/兩條路,說不上差別多大。
原文:物質過程3個:took、having、had worn;關系過程1個:was;心理過程1個:wanted。參與者:The other、the better claim、grassy、wear、the passing there、them。環境:As just as fair、Really about the same。
顧子欣譯文:物質過程1個:選擇;關系過程:顯得;存在過程1個:留下;參與者:我、另外一條路、旅人的足跡。環境:在這條小路上、荒草凄凄,十分幽寂、更誘人、美麗。
方平譯文:物質過程2個:選、等待;關系過程1個:不比;言語過程3個:說出、講到、說不上。參與者:另一條、那條、更好的理由、人、留下的足跡、兩條路、差別。環境:差、也許、綠草茸茸、多大。
第二節中,作者成他決定選擇另一條路,因為他更加的人跡罕至,第二條路的旅行者應該少一些,對于這里的“about the time”,方平的翻譯更多的采取了解釋的方式,顯得更加復雜,采取了三個言語過程。
第三節:
原文: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Oh,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I doubts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顧子欣: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呵,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難以再回返
方平:那天清晨,有兩條路,相差無幾,/都埋在還沒被踩過的落葉底下。/啊,我把那一條路留給另一天!/可我知道,一條路又接上另一條/將來能否重回舊地,這就難言。
原文:物質過程5個:lay、had trodden、kept、come back、lead on;心理過程:know、doubt。參與者:No step、the first、way。環境:That morning、equally、in leaves、black、for another day。
顧子欣譯文:物質過程2個:污染、留下;心理過程2個:知道、恐怕;存在過程1個。參與者:落葉、兩條路、腳印、路徑。環境:清晨、滿地、改日、無盡頭。
方平譯文:物質過程4個:埋、流、接上、重回;心理過程1個:知道;關系過程2個:有、相差;言語過程1個:難言。參與者:兩條路、那一條路、另一天、一條路、另一條、舊地。環境:那天早晨、無幾、落葉底下。
如表4所示,原文和目標文本的過程種類、兩個目標譯本之間的過程種類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對等的。
第四節
原文: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n/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顧子欣: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講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方平:隔了多少歲月,流逝了多少時光,/我講嘆一口氣,提起當年的舊事:/林子里有兩條路,朝著兩個方向/,而我—走上了一條更少人跡的路,/于是帶來了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原文:物質過程3個:diverge、took、has made;言語過程1個:tell。參與者:I、this、two roads、the one、all the difference。環境:With a sign,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in a wood。
顧子欣譯文:物質過程2個:選擇、決定;行為過程1個:嘆息;心理過程1個:回顧;關系過程1個:分出。參與者:我、往事、一條,一生的。環境:一片樹林里。
方平譯文:物質過程5個:隔了、流逝、朝著、走上、帶來;言語過程1個:提起;關系過程1個:有;行為過程:嘆一口氣。參與者:歲月、時光、當年的舊事、兩條路、兩個方向、路不同的景象。環境:林子里。
從表格5中,我們發現顧子欣翻譯在及物性過程的處理上更加貼近于原文。而諸多原文中的環境因素被方平翻譯為物質過程,這或多或少影響到了方平版本與原文對等的實現。
顧子欣翻譯運用了一個行為過程,一個關系過程和一個心理過程,再現了兩條路的意象和同時表達作者對未來的預判,此外顧子欣采用重復的手法也和原文更加一致。
4.結論
第三部分的分析和討論可以看出,原文與譯文的過程類型,以及譯文之間過程類型的比較,整體上是不對等的。由于譯者理解的不同,他們會采用不同的過程類型去表達,只要他們的潛在含義相同,這也是可以接受的。一篇好的翻譯的最大的目標并非與原文完全對應,而是表達出原文作者相同的深層含義。及物性系統是一個評價防疫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譯文中小句的翻譯應該最大程度的與原文保持相同,不論使用何種過程類型,目的在于傳遞出與源文本相同的信息。由此方式,可以評價顧子欣的譯文比方文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