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妹
摘要:“以人為本”,重視人的文化素養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教育發展關注的重點。因此,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目前,五年制師范以知識傳授為主要任務的數學教育與五年制師范人才培養目標已不相適應,五年制師范數學教育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優化課程體系,轉變教育者角色,注重教學形式,改變教學方法,建立合理的課程評價機制,從而樹立數學文化教育觀,將數學文化教育有機地融入數學教育活動,把傳授數學知識與揭示數學文化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五年制師范;數學;文化教育;改革
一、改革背景
我國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對數學文化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教育工作者們已經意識到了數學文化的教育功能,開始注重對學生數學文化素養的培養。很多國家的數學課程標準中都體現了數學文化的教育理念,重視數學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已逐漸成為一種國際現象。《美國學校數學課程與評價標準》(1989 年 3 月)在數學教育的四個“社會目標”中,特別強調要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的勞動者”;日本 1999 年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的總目標中,有“提高數學的觀察和處理事物現象的能力,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創造性;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益處;培養學生積極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等的態度。”英國在 1995 年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和應用的正確觀念,提高數學應用的能力與自信心。”新加坡 2000 年提出“喜歡做數學;欣賞數學的美和力量;對應用數學有信心;有解決問題的毅力。”我國在 2003 年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提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質是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數學課程應適當反映數學的歷史、應用和發展趨勢,數學對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數學的社會需求,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推動作用,數學科學的思想體系,數學的美學價值,數學家的創新精神。數學課程應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觀。”由此可見,世界各國都強調數學教育不僅是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數學教育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他們能夠數學地思考。
二、數學文化的內涵
隨著人們對數學文化認識的不斷深入,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越來越受到數學教育工作者們的關注和重視。當前,“數學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文化,即數學文化”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不同的學者對“數學文化”有不同的定義,綜合起來有以下結論:通常所接觸到的一些數學科目都是數學知識的具體體現,數學知識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觀點、方法可以理解為狹義的數學文化,而廣義的數學文化不僅包括數學知識以及數學思想、觀點、方法,還包括數學家、數學史、數學美、數學教育、數學與其它文化的交融等等能體現數學人文精神的層面。因此,數學不僅僅是一門知識,它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我通過對數學文化內涵的學習領會,深刻認識到,五年制師范的數學教學要改革,五年制師范數學教育不應只局限于知識的傳授這一種教育形式,而應當是一種包括知識在內的文化教育,應是在多角度的、多層次的、感性的、全景式的學習體驗中,在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養成數學式思維習慣,具備一定的數學品質,即包含有數學的思想、精神,數學家傳記、數學史、數學美學等數學的人文成分的數學文化教育。這種教育觀樹立的現實意義在于:它體現了五年制師范數學教育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符合五年制師范數學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素質教育的實際。
三、數學知識學習滲透數學文化改革
(一)轉變教育觀念,推進素質教育
數學教育在本質上是對數學文化的認識與傳承,是一種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就要充分發揮數學文化教育的價值。目前,在切實貫徹“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下,五年制師范數學課程改革強調的是以實用主義的態度肢解知識體系,以招聘考試大綱的標準取舍教學內容,這種改革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的改革,還是以知識的教育為本而非以人為本。五年制師范學校所招收的學生大多是女生,數學基礎較差,她們大多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如果數學課上教師只講授數學知識,她們接受起來有困難也不樂于接受,更談不上數學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數學作為一門文化來傳授給學生,不僅使學生學到數學知識,更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幫助學生提高人文素養。
(二)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
為了體現五年制師范數學課程的文化價值,應對其內容進行改革。首先,數學內容的選取應以反映未來社會對公民素質所必須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來源于自然、生活、社會與科學的現象和實際問題,以與學生年齡特征相適應的、結合日常生活的普遍文化的方式呈現數學內容,不僅要反映數學自身內在的知識價值,還要反映出數學作為方法、思想、思維、精神、語言、工具的文化價值,從而提高數學文化素養。其次,對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注意處理好與初等數學教學的銜接,使學生在新的、更高的層次上理解數學的思想和方法,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歷史背景和有趣的應用例子,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不僅要體現出數學自身內在的知識價值,還要體現出數學作為工具、語言、思維的文化價值,注重從實際生活中引出數學知識,刪除那些與時代發展、社會需要相脫節,與科學發展相背離的內容。同時,在教學中要注重數學各分支內容的有機結合,適當增加應用實例的講解與練習,以培養學生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和發展數學文化。
(三)轉變教師角色,實現文化傳播
從知識教育到文化教育,教師的角色將發生重大轉變。首先,在知識教育中,教師只需精通課本,而在文化教育中,教師則應精通課本所包含的整個文化,包括數學的思想、精神,數學史,數學美等數學的人文成分。其次,在知識教育中,教師只需講清課本中的知識,而在文化教育中,教師還需積極創設一種極富文化內涵、充滿文化精神的情景,讓學生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去體會、感悟數學家如何創造數學及數學對自身及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使學生在充滿人文氣息的數學文化氛圍中體驗到探索與創新的樂趣。
(四)注重教學形式,呈現多樣化
五年制師范生的數學知識覆蓋面窄且層次低,教師在教學時本應拓寬數學知識講解范圍,與此同時,學生應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相關書籍。但由于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對數學知識及方法掌握還很欠缺,更無從談起挖掘數學文化素養。針對這種現狀,我們考慮從教學形式多樣化方面來改革。
(五)改變教學方式,實現融入教學
“融入教學”強調的是數學文化教育與數學課堂教學內在要求的有機結合,而不提倡在已有的數學課程之外單獨開設數學文化課程作為外加的補丁添加到原有的數學教學體系中去,即教師要充分挖掘若干知識點中的數學文化,并在教學環節中有意識地滲透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這種“融入”是不露痕跡地對課堂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僅增加了這門課程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從而達到提高文化素養的目的。但由于五年制師范數學教學受招聘考試的影響,平時教學上只重視數學知識的講授,將數學文化融入或滲透到課程中是極有限的。
(六)改革課程考評,促進學生發展
五年制師范學校的數學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拔人才,而是為了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數學課程要充分體現數學文化,構建一種現代化的數學文化課程,還有賴于數學課程評價方式的轉變。
總之,圍繞五年制師范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五年制師范數學教育的任務是不僅要給學生以有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知識載體,使學生了解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學會用數學方式理性地思維、觀察和分析解決問題。為此,加強數學文化的滲透,更新教育理念,進而帶動教學形式的轉變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同時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也可以更好的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良華.大學數學教學與數學文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14):184- 185.
[2] 方延明.關于數學文化的學術思考.www.sina.com.cn 2003-10-13 15:54 新浪傳媒.
[3] 張奠宙.數學文化的一些新視角[J] .數學教育學報,2003(1):37-40.
[4] 顧沛.“數學文化”課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07,4;6- 7.
[5] 孟建偉.從知識教育到文化教育—論教育觀的轉變[J].教育研究,2007,(1).
[6] 顧沛,組編.數學文化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7] 張維忠.數學文化觀下數學教育[J].數學教師,1994(12):1 -6.
[8] 方艷溪.大學數學課程中的數學文化教學探究[J].數學通報,2009,(48).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數學文化視角下的五年制師范數學教學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CG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