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琴
摘要:地方高校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發現,大學生認識到創新能力很重要,希望得到學校培養;對自身創新力評價不高,缺乏具體行動;對創新能力認識模糊,也缺乏深入的了解渠道;喜歡科研訓練的方式來培養創新能力,但缺乏相應條件。要培養地方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可以從明確培養目標,構建制度體系,改變教學模式,激發自主學習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地方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
全國2542所高等院校,90%以上屬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的大學①,河南省的高校多數屬于地方院校,就是要發揮高校為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服務的作用。應主導、引領和促進地方政府與地方院校聯系溝通,建立合作機制,完善制度安排,較好地解決地方院校為當地培養人才的問題,而不是大量畢業生去到發達城市,使人才外流,無益于地方發展。地方院校應根據地方發展需要,堅持“行業+區域”的培養地位,設置需求專業,實事求是地做好本校的遠期規劃和辦學定位,促進當地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劉永通過實證研究認為: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水平沒有出現強勢,基本上都處于中等水平;高校科技創新還完全沒有走出特色之路,適當的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差距還沒有拉開;高校科技創新產出能力發展不均衡,高校科技創新投入與產出能力的協調局面還沒有出現。地方高校尤其是河南省高校的整體科技創新能力還處于較弱狀態,還存在投入、產出和效益的不對稱問題②。
1.地方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狀況
河南地方院校大學生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從學生角度出發,學生認識到創新能力會影響將來的就業和生活,明白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對自身對自己的創新能力評價不高,對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也有沒有重視和規劃,缺乏具體行動;從學校視角出發,學校普遍沒有形成能力培養的相關制度、獎勵機制、保障機制,沒有為學生培養創新能力提供相應的條件,也沒有形成學生對創新能力培養的內涵和認識的普及和宣傳;從社會視角出發,學生在之前所受的中學教育中多是應試教育,沒有建立起基本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習慣,家庭和社會環境也缺乏對創新重要性的刺激和影響。而且地方院校學生的就業目標也影響了學生對創新能力的追求。
2 地方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問題
2.1綜合因素造成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
地方院校的學生生源來自本地和附件的較多,河南省地方院校的學生更多的都是河南省生源,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大部分是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接受著中規中矩的應試教育,依據老師和教材給出的標準答案獲得沒門課程的高分數,如果偏離了“標準”,就難以取得高考的高分,考取大學,所以,從學生心理上來講,雖然創新意識時有萌發,但主導他們的仍然是“標準”的禁錮。另外,學校和教師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也使學生習慣于接受這種老師知識的方式。這中現象也表現在初入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往往成績不及格,他們不適應大學老師不留作業、不劃重點、不隨時督促的教學方法,往往大學的自由就成了他們的“放任自流”,學習沒有自制力、沒有計劃性,到考試時才手忙腳亂,結果第一學期就大面積不及格。由于應試教育模式的慣性沖擊,使得學生仍處于被動學習之中;只滿足于循規蹈矩的模仿,而缺乏向無人問津的領域進發的勇氣;對知識的學習,缺乏知識層次模式的合理轉化。都勢必會阻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促成創新惰性的形成,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規范化,思維方式模式化,實踐過程標準化,最后導致創新意識淡化③。
學生的家庭環境也是影響學生是否具有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河南省地方院校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家庭,父母多是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農民,而目前我國農民工涌向城市的“打工潮”,也是很多學生是在“留守兒童”中度過的,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他們的家庭教育主要靠祖輩的“吃飽、穿暖”的總體要求中實施,對于激發孩子的創新性思維,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是很多家庭難以涉足的方面。及時跟在父母身邊的學生,能有意識培養孩子創新思維的家長也是少之又少,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學習成績。心理健康教育和個性心理教育都是難以觸及的方面。
河南省是傳統農業大省,雖然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但整體來說,人們的觀念并不如南方靈活,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現著“小富即安”、“隨遇而安”的意識,在這樣環境下生活的孩子,他們在求學時代雖然致力于要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但傳統的家族觀念并不會讓他們具有較強的“質疑”精神,也難以具有較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2學生培養創新意識不足和學生個人培養缺乏有效指導
在調查和訪談中發現,學生從意識中認識到需要培養創新意識,也認識到將來要有理想的工作和生活,離不開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且在現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的廣泛宣傳下,學生基本接受了個人需要培養創新意識的這一社會基本要求。但具體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什么是創新能力,如何具備創新能力等概念是模糊的,也沒有專門的課程和老師來給學生詳細的講解,他們只是從大概念上了解,具體的并不清楚。多數學生也表示自己是很希望能有創新意識的,很想有老師能指導和帶領自己去探索去培養。在學校里,不知道如何選擇能指導自己的導師,不知道那些資源是可以利用的,甚至有了一些創新想法的時候沒有辦法施行,遇到問題沒有人指導自己如何解決,所有,很多學生空有對創新意識的向往,沒有具體實際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具體行動。
2.3學校缺乏相應的師資、培養機制和完善的制度體系
地方院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自己的辦學定位,應用型人才更多的是傳授給學生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而有沒有研究和創新意識是針對少部分學生而言的。創新人才培養應該改變這一錯誤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應該是我國舉行大眾教育,應該高校對每一個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結合地方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制定相應的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引領全校學生樹立創新意識,逐步培養個人的創新能力。畢竟在各個工作崗位,在各類生活環境下,人都需要一定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是很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得應有成績,為社會貢獻力量的。所以,地方高校也應該重視每一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把創新能力培養當做一項對學生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這樣學校才能真正為社會培養出有用人才。按照這一辦學定位,設定人才培養目標,提供相應的師資,并制定系統的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完善系列的保障和激勵機制,從制度層面推動教師和學生重視創新意識的培養,樂于參與到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切實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創造一批科技創新的成果。學生也更樂意接受的方式仍然是學校大范圍的推動和要求,這樣才能解決人才培養中創新性思維培養的重視,而不是個別人的偶然行為。
3.地方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途徑
3.1明確地方高校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地方高校面臨著轉型的發展的趨勢,以往地方高校將辦學定位為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定位也要結合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在國家出臺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人才,這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航向標。創新能力培養是地方高校根據國家政策,轉型發展為應用技術型法學發展的重要支點,因此,地方高校應該將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有機結合,將創新能力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才能為國家和地方培養出所需要的人才。
3.2構建創新能力培養的制度體系,保障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給科技創新以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建立有利于師生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二是構建創新能力評價和激勵機制。對參與各類創新競賽獲得獎項的師生進行表彰,給予相應的獎勵。設立創新能力培養專項資金,成立創新能力培養指導委員會和評審委員會,建立實踐培訓基地,建立培訓機制。三是建立創新能力培養課程體系。通過設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學分要求等,使教師、學生共同重視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激勵師生積極參與到創新能力培養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規格要求,重組優化實踐(驗)教學體系,加強實踐基地建設,繼續推進單獨開設的系列實驗課程,完善本科導師制對學生畢業論文指導及管理制度的落實。
3.3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改變教學模式。注重創新教學方法,引入有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形成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形成創新性思維習慣,培養創新性人格。更新教學內容,將國際先進的知識和理念引入課堂教學,啟發學生思考。開設綠色植物養殖、生態教育、創新教育的公選課,通過教師的傳授使學生掌握基礎生態知識,了解前沿生態文明發展的狀況。盡管近年來不斷強化素質教育,但是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校、教師、學生看重的是高分數、升學率,由此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與接受,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對問題的獨到見解、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關注不夠。所以要從教育目標中,改變重知識積累輕能力提升的現象。另外,教學內容只有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要,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3.4激發學習主動性是創新型人才培養首要基礎,形成自主學習方式。培養較高的成就動機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塑造個人創新素質。教師在教學中的“灌輸”,使課堂上教師的課堂講授多、學生的主動參與少,不利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要改變學生“死記硬背”、“以本為本”的學習模式,逐步養成自主學習模式,鍛煉創新思維。創新型人才都是個性鮮明、自主性強的人才,培養方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課程類型、課程內容、課程要求等要為學生個性發展留下空間。建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一方面要優化課程體系,精減課程內容,除了一些重要的基礎課外,要盡量減少理論教學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學生有一定的思考、自學的時間與空間。
3.5通過各類宣傳渠道,廣泛宣傳,營造人人要創造的氛圍。特別,在師生評價方式上,要重視對科技創新的要素,要結合師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程度和成果,改變單一、刻板的舊評價方式,對有創新成果的團隊和個人要給予合適的獎勵,激發和帶動全校形成科技創新氛圍。
參考文獻:
[1]鐘秉林,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J].中國髙等教育,2000(21)
[2]覃蔚 創新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及其培養途徑[J].現代大學教育,2003(01)
[3]聶建峰,楊金觀,林光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1(02)
[4]詹小穎;姚高華;盧振坤,新常態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高教學刊,2016(2)
[5]黃建綺.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初探[J].三明學院學報,2010,27(3):292-296.
注釋:
①高有祥,地方院校應有的獨特氣質與使命[N],光明日報,2015年12月
②劉永,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診斷性評價實證研究-以河南省高校比較分析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08(9)
③杜宇波,地方工科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0年8期
基金項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創新型人才發展問題研究”(2016—qn—010);(SKL-2015-2471),科技廳軟科學:142400410233,教育廳重點項目:15A18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