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琴
摘要:數學復習課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常見的一種課型,它既不能像新授課原封不動地講一遍,也不能像練習課把主要時間花在做練習題上.而必須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單元的性質,學生和教師本身的經驗、能力來設計教學.教學中只有采取適當的策略和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學復習課的功能。
關鍵詞:數學;復習課;功能
復習課難上,是很多教師的共識,究其原因:復習主要是舊知重提,若面面俱到又成了羅列知識,若只抓重難點又常掛一漏萬,若重復地講就變成了翻版新授課,若不講知識點就只能做練習,若一視同仁又缺乏針對性......復習目的是溫故知新,完善認知結構,發展數學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的、可持續性的發展。我認為要上好復習課,首先要了解復習課功能,并根據功能采取有針對性、有效地復習。我認為復習課的功能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鞏固查漏補缺。
鞏固“雙基”,查漏補缺是復習課最基本的功能。復習課上,練習是經常采用的查漏補缺的方式。在新課程理念之下,為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完善知識結構,復習課的教學要以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為目標,不僅要對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情況進行查漏補缺,還要對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習態度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等方面進行查漏補缺。通過復習,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標準的基本要求。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例如:一年級上冊在復習20以內退位減法的課上,我們不只是關注學生能否熟練地進行計算,我們還要關注學生能否熟練地運用“破十法”或者“連減”,關注學生對待計算的態度等。
二.建構知識網絡。
復習課應根據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和學生的薄弱環節,讓學生按照一定標準主動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分類、整合,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溝通其縱橫聯系,將平常所學孤立的,分散的知識點串成線,連成片,結成網,形成由“點”到“面”的系統知識。在這過程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自查、自糾、自補,最后讓學生自主地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當然只有對知識點充分熟悉、對數學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礎之上,學生才能將新舊知識、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形成良好的知識架構。當然引導學生自主整理,促進知識系統化的同時,還要對所學的知識有新的認識、提高,包括適當的拓寬和延伸,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到了很多關于單位的知識,很有必要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歸類。很多教師通常只對計量單位(長度、面積、體積)進行整理與復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我們還可以將計數單位也納入到單位的知識體系中,讓學生都認識到單位的共同特征,感受到數學結構的完美。
三、強化應用價值。
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體驗到數學的價值,而復習階段可以體現知識的綜合性,更能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強調課本與生活,課堂與生活的聯通是新課改的亮點,體現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在復習課上,教師應再次處理好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設計綜合性的,多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多種策略和方法,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一方面在復習有關數學知識時,教師要注意尋找這些知識的現實背景,思考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并盡可能從這些背景引入復習,另一方面,在設計和編制復習題時,教師要盡可能從生活題材出發,挖掘和發現這些題材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如室內空間的裝修費用問題;購物情景中的數學問題,游戲中的數學問題,日常生活中的包裝、各種計費問題,有關社會熱點的環境保護問題等等,并將這些問題加工成適合小學生解答的數學問題,這樣既能鞏固有關數學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切實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四.提高思維品質。
思維是數學的體操,可以訓練人的分析理解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綜合應用知識技能的能力。任何數學教學活動都不能缺少思維活動,復習課也不例外。引導學生自主整理,完善知識結構的同時,還必須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因此,必須精心設計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練習,把學生從傳統的“題海”中解放出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復習時,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某一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還要關注他們是如何想到解決辦法的。思維總是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不斷發展的。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解決問題是思維的歸宿,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總之,一節復習課要有計劃性,有針對性,整體性,綜合性要突出重點,切忌漫無邊際;要講究新鮮趣味,突出精講精練,提高復習效果;使學生既發展智力,又提高了能力;使復習課的功能得到真正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