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摘要:提到法國,我們往往想到的第一印象就是浪漫。法國的風景很浪漫,建筑很浪漫,人也很浪漫。但是法國的教育卻不是那么的浪漫。法國是歐洲很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國家,說到法國的文化與教育,就不能不提到歐洲的文化教育。早在十五世紀以前,歐洲大部分國家的教育是和天主教教會密切相關的。所以在九世紀到十五世紀末的法國是以天主教教會為主的教育體系。經過了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和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法國被影響逐漸由教會為主的教育體系轉變成了由康多塞思想引領的世俗教育理論。法國開始大量成立公立免費學校。再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時候,法國逐漸增加各種各樣的私立學校。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法國教育逐漸體現出了自由度高,教育多元化和貼近生活的特點。
關鍵詞:法國教育;世俗教育;科技發展;現代文化
正文
一、二十世紀以前的法國教育
1、中世紀的法國教育
在十五世紀以前的法國,甚至是整個歐洲,天主教控制著整個國家的政權,經濟以及文化。教育是社會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影響著整個國家下一代的命運,所以說教育對一個國家而言,是這個國家發展的基礎。那個時代的法國,天主教掌控著國家的教育,每個地方的教育機構是教會制的。那時初等教育,學生每天學習的內容重點也是在識字,教義問答和祈禱。學生從小就受到天主教會的熏陶和感染自然而然就對教會的制度產生了根深蒂固理所應當的思想。不僅僅是初等教育,中等和高等教育也是處于教會的管轄之下。中等教育分為教會中學和文科中學。而高等教育竟然經常出現排出異教徒等現象。由此可見,中世紀的法國教育還相對很閉塞,專權和脫離生活。那時的法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國家政權對老百姓的要求便是服從,并不需要很多有文化的人,所以像教會這樣的教育機構對國家控制民眾是有利的。雖然說是社會所需要,但是對于當時平民階層,根本就沒有身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所以說那時的法國教育可以說是黑暗的,死板的,完全沒有自由度可言的。這與現代文化下的法國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教育改革
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可以說是為歐洲的黑暗時期帶來了一絲曙光。從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終于在十六世紀的時候終于波及到了整個歐洲,也當然來到了法國,給法國的天主教教會帶來了一些危機感。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各種先進的思想文化沖擊著以前刻板的教會教育。在這個時期,農民與貴族之間的沖突不言而喻。先進的思想家們將教育應當普及化的理念波及各個村莊,掀起了一場平民階級和封建貴族階級的對抗。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者們將人們對神的崇拜轉而了向人本身的欣賞與熱愛,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有受教育的權利,而且受教育的內容也不能僅限于教會教義的傳播和祈禱。應該波及更深層次的文化。像文藝復興時期空前繁華的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家們深刻抨擊了教會教義的局限性和刻板性,提倡增加更多的學科。像文學,歷史,美術,音樂,倫理學,算術等等。除了在智育方面的改變。在體育方面,思想家們也重新重視起身體的教育,將中世紀“肉體是靈魂的監獄”的思想完全拋棄,反而主張各項體育活動,增加學生的體育教育。這時教會雖然被有所動搖,但由于政府的支持,天主教會的教育體系還沒有被完全廢除。到了工業革命以后,大批資本家涌現了出來。由于資本建設和工業發展對國家的社會生產力提供了很大的貢獻,所以國家變成更多的主持起了由工業革命推到的先進教育理念。法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教育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教育與經濟的發展形成一種相輔相成互相推動的關系。這使得法國,越來越多的人推崇平民教育。其中以康多塞的世俗教育最為理想。他不僅提倡民主教育,更倡導男女平等,宣揚解放壓迫階級和所有人的公平正義。以他為首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并且很大程度推動了法國教育改革的潮流。在十八世紀末期。法國建立了大量的公立初等學校,相當于現在的小學校。并且實行全民義務免費入學。這時,法國的初等教育終于得到了普及。但高等教育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像入學困難,學費昂貴,篩選嚴格等等。在十六到十八世紀,經過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法國的初等教育等到了平民化,義務面入學的改革,但高等教育還存在著問題。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不僅對當時的法國教育有著銳不可當的影響,對之后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教育改革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深淵影響。
二、二十世紀后的法國教育
現代科技對教育的影響
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這段時間里,科技的發展是飛速的。現代工業的出現,造就了法國社會逐步走向現代化。人民嘗到了科技發展的甜頭,思想也都跟著進步,所以文化的發展就緊隨其后了。不僅人們的思想推動著教育體制的又一次改革,如春筍般涌出的各個工廠企業也都對新型教育人才有著極大的需求。
首先是農業高度自動化。以前農民們種地,都不需要什么文化知識,只需要懂得代代相傳的種地傳統就可以了。而有著巨大科技發展的現代農業也不再是之前小規模的個體靠人工勞動力的農業時代了。各種各樣操作復雜,結構復雜,功能不同的大型自動化機械紛紛涌現出來。農民種地也需要有文化有知識了。所以,在科技發展的推動下,不僅是文學美術方面教育基層化世俗化。連同向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理科學科也被加入到初中等教育體系里來。
逐漸的,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像航天,電器,化學這樣的高精器械工廠企業也多了起來。這些企業的崛起帶動了一大批高水準就業崗位的空缺。就業需求決定 教育體制。畢竟教育是為了社會做準備的。所以隨著像飛機,計算機,化學這些極具現代化元素的行業猛烈發展,法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和內容也有了極大的改變。在十九世紀,法國的高等教育還并不普及,存在著入學嚴格篩選,學費昂貴,教學內容偏重古典文學等弊端。但隨著科技的入侵,法國大學不得不進行改革。首先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有較高的專業知識,高等教育學府降低了入學門檻。高等教育不再是貴族或有錢人的專利,而變成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其次,法國延續初等教育的免費制度,將眾多公立高等學府也設為免費制度。這樣一來,變涌入了一大批平民階層的入學這。再有,法國高等學府以前都是更多注重文科方向,在這一點上,迫于對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無奈,法國高級教育加入了更多的理科學科,例如物理,化學,計算機,機械工程等等內容。另外在教學制度上,很多高校還和企業有了鏈接合作,企業對學校投資,學校為企業提供高科技人才。這樣僅能保證學校自己的來源,又能安排好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去向。企業也能第一時間得到高科技人才。
除去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也是尤為重要的。中等教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提高水平向高校輸送人才,又要對于走出小學校園的學生們進行深度教育與培養。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中等教育的改革雖然不向初,高等教育改革的那樣明顯,但也是教育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現代科技的革新對教育的發展和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
三、現代網絡發展對教育的影響
網絡和教育,看似是兩個毫不相干的話題。但作為一個極具現代化代表性的元素,網絡成為一種社會不可分割的社交手段,已經重重的影響現代學生的思想。第一,網絡社交有著交流便利,資源廣泛和言論自由等特色。網絡的出現,讓很多人能得到很多千里之外的訊息和知識。網絡的出現,使人們能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消息。這時,閉塞的教育體制就更行不通了。
于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法國教育就變革的異常自由。在網絡發展較早和發達的地區,教育也就自然而然的滲透進來了一些網絡元素。比如網絡用語。像語言這種隨著時代變化而進化的事物,網絡的出現無疑會影響其進化的腳步。而這些變革毫無疑問會出現在現代教育的變革里。還有,網絡的出現會徹底打破封閉式教育,為開創自由民主的教育提供了一條便利之路。網絡的出現,預示著教育不再僅僅是學校一個機構的事情,而徹底成為了全民化,現代化的事情。網絡作為現代文化里不可忽視卻又常常被人們所忽視的元素,其實對法國教育,還是有著很顯著的影響。
四、現代文學文化對法國教育的影響
現代科技文化對法國教育的影響是驚人的。但是現代的文學文化對法國教育的改變也是不可忽視的。法國大學受古典思想的影響,一直都是崇尚古典文學的。古典文學在十七世紀的法國尤為繁榮,雖然經過了工業革命的洗禮,但根深蒂固在法國貴族心中的古典文學還殘存著。但是到了二十世紀,由于科技發展的迅速,網絡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文化訊息占據了大多數老百姓的視野和思想。現代文化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首先,現代文學的文體多樣性開啟了西方文學界的新高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國教育。西方現代文學主要分為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存在主義,新小說派等等。多種多樣的文學流派百花齊放,造就了現代文學的繁榮景象。而法國教育在這些現代文學的影響下,思想也逐漸變得更開放,更民主,更自由。
現代法國教育的自由度高重所周知的。在現代文學的影響下,法國大學再一次改革變得更民主,更自由。這些改變在以下幾點都有體現。舉例來說,首先現代法國大學在入學上就一再放寬了申請件。基本任何本國公民都可以申請大學。而且大學的課程也都憑學生喜好隨意選修。其次,現代教育課程的多元化也是在法國中學和大學中有所體現。在中學,很多學校就已經設立了學選修課。根據學生的愛好和特長,讓學生自己選擇。還有在考試方式上,很多學校的期末考試到采取問答式而非發放試卷考試。問答式有很多種,像每個學生被逐一叫道教室里去,回答幾個老師問的問題或在黑板上寫出答案。或者小組完成一個本學科的課題,用報告的形式交給老師。像這種多元化的考試形式和教學形式,以前刻板迂腐的教會教育制度有著強烈的對比。當然,除了教育制度自由度高,教學方式多元化,教授內容貼近生活也是法國教育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形成一個特色。在法國繁榮的浪漫主義文學是一現實生活為基礎,以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語言來包裹的一個現代文學體派。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造就了法國教育更加生活化,現實化。就像很久以前,文藝復興時期,先進思想家們將人們對神的崇拜轉向了對人們本身的熱愛一樣。浪漫主義文學,將人們再一次從理想世界拉回了現實世界。而相對應的,法國的教育也徹底從古典文學走向了現代文學。
教育從教會制度走向世俗大眾,再從世俗大眾走向高精工業,再從高精工業走回現實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為社會生活而準備。俗話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而社會發展奠定了教育方式,教學內容。所以總體來說,教育和社會的發展是相得益彰,共同推進的。社會發展和教育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變得更加密不可分。
結論
現代文化對法國教育的影響是深遠的。可說是文化造就教育,教育發展文化。現代文化有著科技革新經濟發展迅速,文學發展自由多樣的特征。在這樣的文化沖擊下,法國教育不斷的改革,被發展成了自由度高,教育多元化和教學貼近生活的主要特征。由于現代文化的沖擊,法國摒棄了以前老舊天主教會的教育體系,而建設了很多新型公立免費大學。這些大學由原來的入學條件嚴格,學費昂貴和課程脫離現實生活而變成了幾乎每個法國公民都可以申請入學,免學費和課程設計多樣化和貼近生活。法國教育的改革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可以說是必然的。因為教育是奠定在社會文化之上的。法國教育就在現代文化的發展下,改革了一遍又一遍。教育的改革在每一次的文化變遷下是不會停止的。
參考文獻:
[1]草根堂,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教育雜談》,2007(11)
[2]邢克超,法國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梁曉華,當今法國教育概覽,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4]周曉陽,現代文化哲學,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