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亮
古詩詞蘊藏著中國悠久燦爛文化歷史,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來抒發思想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一些古詩詞聲律方面的啟蒙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而且非常有利于學生情感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下面我對小學古詩詞教學談談我的看法: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1、重視資源整合。
一是把握同一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材中,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學時可以改變傳統的“逐首教學”模式,整合資源,凝聚主題,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例如,在教學邊塞詩《出塞》、《從軍行》時,就以“悲”和“壯”為主題,采用“合—分—合”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先整體入手:讀《出塞》、《從軍行》,找能反映邊塞特點的詞,奠定內容基礎;繼而分步教學:讓學生從《出塞》的“人未還”中感受征人之“悲苦”,從《從軍行》中的“終不還”中感受征人之“豪壯”;再整合質疑:在沙場上,征人們的“愁苦”、“悲涼”怎么不見了?通過整合朗讀,體會征人們把“悲”埋在心里,把“壯”揮灑戰場的豪邁氣概,從而感悟邊塞詩“悲壯”的特點和情感基調。二是整合同一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領學生對比體會,加深理解。例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望湖樓醉書》后,出示另兩首寫西湖的古詩《飲湖上初晴雨后》、《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學要求:這兩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現這三首詩的地點、時節、詩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寫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寫手法多樣。讓學生比較閱讀,調動了他們原有的知識經驗,并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三是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比如,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后,補充學習《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學習杜甫的《絕句》,補充學習《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
2、渲染詩詞意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師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例如,我執教的《江雪》,這首詩如果僅僅讓學生理解漁翁孤獨寂寞,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導學生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體會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郁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憤世恨時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獨、高傲的感情,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也是本課教學的內容。然而,由于寫作背景復雜,又由于小學生的知識、閱歷、個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費老師不失時機地出示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無疑于“推波助瀾”,能激起學生的心靈震蕩。這種感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是有所體會的。
3、喚起情感體驗。
讓古詩詞教學彌散醉人的芬芳,教學中就必須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細細品味文本,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意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人佳境,讀出層次。古詩詞教學中要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共鳴和移情,引導他們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人境悟情。情要靠“象”去顯。貫通生活與詩句的問題,激活了學生言語活動的創造性,使得整個學習過程有情有趣,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始終在文本語言的內部快樂進行。
4、靈活運用日記。
“多讀胸中藏匯,勤寫筆下生花”,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每位學生準備一本日記本,及時記載下自己課外誦讀的古詩文,并記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啟發。同時,學生也可將日記本美化,對古詩文的理解意境可以配上自己的圖畫,也可以改寫成現代詩文,配上現代詩畫。如讀了《三字經》中的“如囊瑩,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通過講述晉朝的車胤沒有燈就去捉螢火蟲來照明讀書,和孫康沒有燈借著大雪的反光來讀書的故事,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畫出詩句中的場景。并可以引用學過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來概括這些場景等。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學生的積累豐富了,自然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二、小學古詩教學的幾個誤區。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其出發點可能是很好的,可也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以下幾個誤區:
1、傾盆大雨式的題解:有些老師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學生不知從何學起,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畢竟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2、信口開河式的問答:古詩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遠的藝術意境,需要反復誦讀,深刻體會。可有些老師在古詩教學中濫用問答法,一問一答之中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性,使學生無法很好的領會其意境。
3、填鴨、注入式的串講:串講是古詩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不過課前要注意啟發學生預習,在串講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思考不能填鴨式、注入式。
4、文學鑒賞式的分析:小學古詩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淺出,注意一個“度”,不能把握這個度而侃侃而談,非但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因為小學無法理解的這么深奧,也不能了解,畢竟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
5、囫圇吞棗式的翻譯:古詩的翻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但是教師在此要忠實而流暢的直譯,盡量保持詩的原意和結構,如此才能恰到好處。
6、花樣翻新式的表演:雖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古詩,但是不能過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詩搞得不倫不類,表面上很很熱鬧,可實質上破壞古詩的原意,白白浪費學生和老師的精力和熱情。
總之,古詩詞朗誦教學的方法很多,在教學中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帶領學生邁入古詩的殿堂,使學生領悟到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