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榮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科學課教學,能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學習活動,從而有效地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思維轉化,智力發展,多快好省地提高科學課的教學質量與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科學課教學
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科學課教學,能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學習活動,從而有效地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思維轉化,智力發展,有利于尋求最優化的教學過程,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怎樣應用信息技術,多快好省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呢?
一、基本作法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優化科學課程整合
作為小學科學課,由于本身與各學科,人文、社會聯系的緊密性及生活運用的廣泛性,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科學認識,技能培養同時,還要考慮實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力求突破科學課的單一教學,達到與各學科有機滲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教學設計具有前瞻性,整體性,整合性。而信息技術環境正架起優化科學課程整合的金橋。如小學科學課《地球的引力》一課設計。是這樣教學的:
1.應用信息技術,激發興趣。通過信息技術展播:在美妙的音樂中衛星航拍遙望地球,晶瑩湛藍,近觀世界,森林河流、鳥語花香,生機勃蓬。接著顯現樹上蘋果落下,落向地,跳高運動員跳高,皮球落地彈起卻落向地面,啟發學生觀看現象,述說發現,把單純的欣賞畫面興趣引各物體受力運動注意傾向,激起探索的欲望,幫助學生理解。
2.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地球的引力向著地心是本課難點,通過網絡資源,地球剖分成園,上下、左右各方站8個人手中握球,引導同學觀察,地球圓下面的人,腳踏的地面,為什么不掉入宇宙,再標出它的方向,發現每人拋出的球受到引力方向,指向球心。抽象,難懂的道理變得直觀、形象。
3.豐富信息,思維拓展。老師組織學生點擊網絡資源庫,出現許多生動的錄象畫面:利用地球引力,地球上人們修養生息,用水向低處流的力量發電,航運,用拋物落地“揚場”,應用地球引力回收我們神舟5號航天飛船……
4.學生質疑,自主創新。引發學生思考,地球引力向地心所有的東西都向地心運動嗎?有例外事物嗎?同學們逆向思維積極展開,新奇的問題提出來:飛機為什么飛行不掉下來?宇宙飛船為什么不掉下來?星星為什么不掉在地球上?老師又啟發,人類控制了地球的引力,又會有什么現象,同學舉出空軍跳傘,飛船克服地球引力,騰空升天,導彈的發射等。沒有地球引力將是怎么樣?老師運用網絡課件配音樂“我們都是地球媽媽的孩子”,展示:地球上原來大氣層,森森,海洋、城市、人類,逐一脫離地球,飛向宇宙,最后地球變成一個干涸的寸草不生的死球,在強烈的情感中,不但完成地球引力的知識建構,還對信息收集與整理有效地培訓,還激發利用地球引力造福人類的志向,提升學生環保意識,進行美術,音樂的欣賞,對地球引力這一自然現象利害思辨,啟蒙辯證唯物的認識觀,達到各種素質教育優化整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優化自主學習
信息技術環境下優化自主學習,注重對具體的科學課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優化學習資源,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有利于科學知識的獲取和保存,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引導學生向預定教學目標前進,保持注意的認識傾向,主動探索的心理,進而形成自主學習動機。如《各種各樣的花》一課是這樣教學的:
1.視屏展示,激發興趣。一開課老師組織學生開展“百花仙子”的競賽活動,讓同學把自己帶來的鮮花先在小組評選,再推薦代表到班上通過視屏展示臺,讓全體同學看到,艷麗的風采,并主動附精美的介紹詞,參加評選。各小組群情激動,興趣盎然。
2.網上資源,豐富感受。引導同學評一評田野里花哪種最美,運用網絡播錄象,陽春三月、果樹開花、桃紅李白,油菜花開,金黃燦爛,碗豆花白中潤紫,喇叭花紫中潤紅,再用特寫放大,突出桃花的艷,李花的潔,油菜花的燦,碗豆花如蝴蝶靈動,喇叭花調皮向天,從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展播校園的鮮花學生感覺又親切,又激動,不約而同地大聲說,那是升旗臺下金漢蓮,哪是科技樓外的金占菊,那是教室外面的月季花、瓜葉菊……
3.自主學習,拓展知識。開展“記住百花我能行”游戲,限時分小組調閱預制的百花形態資源庫,展現各種鮮花并配有漢語注意的花名,讓同學反復調閱,比賽誰記花名多,同學們匯報時講了自學方法,有的記顏色,有的記特殊花形,有的記花瓣數,充滿自豪與自信。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優化協作學習
信息技術環境下優化協作學習,信息技術環環境的特征與優勢,正為學生這種分工、配合、負責、溝通、評估提供十分有利的條件,極大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達成科學性,有效性。如《鳥》一課的教學是這樣進行的:
1.演釋特征,協作求是。老師由哺乳動物特征——對照 北京烤鴨實物,各種鳥類標本,辨別鳥不是哺乳類動物,鳥類有哪些共同性呢?分小組為單位,上網查詢(本課網絡資源庫)開展“比比誰最細心”比賽,即同學們比較網絡資料提供麻譽,鳥鴉、鵲雀,翠鳥等6只鳥的彩圖,用圖中設的確認圈,(可拉動到鳥的各部位、且標有1-6號,每號一式6個,如確定鳥類都有翅膀,就將6個“1”拉動到麻雀、烏鴉、鵲雀、翠鳥……的翅膀上,看哪個組特征找得快、準、多、小組同學積極性高漲,各自觀察比較,歸納,協作討論,綜合,形成共識,拖移確認圈,推薦小組代表向全班交流發言,共享成果,熱烈而自然。
2.個性歸類,協作探究。網絡游戲,比比“誰認的鳥最多”。網絡課件展示4組每組6種鳥兒的頭、翅、身、尾,啄和腳爪,放置在框外,同學把框外啄和腳拖入框中,鳥頭,身,拼奏正確,鳥下就現了此鳥名稱,規定時間完成,協作學習再掀高潮,既要根據鳥啄,腳爪組合聯系合邏輯,又要符合鳥的個性,如貓頭鷹,啄又尖又長帶勾狀,腳爪必狀實,且堅利帶勾,才符合它兇猛捕食老鼠等害蟲獨特個性,當啄與腳爪樣式對了,此鳥圖下即出現它的名字“貓頭鷹”迅速記下特征參加全班交流,有的組不但講出網上這種鳥名字啄木鳥,還講出它啄又尖且長而硬便于打樹洞捉蟲。腳爪分四趾,前2后2,前后蹬在樹干下,身子穩當便于除蟲。
3拓展知識,協作創新。指導學生運用網絡,點擊資源庫。識別益鳥及對人類貢獻。如貓頭鷹一年吃1000只鼠,一只田鼠消耗17斤糧食,為人類保住了17000的糧食,保護鳥之情由然而生,還可查詢珍稀鳥類,查詢特殊鳥類,又有新奇發現。
二、教學成效
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科學課教學,創造了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與創新的教學環境,增強了學習的選擇性,協作性,開放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的欲望,培養了學生學習的思維習慣和創新能力。一是科學課上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身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過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二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的科技小制作、科技小發明、科技小論文參加市級、國家級比賽,均獲大獎。
三、歸因分析
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科學課教學,為什么效果顯著呢?這是因為:第一,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科學課教學,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學習活動,從而有效地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思維轉化,智力發展,多快好省地提高科學課的教學質量與效率的目的;第二,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科學課教學,突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展多種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目標上,整體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課程三維目標;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層次性和多樣性;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上,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形成師生積極參與、交流互動、共同學習的過程,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吳 名;《科學合作學習初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5-38.
[3]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