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娟
近年來,地理實驗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它在地理教學中凸顯了重要作用,符合學習的認知規律,體現了素質教育,培養了地理素養。但經過調查發現,高中地理教師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地理實驗的開展情況很不樂觀,大多都是在優質課中精心設計,沒有做到常態化。網上和課程標準上也有很多的實驗設計,但是否具有操作性,操作效果如何則是個未知數。筆者通過學習和探索,開發了褶皺與斷層的模擬實驗這個實驗,并在課堂教學中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其拿來與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設計意圖:
在傳統的教學當中,教師對于褶皺和斷層這部分內容的講解多半是通過板圖、板畫的形式來加以描述的。雖然這部分內容不是很難,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容易,但運用二維空間的圖形來表現三維空間的事物,其直觀性顯然不是很強,以致學生的印象不會太深刻。模型作為地理教學中的一種立體教具,通過視覺、觸覺傳遞信息,更容易促進學生形成地理表象概念。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褶皺與斷層模型,并由自己向他人演示,描述,那么學生不僅會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還能夠調動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褶皺與斷層,都是內營力作用下形成的構造地貌,講解的過程當中,自然要突出巖層的層理性。筆者要描述的這兩個模型,就是要通過突出地表現巖石的層理性,來生動地再現在內營力的作用下,巖石的彎曲變形和拉伸斷裂。
工具準備:一塊長×寬×高為80cm×60 cm×4cm、軟硬和厚度適當的海綿;一塊長×寬為80cm×20cm×15cm、硬質海綿;三種顏色的水粉畫顏料和毛筆(或噴漆);切刀1個;厚的雙面膠一卷。
模型制作:
1、褶皺模型的制作
用切刀將60 cm寬的海綿延長軸方向平均切成三條,疊在一起代表三個水平巖層。將三個巖層沿長軸的橫切面涂上不同的顏色,最上和最下的水平面也涂上與該層切面一致的顏色,之后用雙面膠將三個巖層固定。在其頂端適當位置沿短軸方向切出一個平行切口。
2、斷層模型的制作
將硬質海綿沿長軸的橫切面涂上不同的顏色,在此基礎上,在海綿塊頂端沿短軸方向,向下切出四個斜面,將海綿塊分開。
教學與演示:
褶皺
演示者先向同學出示褶皺模型,三種顏色代表不同的水平巖層,該巖層可能是我們之前學過的哪種巖石?為什么?讓學生復習沉積巖具有層理構造的知識。讓同學根據模型上的顏色來描述巖層的新老狀況,從而得出一般情況下,越向下,巖層形成的時間越早,巖層年齡就越老。
然后給模型一個相向的擠壓力,使其發生彎曲變形,產生“向斜”和“背斜”(注意,要將平行切口置于背斜位置)。隨著“巖層”向上突起,平面上的切口也隨之張大,以此來模擬褶皺頂部巖層的張裂。讓學生指出褶皺、褶曲、背斜、向斜,同時觀察背斜、向斜分別形成了怎樣的地貌,并分析原因。
用書遮擋背斜頂部和向斜槽部,即在看不出巖層彎曲的狀況下,觀察背斜和向斜的巖層的新老關系。從而得出“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的結論。
斷層
將制作好的斷層模型先拼接到一起,描述塑料塊兩側的水平線代表水平巖層。學生演示沿斷層面的水平位移,并思考這種位移對地貌形態有怎樣的影響。
學生演示沿斷層面的垂直位移,指出斷層面,斷層線,地壘,地塹,并思考這些位置可能形成的地貌。
注意事項:制作褶皺的海綿不能太厚,太厚會硬度太大,不易彎曲變形;也不能太薄,太薄會太軟,定型效果不明顯。
基金項目:2015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高中地理教學模擬實驗的行動研究》 JCJYC1512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