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斯
摘要:法國新浪潮運動是電影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革新運動,雖然該運動在發展期間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其對電影創作的藝術展現以及相關的電影創作技巧等都帶來巨大的創新。本文對新浪潮與法國新電影對世界電影發展的影響簡要說明。新浪潮與法國新電影的深入研究,對于當前我國電影產業發展方向的探索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浪潮;法國新電影;探究
(一)新浪潮誕生背景
上世紀中葉法國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戰陰影后,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但由于國內政治局勢過于動蕩,在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12年內共存在21屆內閣政府。1958年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發生軍事政變,且成立了臨時政府,此事震驚法國國內,法國民眾面臨著國家分裂的復雜局面。在這種危急形勢下,先前隱退的戴高樂重新執掌法國政壇,建立了第五共和國。在戴高樂時期,法國政府進入“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的歷史新時期。在新的社會政治形勢下,動蕩的社會狀況需要社會各方面思想的變革,積極突破傳統的先進文化的發展。
(二)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
安德烈·巴贊是法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影評家與電影理論家,他是新浪潮的精神創始人之一。巴贊是純粹的影評家與理論家,其并不是電影導演,他長期擔任《電影手冊》的主編,在電影理論方面的突出研究是寫實主義美學,即強調電影的寫實性。在其《攝影影像的本體論》著作中提出“攝影的美學特征在于它能解釋真實”的觀點,“攝影機鏡頭拜托了陳舊偏見,清除了我們的感覺蒙在客體上的精神銹斑,唯有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能夠還世界以純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從而激起我的眷戀”。他提出“寫實主義理論”,認為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即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應該貼近現實,貼近生活。
巴贊在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評中鮮明提出了反對電影戲劇化、故事化的觀點,但在此同時也對寫實主義的內涵做出解讀,他指出:電影最終還是為了使生活本身變成有聲有色的場景,為了使生活在電影這面明鏡中看上去像一首詩。這種觀點與我們當代所倡導的“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有相似之處。
2.1場面調度理論
電影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有兩方面主要特征,首先是畫面與音響的完美融合,與文字敘述的小說藝術相比,它以真實的時空展現的視聽效果作為藝術表現的元素;其次,電影擁有時間與空間的切割、拼接自由,超越了戲劇表演中的時空限制。
巴贊認為:敘事的真實性是與感性的真實性針鋒相對的,而感性的真實性首先來自空間的真實。蒙太奇手法破壞了感性的真實性,而景深鏡頭可以實現對事件的記錄,它尊重感性的真實性。巴贊認為電影人需要意識到電影畫面本身的原始力量,雖然藝術價值的表現需要一定的畫面技巧,但是通過不加修飾的畫面來進行創作表達也需要藝術技巧。這些成為了巴贊的“場面調度”理論的基本組成,一般也被稱為“景深鏡頭”或“長鏡頭”理論[5]。場面調度追求無需人為解釋的時空統一,以及記錄性導致的導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強調畫面制作的人工技巧,而場面調度則強調原始畫面的固有力量。“場面調度”理論給電影創作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創作者與觀眾的關系變化,觀眾由被動的藝術接收變為主動分析,觀眾開始對事件進行自主分析,這個理論變革影響了一代電影人。
2.2 新浪潮的分類
對于新浪潮時期電影導演的研究,《電影史:簡介》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新浪潮派,他們以《電影手冊》影評人為主導;另一類是左岸派,他們起初是資深的文人、藝術家后轉至劇情電影拍攝領域。
2.2.1 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派最早批評主流電影中的片場僵硬和改編文學的創作模式,提倡個人視野與影評寫作的必要性。這群年輕電影人從團隊合作開始,以互助的方式以電影短片開始,再推進至劇情片。他們的前幾部電影(特呂弗的《四百擊》、戈達爾的《斷了氣》、夏布羅爾的《漂亮的塞爾日》、《表兄弟》)均廣受年輕人的喜愛,逐漸成為主流影片[6-10]。
年輕的電影人與觀眾是二戰后成長的新一代,他們受存在主義的影響對人生有一種理想破滅的虛無感。新一代的電影人熱愛電影,他們對電影史以及電影創作的專業知識儲備充足,對前輩電影人懷有極大的崇敬之情,這一點鮮明體現在其具體的電影作品中,他們用各種方式表達對優秀電影作品的致敬。
2.2.2 左岸派
左岸派導演在年齡上比電影手冊派稍大,他們對電影并沒有極大的熱情,其創作方向偏向于文學,因而其作品以紀錄片和短片為主。左岸派的最典型特征就是電影創作的文學藝術傾向,他們大多出生于20世紀20年代,在成年時經歷了二戰,他們對戰爭的記憶理智清醒且深刻,戰爭與人性也因此深深影響其世界觀的形成。時代給予這批電影人獨特的時代記憶,相對于年輕的、充滿激情的電影手冊派,左岸派電影人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因而其對電影創作的創作理念也遠比電影手冊派更寬廣。另外,左岸派導演還深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他們通過畫外旁白將自由流動的意象與幻想表達出來,真正詩意的文學氣質也是左岸派創作風格的重要標志之一。左岸派電影人大部分有偏左的政治立場,有反權威、反體制的政治傾向。例如杜拉斯主張主流電影是國家體制進行社會控制的工具,她主張電影作品本身的藝術表達性,其作品大都隱含了許多隱喻與象征,因此很難被社會大眾所普遍接受[11]。
2.3 法國新電影的美學思想
新浪潮的興起使得大批年輕電影人逐漸占據法國電影產業,雖然廣大年輕創作者對電影創作都有極大的熱情,但年輕群體內部并未形成統一的創作風格與理念,但同時新浪潮下的法國新電影的藝術創作也有一些共同點。
2.3.1 電影創作回歸本質
由于對舊式電影創作古典模式化與文學改編的強烈抵制,新浪潮初期的電影作品最排斥對傳統文學作品的改編式創作,新派導演主張電影創作回歸本質。無論是電影手冊派導演還是左岸派導演,他們都主張突破古典敘事的局限,特呂弗的電影創作在蒙太奇與場面調度中自由轉換,左岸派的瓦達爾等發展出聲音旁白與畫面對位、不對位的敘事張力,采取疏離方式向知性方向發展。
電影手冊派的許多年輕導演都是影迷出身,他們缺少豐富的生活經驗,并用電影代替真實生活經驗,因而其電影創作的靈感也常常來自電影,使得電影創作呈現一種衍生性。
2.3.2 強烈的個人色彩
基于年輕導演們生活經歷的局限,以及其用電影代替真實生活經驗的創作方式,新浪潮中的電影創作者的電影創作帶有自傳色彩。例如特呂弗的影片《四百擊》中的叛逆少年安托萬、夏布羅爾來自典型的法國中產階級家庭、馬盧的戰爭回憶等。個人色彩的優點是打破了傳統的冷漠的敘事風格,但是散文式的缺乏整體結構使得電影的藝術表達背離了社會面。電影人的影評人背景使得他們善于運用技巧來操縱觀眾觀影時的情感體驗,這種強烈的個人色彩使得新浪潮中的電影外表具有主體性、自傳性、理智性,這種創作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電影創作中的弊端。
2.3.3 強調實景攝影
強調實景攝影是新浪潮中電影創作者的共同點,但是這種對實景的強調僅是以滿足電影藝術表達為目的的,紀實并不是其創作目的。以電影《廣島之戀》為例,導演羅布格里耶把廣島設置為電影背景,故事與人物都只存在于導演所創建的這個時空界限之中,像杜拉斯的《印度之歌》等都是這種創作手法。
2.4 法國新電影的美學技巧
法國新電影所帶來的影響從電影創作理論與電影創作技巧上給世界范圍內的電影發展帶來了革新,下面將從幾個方面簡單介紹新浪潮下的法國新電影在藝術創作中所應用的美學技巧。
1、長鏡頭:“現實的漸近線”
景深鏡頭是新浪潮下法國電影人對蒙太奇手法的一種美學創新,它可以展現統一時空中被拍攝物體的時空連續性與完整性,展現出鏡頭畫面的真實性。井深理論由新浪潮的創始人巴贊提出,他主張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認為電影的本質在于對真實的還原。蒙太奇手法將畫面內容進行過多的人為操作,分切、組合等手段破壞了鏡頭畫面的真實時空關系,破壞了電影畫面以及藝術表達的真實性。與之相反,景深鏡頭通過攝影機方位與不同景別的連續變化,以真實展現出畫面原貌,使得電影創作無限地向現實漸進。
2、多文本:后現代的影像策略
文本是結構主義與符號學術語,是存在于時間、空間的任意表意系統,新浪潮中的電影創作者大部分是影評家出身,因此其在電影創作中喜歡融入藝術觀點。例如《筋疲力盡》中帕蒂與米歇爾聽莫扎特、巴赫的音樂,導演用音樂來間接表達人物的感情。另外,新浪潮導演對電影的熱愛以及其對先輩電影人的崇拜,使得其在電影創作中常常通過某些手段以向前輩致敬,在影片中添加模仿經典電影的文本就是一種常見的手法[12]。
3、跳接:突破古典連戲觀念
傳統電影創作對古典品質的推崇使得傳統電影在藝術創作中的很多創作方式都遵循一定的規范,比如古典連戲觀念下的鏡頭鏈接、過渡等規則。然而,新浪潮導演則紛紛無視固有的創作規則,采用跳接的主觀手法對法國電影剪接的創作方式進行革新。跳接突破了古典連戲觀念,摒棄了切換時的時空與畫面動作的連續性,以跳躍式剪接以突顯鏡頭所要展現的重點,這種手法為影片的藝術表達服務,逐漸成為現代電影的基本美學技巧[13]。
(三)新浪潮與法國新電影的影響
3.1 對世界電影發展的意義
從世界電影產業的發展來看,法國新浪潮以及新電影給陳舊的電影創作帶來新鮮的創造力。無論是在電影創作理論方面,還是電影創作技巧與相關的創作模式,新浪潮與新電影都帶來了具有深遠意義的進步。最突出的是,新浪潮運動使得電影產業首次在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之間找到了很好的結合點,為電影產業的市場化健康發展帶來了良好開端[14-15]。
新電影的紀實性以及個人主義色彩,都有極大的社會意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對傳統價值取向的界限,用電影藝術去真實地展現現實世界的全貌,在攝影技巧、音響處理以及剪輯方面,新浪潮都帶來根本性革新。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新浪潮與法國新電影都對其電影創作以及藝術表現的變革產生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結 論
新浪潮電影運動使在歐洲先鋒主義、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后出現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電影運動,它對傳統的美學思想與藝術表現進行了革命性的創新。本文從新浪潮產生的社會背景出發,深入研究了新浪潮下的法國電影。具體包括對新浪潮重要創始人巴贊的電影思想的介紹,研究了新電影導演的分類。最后對新電影藝術創作的美學思想以及美學技巧進行詳細研究。雖然法國新浪潮運動持續的時間不長,但它的影響范圍是巨大的,法國新浪潮與新電影的研究對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性意義。
參考文獻:
[1]任浩.復古中的遺憾——默片《藝術家》創作特征淺議[J].電影評介,2014(06):45-47.
[2]何巖.影視剪輯的技巧研究[J].科技傳播,2013(15):34,44.
[3]褚萍.電影發展運動及其影響[J].沈陽大學學報,2004(03):93-95.
[4]藍凡.終成正果的猶豫:“新浪潮”電影的現代與后現代性[J].藝術百家,2012(01):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