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哲++劉士厚++李平++蘇浩++劉鵬
摘要:目的:探析等速向心運動中不同膝關節角度與膝關節的穩定性失衡存在關聯性,為預防運動訓練膝關節的損傷及臨床康復提供理論依據。結論:在快速運動過程中當膝關節運動到60°、70°時穩定性較差,膝關節可能容易發生損傷。
關鍵詞:屈伸力矩比值;峰力矩屈伸比;膝關節角度;等速測試;膝關節損傷
1 引言
每天,世界上都有很多的人在運動中受傷。受傷又有很多原因:安全措施無效、過度沖撞、技術變形、熱身不足等。但有一大類原因經常被人們忽略,那就是:全身各部位肌肉力量未達到理想的比例。《美國大眾科學》
2 方法
2.1受試者
30名愛好體育運動的體育學院學生,要求每周至少鍛煉三次,為了3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研究過程,在研究時所有受試著均無背部及下肢的損傷或痛,膝關節活動度正常。在實驗前解說實驗設定的過程及意義,每個受試著填寫從事的專業項目。
2.2實驗步驟
每個受試著要求測量身高和體重,在實驗開始前講授不同運動方式的運動特點,并給予受試著充足的時間是他們熟悉運用CON-TREX型等速測力系統,在實驗前對受試者固定方法和關節對位嚴格按照CON-TREX型等速測力系統使用手冊的要求進行操作。在等速運動中角速度分別為60(°)/s×5、中速120(°)/s×15、快速180(°)/s×15和240(°)/s×15,運動范圍25°-95°。在數據中取屈伸峰力矩值及7個角度(30°、40°、50°、60°、70°、80°、90°)相對應的屈伸力矩值。
2.3數據整理
我們通過CON-TREX型等速測力系統輸出的最大力矩值通過軟件做進一步分析。四個角速度下的最大力矩值以及等速運動下7個角度的屈伸力矩值。峰力矩屈伸比使用方程式如下
峰力矩屈伸比= ×100%
2.4統計分析
對于相同角度等速運動的屈伸比因變量包括角速度。相同角速度下7個角度屈肌與伸肌的比值與峰力矩屈伸比的差異性分析。統計學有意義設定為p<0.05。數據表達為平均值加減方差。本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配對T檢驗。
3 結果
3.1不同角速度下峰力矩屈伸比測試結果與分析
4種角速度下膝關節峰力矩與相對峰力矩
由表2可知角速度為240(°)/s的峰力矩屈伸比與60(°)/s、120(°)/s、180(°)/s峰力矩屈伸比相比p<0.05,存在顯著差異性。峰力矩的屈伸比隨角速度的增加而成上升趨勢。
3.2 180(°)/s不同膝關節角度下屈肌與伸肌力矩的比值分析
3.3 圖1和表一的結果表明在較快速運動過程中,屈肌力矩在40°達到最大值,伸肌力矩在60°~70°達到最大值。膝關節角度30~40度時膝關節前后肌群力量比值最大,膝關節角度在70°是屈伸力矩比值最小。在70度時屈肌和伸肌力量相差較大,伸肌力量過高,屈肌力量相對較低,股四頭肌和腘繩肌力量失調,容易引發腘繩肌的拉傷。若將若將腘繩肌與股四頭肌力矩比值0.75作為屈伸肌肉力量發展平衡的指標,通過單樣本T檢驗,在60°和70°前后肌群屈伸力矩比相比較(P<0.01),差異十分顯著。膝關節角度30°、40°、50°、80°、90°前后肌群力矩的比值無顯著性差異。在60°和70°腘繩肌的力量較股四頭肌力量較弱,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損傷的風險性較其他角度更大。因此在籃球、足球、中長跑等較快速度運動時應注意60度和70度的損傷,另外在訓練時應加強較快運動中60度到70度的屈肌力量練習。
參考文獻:
[1]曲綿域、高云秋、浦均宗,(主編).實用運動醫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867.
[2]葛衛忠,張慶來,李世森等.青少年男子短跑運動員膝關節等速肌力特征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6)
[3]Nilay Sahin,et al.Isokinetic evaluation of knee extensor/Xexor muscle strength in patients with hypermobility syndrome.Rheumatol Int(2008)28:643–648.
[4]Noyes FR,Mooar PA,Matthews DS,et al.The symptomatic anterior cruciate-deficient knee.Part I:The long-term functional disability in athletically active individuals.J Bone Joint Surg.1983;65(2):15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