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意
摘要:信息公開是充分實現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知情權的需要,也是公眾參與政府決策和參與食品安全評價程序的前提。為此,政府必須嚴肅對待并認真回應公眾的關切。在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沒有明確定論的情況下,關于轉基因食品的信息公開,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應當通過有序有效的信息公開化解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普遍焦慮”。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安全;信息公開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出,從三聚氰胺、問題酸奶、廋肉精、速生雞到毒生姜、肉毒桿菌甚至假羊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公眾不免憂心忡忡甚或惶恐不安。接二連三的爆料仿似一個無底洞,真相到底如何?駭人之事是否還有著更令人顫栗的實情?
我國的食品安全之所以成為公眾的心頭大患,除了日常食品安全無法有效保障外,各種貼著高科技標簽的轉基因食品開始大量充斥市場。然而近年來,有關轉基因食品是否影響健康的爭論不絕于耳。2015年,日本科學家宣布轉基因食品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長期食用該類食品的小白鼠竟長出了惡性腫瘤!當前,雖然大部分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心存疑慮,不愿也不敢購買基因化食品,然而令人無奈的是,消費者想避開轉基因食品以規避各種不確定危害的愿望,實現起來卻是如此不易。2001年12月11日國家衛生部頒發的《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食品產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的,要在包裝上標明“轉基因標識”,以此賦予和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然而,由于相關法律規范實施細則的缺失,再加之政府監管的不到位,致使一些商家利用現行立法與政策的漏洞,故意模糊標注甚至根本不標注轉基因標識,導致消費者買的“糊里糊涂”,吃的“不明不白”。
2013年律師黃樂平一紙訴狀將農業部告上了法院,要求農業部公開關于轉基因農產品的信息。雖然法院最后判決駁回了黃樂平的訴訟請求,但這一案件卻折射出了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深深擔憂和對政府公開轉基因產品信息的殷切期盼。國際社會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及其該類產品相關信息是否需要公開一直爭論不休,至今尚無明確定論。事實上,自上世紀末實現商業化種植以來,農業發展史上最具爭議的技術當屬轉基因無疑。轉基因支持者認為該項技術能有效改善產品品質、緩解資源緊張、保護生態環境,反對者則旗幟鮮明、針鋒相對地從轉基因食品安全及生態安全性的視角提出了諸多質疑。哈佛大學醫學院大衛·李教授認為從生物學上看轉基因作物可能具有風險,并提醒研究者注意對轉基因食品的標注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認為目前國際社會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尚無確切定論,因而政府應該慎重地對待轉基因產品的推廣問題,尤其在轉基因食品的銷售中要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放眼世界,雖然作為食品安全立法走在全球最前列的美國尚未出臺轉基因食品強制標注的聯邦法案,但是,已經有三個州通過了相關的地方性法案,還有二十個州正在醞釀出臺類似法案。較之于美國,歐盟對待轉基因食品的態度更為審慎,實行強制性的嚴格標識制度,明確規定如果轉基因成分超過0.9%的食品必須做出標識,以確保消費者不會誤購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在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沒有明確定論的情況下,關于轉基因食品的信息公開,由于涉及公眾的普遍關切,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理應通過有序有效的信息公開化解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普遍焦慮”。事實上,政府不僅應力求做到轉基因食品的信息公開,還應積極吸納公眾對生產推廣此類產品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對轉基因食品的信息公開越充分、越透明,就越能引發公眾對此問題的理性認知,進而有效消弭公眾的質疑、不安甚至恐慌。只有讓消費者對轉基因的基本知識和安全性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并能清晰地辨識何為轉基因食品,消費者才真正擁有對基因化產品的知情權。就政府而言,相關部門對轉基因這一敏感詞匯絕不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不可使公眾蒙在鼓里,不明不白地食用轉基因食品。反觀現實,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對于轉基因食品問題不從正面入手進行信息全面有效的公開,而只是從回應部分公眾質疑、表態辟謠、傳言證偽的角度進行選擇性公開,這不僅無助于公眾知情權的實現,更難以消除因公眾的不明就里而導致的謠傳紛飛。
也許正是緣于相關政府部門的立場不明、態度不清、言辭不酌,使得在我國部分地區出現未經國家批準的轉基因農作物種子流向了一些農地和市場,濫種非法轉基因作物的現象也有所蔓延。據2013年7月26日的相關媒體曝光,在湖北武漢一家大型超市,隨機購買的五種大米中,竟然有三種被測出含有轉基因成份BT63。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乎百姓切身利益。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對食品安全信息的獲知,極大依賴于監管部門發布。因此,政府部門對于轉基因食品的信息公開切不可再“躲貓貓”、“擠牙膏”,讓消費者無所適從。應當認識到,在我國建設法治政府、透明政府的話語背景下,相關部門必須推進更大幅度、更深層次的信息公開,應盡可能就公眾所關切的食品轉基因問題,主動、全面地發布政府信息,比如,究竟開放了哪些轉基因作物與食品、安全性如何保障、相關負責人或責任人信息、轉基因食品如何鑒識等。總之,唇槍舌戰絕非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的終極解決之道,轉基因食品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甚至關乎民族的健康與未來,它的安全性如何、我國當前有無開放轉基因食品的必要、轉基因產業應該主要面對國內市場還是國際競爭、跨國公司申請程序和條件如何以及是否應經過公共辯論與聽證、轉基因產業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公眾如何實時了解相關信息并進行監督等等,在不涉及國家機密與商業機密的情況下,都必須全面、全程吸納公眾參與和監督。總之,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自證”而言,國家有關部門信息公開度的大幅提升應是毋庸置疑的邏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