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經過三十余年的改革與開放,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前列,極大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2014年起中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超越了日本,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了輝煌成就,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同時也遇到了資源、市場、人才、管理方面的瓶頸,中國企業由吸引外商投資、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引進來”,發展到“引進來”與對外輸出商品、人員、技術、資本、文化的“走出去”并行階段。
2001年,“走出去”戰略正式寫入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007年,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3]。2012年,十八大報告中再次指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4]。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十余年風雨征程中,取得顯著成果也遇到重重阻力,總結經驗,中國企業要繼續“走出去”應當明確走到哪里去,哪些行業走出去和用何種姿態走出去。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簡稱“一帶一路”。“一帶一路”貫穿我國東中西部和主要港口城市,從陸路到海上,連接起亞歐非三大洲,打破原有點狀、塊狀的區域發展模式,為國內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5]。“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企業指明了“走出去”的方向,并再次將中非關系提升到戰略合作伙伴的高度。“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需要非洲。
中國和非洲有著濃厚的傳統友誼與良好的合作關系。中國人民在取得了民族獨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堅決支持非洲國家同殖民國、宗主國進行反帝反殖和爭取獨立的斗爭,在非洲國家贏得國家獨立后,又支持他們進行國家建設。中國與非洲各國同為發展中國家,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中國和非洲各國同屬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驗上可以相互借鑒。非洲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環節,中非“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6]。
中國自上世紀50年代起,一直持續對非洲各國進行經濟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援助。在基礎設施方面,上世紀60年代,中國在國內極度困難的環境下堅持完成全長1860.5公里坦贊鐵路援建項目,從勘探到完工歷時八年,前后派遣5萬人次參與建設,66人在修建過程中犧牲了生命,這在非洲各國引起極大反響。在醫療衛生方面,中國于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遣了首支援外醫療隊,幫助阿爾及利亞人民渡過了法籍醫生全部撤出后缺醫少藥的難關。1971年,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斗爭中,中國得到非洲人民的積極響應,在大會取得的76張贊成票中有26張是來自非洲國家的。毛澤東說“非洲黑人兄弟把我們抬進聯合國”。
對外援助是新中國開展外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援助非洲,中非之間建立起兄弟般的感情,成功打破了美蘇對新中國實施的外交封鎖。中國對非洲的援助緊緊圍繞著維護國家利益和提升國際地位展開,是中國實施對非公共外交的主要渠道且卓有成效。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里·哈丁說,這一時期,中國在國際社會贏得的影響力遠高于物質力量所能提供水平。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上世紀九十年初開始,中國私營企業開始進入非洲[7],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我國對非洲的投資,在世界范圍內屬于“后起之秀”,在進入新千年后才有了顯著增長。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正式成立,中非之間建立了雙方全方位合作的制度機制,為中國與非洲友好國家的務實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2006年北京峰會上,中國政府宣布提供5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為落實這一承諾設立了中非發展基金。2009年第四屆論壇上,宣布提供10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2012年,宣布提供200億美元貸款,2015年約翰內斯堡行動計劃宣布中方將設立首批資金100億美元的“中非產能合作基金”,支持中非產業對接與產能合作。這一舉措極大促進了中國企業對非投資,中國民營企業對非洲的投資規模從中餐館、小商店的個體經營和批發零售發展到礦產、通信業、制造業、農業、房地產和城市建設等領域。
從直接投資額和投資存量看,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FDI)達到1029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更是達到8826.4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模在2014年全球分國家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排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但,據商務部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凈額為33.7億美元,截止2013年,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為261.9億美元[8]。相比較其他國家和地區,對非直接投資額和投資存量,均有待加大。
從投資主體看,截至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中,國有企業依然占據半壁江山,但非國有企業占比顯著擴大。非國有企業占比44.8%,減去外商投資企業占1.2%和集體企業所占的0.1%,民營企業所占比例約為43.5%。
從區域分布來看,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區域中對歐盟和美國有所下降,對非洲投資呈快速發展態勢。過去五年中國對拉美和非洲的投資大幅增加,截至2013年已達33.7億美元,同比增長33.9%。截至2013年,中國企業對非洲投資存量為261.9億美元,同2003年相比增長了約52倍。
從企業分布來看,截至2013年底,中國企業在非洲52個國家(地區)共設立了2955家境外企業,占中國境外企業總量的11.6%。在非洲的60個國家(地區)中,我國企業投資覆蓋了其中52個,對非投資覆蓋率為86.7%,在對全球6個洲投資覆蓋率中位居第2位。僅次于亞洲(97.9%)。(由于在非民營企業經營不規范,統計不全面等原因,推測應當有相當數量私營、個體企業被納入國家統計數字。)
同時,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從在非洲投資的中國企業數量來看,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已經占據70%以上的比重。民營企業在對非投資過程中,在項目數量、投資金額和地域分布上都呈擴大趨勢[9]。
一邊是西方國家對非洲實施了近五個世紀的殖民和奴役統治,另一邊是新中國成立后堅決站在非洲人民一邊,幫助非洲人民擺脫西方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并積極援助獨立后的非洲國家進行建設。尤其是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后,加大了對非投資力度,深深觸動西方國家,他們利用經濟、科學、文化、傳播、意識形態等方面優勢離間中非人民的友好關系,遏制并打壓我國對非援助和投資項目的進行,惡意宣揚中國企業在非洲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破壞環境,稱中國企業為“黃禍”,誣蔑我國對非援助為“新殖民主義”,而這些負面宣傳在某種程度上還得到了非洲國家的呼應。這是擺在中國企業“走出去”道路上不可回避的問題。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出訪選擇了俄羅斯和非洲三國,肯定了非洲作為世界第二大洲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眾多發展中國家是我國外交的根基。2014年,李克強總理的首訪也選擇了非洲四國。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9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講話中承諾中國將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用于支持發展中國家落實2015年后發展議程。2015年12月1日,習近平主席再訪非洲,參加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暨第六屆部長級會議,目的在于深化傳統友誼,夯實外交根基,增強戰略互信,加強國際合作。
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價值理念的差異、冷戰思維的作祟,西方國家從新中國建國之初便對我國的認識抱著偏見、誤解和疑惑,對我國的政策存在著誤讀和警惕。恩來總理于1957年提出:中國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間的三者結合起來的外交[1]。中美、中日的建交過程,凸顯了民間外交在我國外交中的重要性。
公共外交包括了我們熟悉的“民間外交”,但比民間外交的內涵更為豐富,從民間外交到公共外交,是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變化的要求[2]。2011年,楊潔篪發表在《求是》雜志上的名為《努力開拓中國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文章指出,“公共外交作為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形勢下完善我國外交布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外交工作的重要開拓方向。”
公共外交的目標是提升國家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說明中國情況。它通過作用于東道國民眾、機構、組織,自下而上的贏得百姓好感,對東道國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決策產生影響,為企業經營活動創造和諧環境,幫助中國企業實現“走出去”后實現“融進去”。公共外交與“走出去”戰略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應當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主動進行公共外交實踐,國家在推進公共外交事業發展過程中應對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所承擔之公共外交責任有總體規劃及指導。
非洲不同于歐洲美洲等發達地區,沒有人數眾多的華人華僑、移民、留學生和游客,在非洲除了政府派駐人員外數量最多的就是企業人員。中國企業對非洲的投資覆蓋率達到了80%以上,而這些企業中的70%為民營企業。中國民營企業在非洲經營二十余年,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平臺,有豐富的渠道與當地政府和人民進行溝通。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為破解西方國家在非洲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各種圍堵和負面宣傳,有必要認真探討并挖掘民營企業在中國對非公共外交實踐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昊蘇,《民間外交論》,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網站,http://www.cpaffc.org.cn/content/details25-22392.html
[2]趙啟正,《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27頁。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第24頁。
[5]宋榮華,郝耀華,《“一帶一路”戰略引領中國企業“走出去”》,2014年12月,中國公共外交協會,http://www.chinapda.org.cn/chn/xsdt/t1223803.htm
[6]習近平,《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新華網,2013年3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25/c_124501703_3.htm。
[7]劉洪武、王濤,《中國私營企業投資非洲現狀與趨勢分析》,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五期。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9]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4》,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