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杰
了解攝影術的發展及意義首先要明白攝影術的起源,攝影術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大眾的生活中來的。本文主要講述了從攝影術前史到攝影術正式發明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整個攝影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影響意義,是攝影史的開端,也是每個攝影人都要知道與了解的。
攝影術前史
·攝影術的基本原理來自于小孔成像這種光學現象,這種現象在古代中西方都已經被人們所發現: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墨子的著作《墨經》中就已經有關于小孔成像的文字記載,而在大約公元前330年左右,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也已經發現小孔成像的現象。
·1038年阿拉伯學者阿哈桑描述了一種后來被稱為暗箱的工作器材,照相機的原理就是在這個叫做安暗箱的光學器材的基礎上逐步完善起來的。
·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于1490年為我們留下了有關暗箱的文字記載,16世紀,人們在暗箱的開口處裝上鏡頭,有此在暗箱內壁獲得了非常鮮明的影像。
·1611年德國人約翰尼斯·開普勒發明了可攜式照相機的原型,一頂可拆卸與運送的帳篷,人可以側身其中把從外面投射進來的影像描摹在帳篷內壁
·1807年英國人賀拉斯·沃泊爾研制的明箱在他死后問世,人們可以不用鉆進暗箱而在暗箱外名通過棱鏡在圖畫紙上看見影像。暗箱可以認為是普遍使用的照相機最原始形態。
而人們并不滿足得到一個步伐永久保存的影像,人們夢想的攝影術是要把經由暗想這個成像裝置獲得的影像通過化學的、光學的方式來加以固定如此可達到描繪、模擬、保存形象的目的。
·1614年德國人約翰·海因里希·舒爾茨經過試驗發現了通過將光與銀接觸發生作用的方式來描繪影像的新方式。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托馬斯·韋奇伍德試圖在一張金屬板上捕捉永久性影像,不過這一次實驗沒有成功,因為他使用的碘化銀溶液感光能力不強,不足以產生一個可見的影像。
攝影術的誕生
隨著對于攝影術的探索和人們的新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攝影有了新的認識和創造。
·1824年法國退伍軍官約瑟夫·尼瑟夫·尼埃普斯成功捕捉了一個暗淡的永久性正像,如果不是健康與經濟的原因,尼埃普斯就可能通過實驗再進一步捕捉到更為鮮明的永久性的正像。正因如此,他選擇了和已經得知他的實驗結果的達蓋爾一起合作,繼續推進攝影術的發明。達蓋爾本身是一個繪制全景畫的畫家,而在全景畫的基礎上,達蓋爾又發明了具有特點的新型的全景畫“迪奧拉馬”,這是把畫在半透明紙上的巨幅繪畫投射出來,在投射時伴以變化多端的光照,造成一種逼真的視覺效果。但是這種效果達蓋爾并不滿意,他認為這種圖像還只是一種無法固定的幻像,所以他決定要發明可以永久保存的影像技術,這個技術就是后來的達蓋爾版攝影術。
·1837年,達蓋爾嘗試運用新的材料來固定化學影像,所以他偶然發現了水銀可以固定影像,他發現用水銀蒸汽來顯影影像可以在金屬板上獲得永久且鮮明的影像,并把這一過程命名為達蓋爾銅版攝影術。他的攝影術的出現,使得拍攝一張照片從8小時一下子減到了30分鐘左右,而此產生的照片也被稱作“記憶之鏡”。
·一般而言,攝影史以達蓋爾在1839年達蓋爾在法蘭西公布他的發明這年為攝影術發明之年。
· 在《法蘭西報》宣布達蓋爾攝影術的消息后沒幾天,享有國際聲譽的英國科學家威廉·亨利·塔爾博特寫信給法國科學院負責評估達蓋爾攝影術的三個委員會,說將要發布對于由達蓋爾宣布的發明的如下兩個“原則性特點”的優先權:“一,暗箱影像的固定;二,隨之而來的影響的保存,以使其能夠經受陽光照射。1835年,塔爾博特想出了一種用氯化銀來使紙張感光的辦法,他把紙張放入暗箱里,施以長時間曝光,獲得一張底片。不過因為事務繁忙,他并沒有把這個發明放在心上,只是1839年初,來自巴黎的消息才使得他重新回到攝影發明的研究上來,好在他的一應物證都在,他也是攝影術的發明者。不過他沒想到的是,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尼埃普斯就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最初的照片。
·隨后,塔爾博特加快了發明試驗的步伐,1841年為他發明的卡羅版攝影術發明申請了專利。與達蓋爾不同,卡羅版攝影術得到的首先是一張底片,從理論上來講有著張底片可以得到無數張照片。不過卡羅版攝影術獲得的照片并沒有達蓋爾獲得的影像那樣清晰,達蓋爾版攝影術由于被法國政府當作專利購買而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卡羅版攝影術由于技術等原因,在歷史上相當的短暫。
·在大家都在為攝影術歡欣鼓舞之時,法國財政部的一個低級官員希波利特·巴耶爾卻在向隅而泣,他在1838年起開始研究“用光素描”的技術,并在1839年成功的進行了一次曝光時間長達1小時的攝影實驗,得到了正像,并且向巴黎國立天文臺臺長阿拉貢匯報了此成果,但卻被阿拉貢用600法郎要求暫不公開他的成果,實則是阿拉貢早已跟達蓋爾有所承諾幫他申請專利,而當1840年2月巴爾而公布自己的成果是,攝影發明者的人選早已被達蓋爾所獲得。
濕版攝影術發展進程
在攝影術正式發明之后,各個國家的人開始了進一步的研究,如何使得影像得以保存并且呈現清晰的影像,大眾攝影、照片所呈現的形式與進展也得到推動與變化。
·1851年英國人弗里德里克·司各特·阿切爾發明了以玻璃為底版的火棉膠法,由于在玻璃底板上所結出的影像非常清晰,因此火棉膠發迅速取代了卡羅版攝影術。火棉膠發所運用的玻璃底板必須趁其上的化學涂料還濕時顯影,因此又稱為濕版法。它的影響清晰度令攝影師們都極為的滿意,直到1880年干辦法出現才將它代替。
濕版法的發展也有好幾種形式,當顯影好的底版被襯以一塊黑布或黑紙時,底版上的影像就以正像的方式呈現,這種火棉膠發被稱為安布羅版照片。另外還有一種更為普遍的火棉膠法是錫版照片。
·而最有特色的濕版攝影術是法國人阿道夫·歐仁·迪斯得里發明的名片照片,名片照片照相機有幾個鏡頭,多達12張之多的肖像照片可以被拍攝在一張濕版底版上。
·立體照片。濕版法另一個重要的大眾攝影形式,其發明人是英國人查爾斯·維茨頓,立體照片的發明利用了人眼看一個給定的事物時,由兩眼看到的稍有差別的影像在大腦里被組合起來形成透視上的縱深感的視覺原理。立體照片是由一對影像組成的照片,它是由兩個稍微錯開的鏡頭拍攝而得的照片,通過維茨頓發明的成為立體鏡的裝置觀看立體照片,可以獲得三維縱深的幻覺。
立體照片的發明使得人們通過這個極大的滿足了視覺帶來的感官體驗和想象。立體照片的盛行可以說是人類最早對虛擬現實的視覺體驗。
逐漸,攝影以一個特有的方式進入滲透到大家的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