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娜++肖可欣
摘要:伴隨著創新2.0時代的新趨勢,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環境。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創客發展情況,立足于我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介紹了江蘇眾創空間的發展現狀,并基于國內眾創空間的模式對其進行劃分歸類。
關鍵詞:創客;眾創空間模式;江蘇;孵化器
一.定義
隨著我國經濟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經濟與社會的協同發展催生著創新組織形式的不斷演變,“眾創空間”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
創客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Maker”一詞最早出現在加拿大科幻作家科利·多克托羅(Cory Doctorow)的小說中。多克托羅把有創意的聰明人稱為創客。克里斯·安德森(2012)認為,創客是指不以盈利為目標,出于興趣和愛好,把具備相當的技術挑戰的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是一群充滿造物精神、努力將各種靈感變成現實、并樂于分享與交流的自造者。
在十多年前,Hackspace、TechShop、Fab Lab、Makerspace等各種類似形式的眾創空間逐步形成,對創新創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00年,北美的黑客引入黑客空間的概念NYC Resistor(2007),HacDC(2007),Noisebridge(2008)等一批創客空間在該時期出現;Farr(2009)將創客空間的起源追溯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黑客空間(Hackerspace);Troxler等(2010)使用了美國學者
Benkler(2006)提出的大眾生產(common basedpeer production)的概念將創客運動定義為一種基于大眾生產的創新模式;Dougherty(2011)提出了Maker與Makerspace的概念取代原有的Hackerspace,同時強調了動手的特征;連線雜志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2012)關注到,創客運動是讓數字世界真正顛覆實體世界的助推器,正在掀起一場新工業革命。本質上,創客運動代表了公眾參與創新的新趨向。Bauwens(2012)也從經濟分享的角度解釋了創客運動的行為模式。自Maker的概念被引入中國后,國內也產生了類似Makerplace的空間,如北京創客空間、上海新車間、深圳柴火空間、杭州洋蔥膠囊等,背景和規模各不相同。我國創新創業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速度不斷加快。創新創業日益成為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社會價值導向和生活方式,出現了以大學生等年輕創業者、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越來越多草根群體投身創業。
二.眾創現階段模式
從目前國內眾創空間的功用和特征來看眾創空間可分為活動聚合型、培訓輔導型媒體驅動型投資驅動型、地產服務型、產業鏈服務型綜合創業生態體系型等七種模式
三.眾創空間在江蘇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江蘇省已將發展創新型經濟列為第三次轉型的核心目標。
數據顯示,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面,2015年上半年,江蘇省全省新登記企業16.9萬戶,扶持勞動者成功創業8.3萬人,帶動就業33.4萬人,新增450多家眾創空間等各類創業載體,創投機構達589家。建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553家,孵化面積288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3萬家,居全國首位。截至2015年9月,僅南京一市就有各種眾創空間140家,面積520萬平方米,已經孵化各類企業7426家。另有包括“U谷創客”、“啟迪之星”在內的40家眾創空間納入了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管理服務體系。
四.結語
眾創空間通過打造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刺激并服務于全民創業,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創業的新舞臺。而各類創業者的大規模集中爆發,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政策的耦合發力,以及創新創業與“互聯網 +”的歷史性交匯,必將加速傳統與新興產業的跨界融合,催生大量新興業態,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新引擎。江蘇各企業必須利用好眾創空間這一重要載體,順應時代走向,把握經濟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企業的聯動發展。
參考文獻:
[1]投中研究院報告.眾創空間在中國:模式與案例[J].國際融資,2015,6.
[2]張繼紅.發展眾創空間,促進大眾創新創業[N].科技日報,2015-4-16(008).
[3]劉春曉.創新2.0時代:眾創空間的現狀、類型和模式[J].互聯網經濟,2015,8:38-43.
[4]付群英,劉志迎.大眾創新:內涵與運行模式[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37(2):3-10.
基金項目:級別: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號:201510299150W
指導老師:蔡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