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繁榮
摘要:德國音樂文化是德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基礎,與德國學校音樂教育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血脈關系。
關鍵詞:德國;音樂;文化
音樂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音樂發展,取決于該民族文化總體發展的需求,與其文化發展各方面的聯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德國的音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其發展的各個時期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古希臘時代的音樂文化思想
人類文化的真正崛起,一般認為是四大文明時期。和絕大多數的歐洲國家一樣,德國音樂文化起源于古希臘。
(一)畢達哥拉斯
古希臘音樂文化最早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公元前五六世紀畢達哥拉斯提出的音樂與數學具有聯系的思想。畢達哥拉斯認為數字可以創造音樂,和聲、藝術、哲學等方面都被認為是數字的一個方面。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音樂的意義才從算術和科學的法則與方法中發展出來。隨后,畢達哥拉斯關于音樂與數字不可分的思想成為西方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在中世紀基督教運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柏拉圖
古希臘教育家柏拉圖繼承了畢達哥拉斯關于音樂中數字性質的概念,并強調了音樂的教育功能。柏拉圖認為,某種特定的旋律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某種特定的音樂可以使一個人的品行得到轉換。同畢達哥拉斯的觀點相同,都主張和諧。柏拉圖的音樂思想與音樂本身相比顯得更純粹,關于音樂能夠塑造品格與倫理的觀點對音樂對個體精神的實際影響有點出入。
(三)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應在算術之上,并肯定音樂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他認為,通過音樂模仿可以作用于人的愿望,音樂的“模仿”作用勝過“表現”作用。音樂可以作為公共服務的工具,也可以作為放松的工具。
二、中世紀的德國音樂文化
在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中,基督教文化正處在一個高度發展的時期,整個基督教文化都在為完成其物質與精神的分離而運動。
(一)宗教音樂生活
中世紀的德國,音樂在宗教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音樂與文學,還有宗教一起成為文化的支柱。在中世紀的學校機構中,人們為了培養為教會服務的合唱演員,設置獎學金,讓那些沒有錢但有天賦的學生進入學校學習并參加合唱團,就這樣,學生在禮拜儀式中作為歌唱者參加宗教活動。有時因為禮拜活動過于頻繁,使學生沒有時間去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
(二)世俗音樂文化
中世紀的德國出現一些屬于世俗文化的音樂現象,如圣歌者運動、騎士制度、名歌手以及城市吹笛者。圣歌者與學校保持著松弛的聯系,經常在街上一面乞討,一面唱歌;騎士制度和名歌手是一種滲透了繆斯因素的文化,在中世紀德國的騎士制度中形成。而名歌手只要能夠發明一種新的“音調”,就能達到“名歌手”的等級;城市吹笛者是一些流浪吟游詩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掌握多種樂器或承擔某些除藝術以外的工作,有多數的音樂家的音樂生涯就是從那里開始的。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音樂文化
14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形成了古希臘文化以后歐洲文化的第二個高峰。在音樂方面,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潮推動了德國音樂進入了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德國古典音樂。
(一)宗教改革
德國古典音樂文化起源于15世紀的宗教改革。在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高度重視音樂的作用。他認為,如果沒有宗教改革的歌曲參加戰斗,那么宗教改革及其成果是難以想象的。為此,在馬丁.路德的倡導下,宗教改革的推動下,德國音樂生活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
(二)職業音樂家
文藝復興運動是音樂擺脫了教會的控制,各個階層的音樂都開始活躍起來。正是在社會文化的強大需求下,德國職業音樂家的隊伍開始逐漸龐大。早期的音樂家大多都是手藝人出身,與后期的音樂不同。職業音樂家的發展導致音樂形式的高度發展,但由于政治分裂、經濟落后等原因,致使德國文化遭到了重大的摧殘。后來有一個時期學習外國的優秀文化,為后來德國音樂的崛起起到了積極的鋪墊作用。
四、啟蒙運動時期的德國音樂文化
17世紀末的啟蒙運動注重對個性的尊重以及對青年、兒童的注重。音樂家隊伍的發展成為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的典型特征。可以說,文化的驅動力使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的西方音樂更加輝煌,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
(一)音樂在個性精神發展中的作用
在德國古典音樂文化與浪漫主義的融合中,啟蒙運動中的音樂對個性精神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也推動了德國音樂文化生活的繁榮發展。
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音樂是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體,不僅在思想上滲透了人道主義精神,與當時的舊社會對立,還追求人類精神的完美。他的音樂對民眾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貝多芬逝世的時候,維也納有兩三萬人參加葬禮。貝多芬的葬禮上,眾多民眾顯示出了對個性創造的強烈尊重。
(二)個性創造對音樂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貝多芬的身上同樣可以看出個性創造促進音樂文化的發展。在他逝世的一段時間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共舉辦了46場音樂會,在這46場音樂會的節目單中,貝多芬的名字共出現了27次。從節目單中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創作完成的音樂作品對音樂實踐的反作用和其強大的社會功能。應該說,個性意識與音樂文化的相互促進導致了音樂與音樂家地位的越來越重要。當然,這種現象并不僅僅局限于德國。
五、20世紀的德國現代主義音樂
19世紀下半葉,是西方科學主義思潮的繁盛時期。這一思潮也波及到了音樂領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奧地利音樂美學理論家漢斯立克自律論美學的提出。音樂音響與情感的分離,為20世紀現代主義音樂的誕生做好了理論基礎,也使現代主義音樂的作曲家擺脫了束縛。另一方面,與19世紀浪漫主義相比較,20世紀的現代主義在表現方式上反對情感美學,在本質上對個性的追求則與19世紀一脈相承。在這種思潮下,20世紀的現代主義音樂創作中個性被突出強調。科學主義與個性表現需求的激烈沖突,使整個西方在20世紀的音樂創作中出現了紛繁的局面。
德國音樂文化在社會生活中以及德國國民精神層面上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音樂所催化的宗教觀、哲學觀、人文精神、科學思想、法治觀念、個性意識等都成為德國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音樂在德國文化中是占有中心地位的。
參考文獻:
[1]克萊南,金經言.德國音樂教育的歷史與現狀[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1,01:20-30.
[2]楊燕宜.德國20世紀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人民音樂,2011,01:72-75.
[3]張潔.從文化視野看德國學校的音樂教育[J].考試周刊,2012,20:12.
[4]顧允玨.德國普及嚴肅音樂的文化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J].理論與現代化,2013,06: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