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萊蕪城鎮化進程,繁忙的生活使人們迫切需要一片休閑、安靜、放松身心的“綠洲”。讓綠色布置人居環境,正是21世紀環境建設的主題。大崮山郊野公園的開發建設,將地理優勢、自然優勢、歷史文化優勢和人氣優勢相組合,給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帶來極大的提升,對于萊蕪的城鎮化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項目背景;必要性;原則;布局;規劃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16.057
1項目背景
1.1概況
萊蕪市位于泰山東麓,東經117度19分~117度58分,北緯36度02分~36度33分,北鄰濟南市所轄的章丘市,東臨淄博市博山區和沂源縣,南臨泰安市所轄的新泰市,西鄰泰安市岱岳區。南北最大距離58公里,東西最大距離56.8公里,總面積2246.21平方公里。素有“中國生姜之鄉”、“中國花椒之鄉”和“中國黃金蜜桃之鄉”之稱。
1.2 項目區位
大崮山片區位于萊城東北部,規劃范圍為南臨濟青南線,北至瓜皮嶺村,西起規劃鳳凰路,東到博萊高速,總面積約為8.2平方公里。基地南側為玉龍湖,西南臨濟青高速南線高新區出口,交通十分便捷。
1.3 自然條件
該地域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平均氣溫13.4℃,年降水量707.9毫米,日照總時數2186.5小時,無霜期231天。
1.4 建設的必要性
1.4.1 景觀的要求 基地位于濟青高速北側,與小崮山上的金鳳閣、銀鳳閣南北相望。高速上視點較高,視野開闊。片區周邊環境是展現“山水萊蕪”形象的重要文化窗口。
1.4.2 生態建設的要求 基地內有山、有水、有田,“山水交融、鄉情濃郁”。該區域是唯一一處距離市區較近,為市民提供娛樂休閑、親近自然的活動場所,填補了城鎮功能缺失。建設郊野公園可保留場地原有自然風貌,在此基礎上又可進一步優化、提升、豐富景觀,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
2 規劃原則
2.1效益平衡原則
處理好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平衡關系,以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郊野公園規劃和設計。
2.2 地方性及文化性原則
突出萊蕪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以道教文化作為景區設計的主題。結合大崮山本地傳說,將其融入到景區設計中。
2.3 生態性原則
以生態為主線,強調植物造景的建園理念,體現景觀、生態、文化三位一體的設計思想。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4 以人為本原則
設計從游客的多樣化心理需求出發,充分考慮其行為習慣特點,營造舒適、安全、優美的游覽環境。
3 規劃定位
將公園建設為集生態體驗、農業觀光、居住生活、娛樂休閑、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現代化郊野公園。
4 規劃總體布局
統籌考慮生態景觀、旅游產業布局、村莊建設、交通條件等條件分析,規劃形成以“農、居、游、樂、養、研”為復合功能的總體布局。
布局——緊湊的功能區與廣闊的開放空間。
交通——快捷的對外聯系與悠然的內部慢行網絡。
環境——處處有景,步移景異,怡然自樂。
5 規劃景觀結構
根據該地所處的區域位置,總體規劃結構為:“一廊一軸兩個核心五大板塊”。
一廊:大崮山與小崮山(雙鳳塔)形成的“雙鳳爭冠”景觀視覺廊道。大崮山公園上設置觀鳳臺、引鳳塔景點,與小崮山雙鳳塔形成對景。
一軸:沿著規劃區東南側半環形的主干道,連接各大功能板塊,形成旅游文化發展軸。
兩個核心:大崮山森林公園和玉龍湖娛樂區是大崮山郊野公園的核心區域,是山水空間的主要構架。景區的休閑與文化藝術活動,主要圍繞這兩個景區展開。
五大板塊:大崮山森林公園板塊、玉龍湖景區娛樂板塊、河谷生態農業板塊、山水人文居住板塊、生態頤養板塊。
6分區概念規劃
6.1大崮山森林公園板塊
此版塊為大崮山森林公園的主要核心部分之一,位于整個公園的東北部分,主要景點有觀鳳臺——鳳冠石、引鳳塔、公園南入口、公園北入口、松濤九曲等。
觀鳳臺——鳳冠石——大崮山山上群石突兀,形態各異,其中有一巨石,高5米,直徑3米,獨立于山坡,石頂有一樹,猶如舞臺上娘娘頭戴的鳳冠,所以老百姓稱其為“鳳冠石”。基于此自然景觀,通過現代造景手法,在大崮山山頂設置觀鳳臺——鳳冠石——引鳳塔,與金鳳閣、銀鳳閣隔空相對,形成“雙鳳爭冠”的空間格局。
引鳳塔——結合萊蕪鳳城文化及大崮山的現狀自然條件,在山頂位置設置引鳳塔,進一步凸顯大崮山公園的文化屬性。引鳳塔周邊為仿古建筑,總體布局呈方形,塔高7級,與金鳳閣、銀鳳閣相對,凸顯萊蕪“鳳凰”的文化主題。
大崮山公園南入口——在大崮山西側,規劃鳳凰路處設置公園主入口,形成公園主入口廣場。廣場呈半圓形布置,結合樹陣等形成入口集散空間,主入口對稱布置門樓,彰顯區域文化特色。
大崮山公園北入口—— 規劃鳳凰路北段,設置公園北入口。入口結合地形布置,通過反應萊蕪歷史典故的特色文化景墻,將萊蕪歷史文化以另一種形式展現給游客。
燕子峪——燕子峪位于大崮山山谷地,結合特有山石景觀風貌和山溪水系,對現有資源進行梳理,設置景橋、景亭、棧道等設施,形成一處觀山賞水的特色自然景觀點。
松濤九曲——大崮山自然景觀資源優越,地形豐富,現狀松林資源豐富,充分結合起伏曲折的山地,設置游步道,營造“松濤九曲”意境,形成特色生態氧吧廊道。
生態健身區——大崮山自然山地優美、林地覆蓋蔥蔥郁郁,是天然的生態氧吧。充分利用大崮山的山坡地自然條件,結合不同的季節,利用山坡地優勢,春夏秋三季設置滑草、冬季滑雪。大崮山森林公園同時為游人提供登山、山地騎行等有氧運動體驗以及宿營、戶外寫生等活動。
6.2 玉龍湖景區娛樂板塊
功能定位:利用玉龍湖天然的自然水域優勢,建設具有文化展示、娛樂拓展、旅游服務、濱水休閑等功能的綜合游樂拓展區,具有公園對外展示功能,形成萊蕪對外宣傳的窗口。
文化主題:萊蕪作為齊魯文化的交匯地,歷來有“鳳城”的美稱,從某種意義上說,鳳凰文化是現代中華文化的象征,是至德、至慧、至情的統一,是祥和、幸福恩愛的象征。以“鳳城文化”作為公園的文化主題,使本區域成為萊蕪的文化展示窗口。
三大功能區:
“鳳城之約”主題游樂區——在原馬龍崮村位置建設歡動拓展區、鳳城之約文化主題展區、游客服務中心,圍繞玉龍湖進行旅游資源開發,融游樂、服務接待、餐飲、休閑、住宿等功能于一體,成為公園的文化展示中心。
玉龍湖休閑景觀區——具有開闊的水面和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圍繞湖區形成生態水岸區、沙灘休閑區、花田游園區等,并展開垂釣等濱水休閑活動。
玉龍湖中部生態景觀區——具有開闊的水面和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圍繞湖區形成平湖林地景觀。
6.3 河谷生態農業板塊
規劃定位:依托濱河生態休閑帶,形成集農業觀光、瓜果采摘、生態休閑等于一體的河谷農業觀光區。
6.3.1 規劃結構 一帶七區。 一帶:濱河生態休閑帶;七區:農業觀光區、果林采摘區、百草園、設施農業區、生態科普區、藝術寫生區、開心農場區。
6.3.2 游賞功能 觀光:溫室大棚觀光、河谷風光帶游玩;體驗:果蔬采摘、室外活動;休閑:農家樂、田園風光游。
6.4 山水人文居住板塊
依托大崮山郊野公園,進行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促進就業創收,最終實現新型城鎮化。結合“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充分利用場地現有的山水自然景觀資源,通過舊村改造,打造山水人文“美麗鄉村”社區。
6.5康體頤養板塊
結合周邊環境及原有場地特色,設置特色老年頤養中心,住宅采用新中式風格,凸顯地域文化特色,為游客提供接近田園的居住環境。
7 交通游覽規劃
7.1道路交通規劃
根據大崮山的地形特點,道路規劃是結合地形確定主干道和路網走向,對各個不同的功能分區結合路網合理布局。這樣隨著自然地形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路網格局,有利于組織交通分流。
順應地形規劃道路系統,山地地形復雜、特征明顯,高差比平原地形大得多,規劃中要順應原有地形地勢的起伏變化,依山就勢布置道路系統。主要車行道設置在體育運動區、文化游樂區、停車場區地塊,在滿足消防環道的坡度、寬度及轉彎半徑等方面要求的同時保證車流順暢即可,山上游步道則結合龍山地形自由舒展,靈活布置;并盡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網基礎和等高程,以減少對原有環境的破壞,同時形成多層次、活潑、有機的山地游步道、健身道的網絡結構。
大崮山上基本沿等高線布局的曲折婉蜒的游步道,既是交通的主脈,又形成不斷延伸的觀景線和健身步道,使視線走廊層層變化又串聯一體,結合綠化,創造出異常豐富的空間序列,是平地景觀所不可比擬的。在山中的氧吧中愜意慢跑散步,同時觀賞山下鱗次櫛比的城市結構,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健康生活的理念。
根據功能區結構及景觀游覽需求,基地內道路流線劃分為四級游路系統。一級路 (生活型2.5+7+2.5=12米,旅游型1.0+7.0+1.0=9.0米);二級路(1.0+5.0+1.0=7.0米);三級路(4.0米);人行游路(2.0~3.0米)。
根據旅游功能和游覽路線,劃分為三種游覽路線,將景點串聯。農業觀光游、自行車綠道游及休閑游三種路線。
7.2 游路設施
7.2.1 公共交通 提倡公交優先戰略,積極發展公共交通。公共汽車交通系統:線路沿與外圍道路相連接的主干路設置,并結合村莊、景區等設置站點,形成區域內骨干公交系統。依托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共形成對外聯系骨干公交3條,實現與萊城、城區東西部公交的聯系,兼顧串聯區內主要組團、景區、旅游服務區等大型客流集散點之間的聯系,同時提高區內對外出行的可達性和方便性。
鐵路小火車觀光交通系統:利用現狀鐵路線,開發特色旅游小火車觀光旅游,貫穿基地基本景區,沿線設置站點3處,分別為玉龍湖景區、柳龍崮配套服務區、瓜皮嶺生態休閑區。
電瓶車觀光交通:結合公交線路和鐵路站點,利用支路和慢行通道設置2~3 條環形電瓶車線路,設置園區內的電瓶車換乘點,主要線路沿山地游賞路和濱水游路設置。
7.2.2 慢行交通系統 綠道和自行車驛站:沿水系和山地設置自行車慢行交通,完善綠道系統,形成鄉村綠道健身游覽系統;步行交通系統:結合山地生態森林設置步行專用道,濱水綠化空間設置休閑步行道,斷面寬度2~3米。
8 綠化規劃
植物配置以“立足生態、體現自然;兼顧功能,統籌布局;適樹適地、突出主題”,從生態植物多樣性的角度出發,對不同區域的綠化空間進行經濟合理、自然美觀、符合生態規律的設計布置。并展示建立生態恢復和貼近城市景觀需求。
8.1行道樹類
銀杏、懸鈴木、合歡、櫸樹、楸樹、栗樹、槐樹、青楊、毛白楊、垂柳、饅頭柳、榔榆、香椿、臭椿、楓楊、元寶楓、五角楓、三角楓、七葉樹、白花泡桐、椴樹等。
8.2 園景樹類
白皮松、黑松、油松、濕地松、云杉、雪松、日本花柏、柏木、圓柏、冬青、女貞、栓皮櫟、蒙古櫟、麻櫟、水杉、杜仲、樸樹、榆樹、柘樹、雞爪槭、紅楓、絲棉木、紫玉蘭、白梨、秋子梨、花紅、山荊子、蘋果、海棠花、西府海棠、日本早櫻、桃、紅葉李、櫻桃、衛矛、木瓜、紫薇等。
8.3 花灌木類
連翹、探春、丁香、八仙花、溲疏、四照花、繡線菊、金露梅、珍珠梅、尋子、六道木、忍冬、四照花、月季、紫穗槐、紫荊、迎紅杜鵑、照白杜鵑、毛刺槐、紅花刺槐、錦帶花、繡球花、紅瑞木、荊條、海州常山、牡丹、木芙蓉、木槿、笑靨花、山楂、月季等。
8.4 籬垣樹木類
迎春、大葉黃楊、黃楊、雀舌黃楊、龍柏、大花溲疏等。
8.5 垂直綠化樹木類
紫藤、白花紫藤、五葉地錦、扶芳藤、葡萄、獼猴桃、五味子、忍冬、絡石、木香、藤本月季、金銀花、三葉木通、膠州衛矛等。
8.6 地被類
沙地柏、鋪地柏、平枝旬子、匍匐旬子、葛藤、金銀花、白三葉草、二月蘭、野牛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麥冬、玉簪、矮生地被菊、大花蔥、蒲公英等。
9結語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迫切需要一片休閑、安靜、放松身心的“綠洲”,而郊野公園的建設,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需要,這也正是21世紀城鎮建設的主題。大崮山郊野公園的開發建設,將地理優勢、自然優勢、歷史文化優勢和人氣優勢相組合,必將帶來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的極大提升,對于萊蕪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者簡介:張務昌,碩士,萊蕪市園林管理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