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 王隴德
"醫養結合"政策下的老齡健康管理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 王隴德
中國從1999年開始就邁入了老齡社會行列。截至2015年底,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達2.22億,占總人口的16.1%。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為1.44億,占總人口的10.5%。據預測,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超過4億。
世界衛生組織于1990年提出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健康老齡化是指個人在進入老年期后,在軀體、心理、智力、社會、經濟五個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狀態。到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在人類歷史上首次超過5歲以下兒童數量。除非衛生系統找到處理全世界老齡人口所面臨問題的有效戰略,否則日益增長的慢性病負擔將大大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現從國家相關政策,明確政府、社會、個人的責任,以及中老年健康管理、保健要領三方面,探討“醫養結合”政策下的老齡健康管理問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以人口戰略、生育政策、就業制度、養老服務、社保體系、健康保障、人才培養、環境支持、社會參與等為支撐的人口老齡化應對體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5年11月1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更好保障老有所醫、老有所養。會議確定,一是促進醫養融合對接。二是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將公立醫院轉為康復、老年護理等機構。三是強化投融資、用地等支持,擴大政府購買基本健康養老服務,創新長期護理保險等產品。會議決定,在全國每個省份至少選擇一個地區開展醫養結合試點示范。
2015年11月出臺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84號)中指出,一是保障基本,統籌發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養老需求放在首位,對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機構為依托,做好康復護理服務,著力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發揮政府在制定規劃、出臺政策、引導投入、規范市場、營造環境等方面的引導作用,統籌各方資源,推動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創新服務供給和資金保障方式,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激發各類服務主體潛力和活力,提高醫養結合服務水平和效率。加強部門協作,提升政策引導、服務監管等工作的系統性和協同性,促進行業融合發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政府要制定政策,將養老服務業發展目標納入社會發展規劃,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服務機構,明確制定政府對社會舉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優惠政策,完善相應法律、法規。
社會要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探索、創立老年服務相關產業,積極培訓老年服務相關人才,主動研發老年服務相關技術和產品。
個人要健康生活,從我做起。學習健康科普知識,采取健康生活方式;自覺實施健康管理、加強運動鍛煉。要注意補鈣、補益生菌,合理補充營養物質,每年體檢、及早發現和控制重點慢病危險因素。已患慢病者規范治療和康復,防止復發。
一是身體的組織、器官功能隨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從30歲開始,身體的組織、器官功能隨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每增一歲神經傳導速度以0.4%的速率下降。老年人反應遲鈍,動作緩慢,記憶力下降。心臟的輸出量每增一歲以0.8%的速率下降,腎小球的過濾速率每增一歲以1%的速率下降。老年人膀胱縮小,尿的濃縮能力下降,起夜次數增多。肺的最大呼吸容量每年以1.1%速率下降。健康年輕人30%的體重是肌肉,肌肉占了人體干重的50%。75歲時,約有15%的體重是肌肉,有一半的肌肉已因肌量減少而消失。
從30歲開始到75歲時,人體干重總量逐漸降低,主要源于骨骼肌總量的丟失,以及骨骼肌纖維數量和大小的進行性下降。肌量減少的發病機制可能涉及幾個與年齡相關的因素,一是體力活動水平的降低,二是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的改變,這種改變可能自中年時代就已開始,最終導致運動單位的減少以及骨骼肌蛋白合成速率降低。許多老年人攝入的膳食蛋白遠低于其所需要的量,也加速了肌量的丟失。
二是骨關節病和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的常見慢性疾病,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在發達國家,骨關節病是引起女性第4位、男性第8位功能喪失的主要原因,是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高發疾病。國內“十五”攻關課題報告,我國城鄉40歲以上人群的骨關節病的患病率46%。骨質疏松導致的最大威脅是骨折。我國“九五”攻關課題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4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女性為19.19%,男性為11.15% ;60歲以上的患病率女性為28.16% ,男性15.10%。據此推測,我國60歲以上骨質疏松患者大約為2900萬。
三是腸道益生菌減少,消化吸收功能減退。腸道微生物與年齡有顯著性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腸道優勢種群間的比例會有所改變。
四是血管硬化、形成斑塊狹窄,器官供血不足。我國不同年齡段高血壓患病情況如下:18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18.8%;45-59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29.3%;60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49.1% 。
針對以上老年人的這些生理特點,應從以下幾方面注意保健,自覺實施健康管理:
一是加強鍛煉:胰島素想要發揮作用,離不開肌肉組織這個“主戰場”。肌肉是體內主要的胰島素敏感組織之一,肌肉越多,就能處理越多的葡萄糖,減低胰島素抗性。
二是補鈣:單純吃鈣片對老年防治骨質疏松無效。中老年人對鈣的吸收能力減弱了,如不吃促進鈣吸收的藥物,中老年吃的鈣片基本上都從大便中排出,等于沒吃。補鈣最重要的是食補,藥物只能作為輔助。多吃牛奶、海產品等含鈣、蛋白質的食物。牛奶是理想的鈣來源,含有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鈣。曬太陽可使皮膚中維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鈣質吸收。適量運動可改善骨骼的血液供應,增加骨密度。
三是補益生菌:酸奶是以新鮮牛奶為原料,經過巴氏殺菌后添加有益菌,經發酵后,再冷卻灌裝,含有大量益生菌(100萬個/毫升),改善腸道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酸奶更適宜于乳糖不耐受者、消化不良的病人、老年人和兒童等食用。
四是合理補充營養物質:像雞蛋、堅果補給卵磷脂,蔬菜補給維生素、抗氧化成分,維持細胞正常分化,這都是非常有作用的。
五是健康/疾病管理:要注意控制體重,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盡早發現疾病相關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房顫;避免行為危險因素,如吸煙、身體活動不足、不合理膳食、過量飲酒;要針對性干預,如調整生活習慣、藥物治療、手術介入等醫療技術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