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舜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縣水務局,云南 普洱 654800)
堤壩防滲加固技術的工程運用與實施要點
李嘉舜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縣水務局,云南 普洱 654800)
對于水利工程項目的施工來講,堤壩防滲加固的作用始終很關鍵。水利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不能有效運用堤壩防滲加固工藝,將會對工程項目的實際使用壽命與性能產生了負面影響。為此堤壩防滲加固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十分重要,需要項目設計與施工方給予更多的關注,并對各施工環節的管理與控制予以強化,確保工程項目的質量。
堤壩;防滲加固;工程項目;運用
國家基礎建設項目中,水利工程十分重要,與各區域人們生產與生活及經濟發展具有緊密聯系。其中,工程項目需要具備理想的防滲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項目實際使用的安全與正常。應當合理采用堤壩防滲加固技術,與項目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正確選擇防滲加固的方法,減少項目滲漏的隱患,增加實際的使用壽命,以保證項目使用的性能。
在工程項目中運用堤壩加固技術,特別是灌漿防滲技術的運用,最為常見的形式有四種:劈裂式、灌漿加固、高壓填充與速凝式[1],如圖1所示。

圖1 灌漿防滲技術
1.1 劈裂式防滲技術
針對堤壩的曲直性特征,選擇合理的鉆具來開展施工作業,進而增強堤身本身的穩定程度,以免出現滲漏的現象。而在灌漿施工作業中,需要對相關技術予以熟練掌握,并積極總結相關的學習技巧,按照由上至下的順序,多次少量重復灌注。另外,在配置泥漿的時候,應當使其從稀薄向著稠厚方向進行轉變,并對壓力的變化予以全面掌握。同時,有效地降低冒漿、滑坡或者是隆起等現象發生的幾率,保證全面提升并改善堤身質量,增加堅固程度,以免堤身出現滲漏的問題。
1.2 灌漿加固防滲技術
對堤壩抗滲透性能進行強化,并且增強壩體自身所承載的力度,具體的方式包括以下幾點:①對漏水發生的范圍及區域進行明確,而后展開鑿孔作業,最好選擇水平的位置鑿孔,也可以選擇在傾斜位置鑿孔;②在孔內加入漿管,利用漿管來灌注漿液,進而滿足漏水區域的堵塞要求;③應當選擇使用單純高標號的水泥,也可以合理混合水泥與防水材料,進而達到勾縫目標。通過以上方法和步驟,能夠有效地提高堤壩本身性能[2]。
1.3 高壓填充防滲技術
高壓填充這種防滲技術在堤基灌注漿液方面十分常見,事先設置出漿液灌注的具體位置來展開鉆孔施工,所使用的工具直徑應當是50m的工程鉆孔機,將孔和孔間的距離控制在1.5~2.0m范圍內,而鉆孔深度需要進入到砂石2m。同時,灌漿過程中的壓力需要控制在127.4~166.6Pa間。一旦出現管涌的現象,應當采用高壓填充的方法。灌漿下管需要積極開展準備工作,確保堤身干燥,并在鉆口封閉以前通過黃泥漿來進行填充,完成施工結尾工作。
1.4 速凝式防滲技術
綜合考慮管涌位置的具體情況,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鉆孔工具開展鉆孔作業,并且運用進水能夠膨脹的材料灌入到鉆孔,保證壓力不超過49kPa展開鉆孔漿液灌注。這樣一來,就能夠增強管涌阻力與水流流速的減慢,同時還能夠減少因水泥漿控制不到位而流出的幾率。而后在鉆孔中添加速凝劑,使泥漿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凝固,對管涌現象予以有效地改變。這種防滲技術比較適用在高危水位的情況。
2.1 高壓噴射
在開展高壓噴射作業的過程中,應當使用水泥漿液灌注,保證地層顆粒物質與灌入水泥更好地摻假。最終形成高壓噴射式防滲墻。在這種情況之下,堤壩自身滲透性就會不斷增強,并減少了滲透現象發生的幾率。
2.2 垂直鋪塑
所謂的垂直鋪塑,具體指的就是運用鏈斗式挖槽機械中的鏈條,與鏈斗相互配合,最終形成連續性槽孔。通過利用泥漿能夠使孔壁得以加固,在形成孔槽以后就可以鋪設防滲膜,并在原來位置填粘土[3]。
2.3 水泥土攪拌
應當在土體內部噴射水泥漿液,使用攪拌樁機械來開展堤壩的施工,確保有效融合水泥與土體,并在此過程中出現變化與反應,最終凝固并形成墻體。這種方法比較適用在細粒沙塵中,不僅能夠節省成本,同時,施工設備在攜帶方面也十分輕便。
2.4 帳幕灌漿
這種方式能夠增強巖基整體與抗滲性能,而所需選擇的漿液類型應當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特點,并且凝固結實度與性能應保證理想。將鉆孔漿液適當灌入巖層裂縫,在其凝固以后能夠更好地強化巖基性能。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堤壩工程項目中的隱患,需要采取措施以完善,而防滲加固技術十分重要,必須充分發揮其作用,進而有效地節省人力資源,減少建筑材料浪費的問題,盡可能發揮堤壩自身對河流承受力與沖擊力的功效。所以,堤壩防滲加固技術在水利工程行業中十分重要,需要給予一定的重視。
[1]蔡靖,張獻民,趙曉艷.高密度震動映像在堤壩防滲墻無損檢測中的應用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05,(3):75-78.
[2]王玉麗.淺析灌漿技術在農業水利工程堤壩防滲施工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3,(13):182.
[3]周攀,董志斌,龐彬.土工膜在堤壩防滲工程中的設計和施工[J].中國水運(學術版),2008,(1):77-78.
F407.9
A
2096-2789(2016)11-0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