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瑋 王太亮 趙景偉 王 洋 彭芳樂
(1.山東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66590,青島; 2.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66071,青島;3.同濟大學地下空間研究中心,200092,上海 ;4.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266590,青島∥第一作者,講師)
?
城市地鐵車站公共空間設計藝術*
張曉瑋1王太亮2趙景偉3,4王 洋3彭芳樂3
(1.山東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66590,青島; 2.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66071,青島;3.同濟大學地下空間研究中心,200092,上海 ;4.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266590,青島∥第一作者,講師)
隨著現代社會物質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對公共空間環境藝術的創造和提升日益關注。地鐵車站公共空間成為城市大眾的日常聚集場所,其內部的藝術設計作品不僅能夠為人們帶來美的熏陶,而且能反映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以及風俗人情。地鐵車站的出入口、中間站廳、垂直交通、站臺空間都應成為設計師進行藝術創作的重點,并通過合理選擇和利用材料、色彩、照明、雕塑、繪畫以及其他各種設計技術,設計出具有“整體性、本土性、簡約性及傳媒性,以及特征與品位協調共生”的新城市文化空間。
地鐵車站; 公共空間; 設計藝術
First-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66590,Qingdao,China
地鐵不僅能有效解決城市交通問題,而且能優化城市公共空間體系、增加城市公共空間活力。重要的是,地鐵的規劃建設改變了城市土地開發利用模式,改變了城市空間結構形態,拓展了城市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新領域,也改變了市民的出行及生活方式[1]。
隨著現代社會物質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對公共空間環境藝術日益關注。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內容之一的地鐵車站公共空間,已經漸漸突破了功能、經濟和結構的制約和統攝[2]。地鐵車站公共空間的整體性、藝術性、精神性、地域性、文化性設計等方面,需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從而促成了地鐵車站公共空間設計藝術的多樣性。
僅滿足單一功能性要求的地鐵車站公共空間會使乘客的心理產生壓抑感和封閉感。因而具有強烈整體感和藝術性的車站公共空間日益受到城市大眾的歡迎。因此,當代設計師應著重把握城市地鐵車站公共空間的設計藝術,創造優秀的具有城市個性的公共空間藝術作品,提高空間視覺上的舒適度和心理的愉悅度,才能極大地滿足人們對其文化特性、精神需求等方面的渴求。
地鐵車站公共空間是一種重要的地下空間節點,具有人流集散的功能[3]。其設計藝術的表達主要體現在空間的形態、色彩、肌理等要素中。這些要素都需經過設計師的精心創作加工,并由觀察者來認識和感知。
1.1 地面出入口空間
地面出入口是連接地鐵車站與地面空間的重要節點,是城市建設和城市交通發展的真實記錄。出入口的外觀造型、色彩、材料等更接近于城市地面建筑空間,是城市建筑材料與建筑技術發展的見證。地鐵車站出入口的設計不僅要求其在整體性上要融入城市空間設計藝術,而且還要具有獨特的造型藝術。因此,出入口的設計應在保持城市原有節點功能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廣場、城市建筑底層空間、街道兩側、城市公園等空間要素,進行有效整合[3-4]。
德國法蘭克福Bockenheimer Warte地鐵站的設計師茲比格涅夫·彼得·皮尼斯基,為了突出該地鐵站不同于當地其他車站的簡約風格,在其外觀上非常逼真地展現了一列地鐵列車沖破路面而出的場景,設計出一種“動態”的畫面,形成強烈的視覺焦點(見圖1)。

圖1 法蘭克福的Bockenheimer Warte地鐵站
1.2 中間站廳空間
中間站廳是用于把乘客從地面出入口引向車站站臺的過渡性大廳。由于中間站廳在空間上處于城市地面與地鐵車站站臺之間的過渡位置,且站廳內一般布置較少的商業服務設施,故其空間界面往往是設計師極力發揮藝術靈感的最佳選擇。在設計藝術風格上,可充分利用室內裝修與裝飾的材料、色彩、照明等手段,突出設計主題,為乘客創造愉悅的感受。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為了舉辦世博會并慶祝葡萄牙自達伽馬遠航印度500年以來的發明創造成就,建造了奧萊爾斯(Olaias)地鐵車站。建筑師托馬斯·塔維拉,采用彩色方磚,用紅、黃、藍、白的搭配裝修該站的中間站廳內墻面,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感受,使墻面成為空間的視覺主角,滿足了乘客在行走時對于美的享受(見圖2)。南京地鐵1號南延線花神廟站以南京市花——梅花為主題,以中國屏風式的構圖把歷史、民間和自然的梅花相串聯,表現了梅花的性格品質、人文情節和多姿多彩,再加上飛于其中的喜鵲,突出表現了祥和、喜氣和趣味[5](見圖3)。
1.3 垂直交通聯系空間
垂直交通聯系空間主要是指樓梯、自動扶梯和電梯等設施空間,以及地鐵車站里能夠聯系處于不同豎向空間層面的出入口、中間站廳與地鐵站臺。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垂直交通聯系空間設計包括形態環境格調和燈具設計等問題。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有聲音、有色彩、有韻律的空間環境,以大幅消減這類空間原有的單調、無趣,進而吸引乘客多使用樓梯,少使用電梯或自動扶梯。瑞典斯德哥爾摩Odenplan地鐵車站在入口處設計了一處鋼琴鍵盤樓梯,當乘客踏上臺階時,高低不同的音調便會隨著步履清晰響起(見圖4)。

圖2 里斯本Olaias地鐵車站彩色方磚墻面

圖3 南京地鐵一號南延線花神廟站“喜上梅梢”壁畫

圖4 斯德哥爾摩鋼琴鍵盤樓梯
1.4 站臺空間
站臺是地鐵車站的最主要部分,是滿足乘客等候和上下車的重要空間。作為主要城市交通公共空間,地鐵站臺空間猶如一個微縮“城市”,具有“城市意象”特征[6]。站臺空間的設計,除了考慮站臺的長度、寬度和高度等空間尺寸外,還要力求站臺空間標志清晰、視覺效果突出、藝術特色鮮明,使乘客在候車過程中時刻體會到環境藝術所帶來的趣味性、地域性或教育性效果。
瑞典斯德哥爾摩Stadion地鐵車站站臺空間保留了原始的挖掘痕跡,凸顯天然的巖層。150多名藝術家結合車站的結構特征,創作出了各式各樣的公共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采用平面化形式依附于三維的空間結構,展現出藍色的壁畫、火紅的巖石坑、多彩的彩虹等未來主義的設計裝飾理念。利用環境與人的互動,各不相同的色彩效果突出了站臺空間的個性,也豐富了乘客的旅途體驗(見圖5)。
德國慕尼黑U-Bahn的車站站臺空間,經藝術家R. Knoll和A. Wagner的創作,在墻壁、柱子和天花板的表面上呈梯度地畫上了光彩奪目的色彩。色彩在北端由紫色開始,逐漸變為紅色、黃色、綠色,結束于站臺南端的深藍色,為乘客創造出了猶如神奇光影一般的候車空間(見圖6)。

圖5 斯德哥爾摩Stadion地鐵車站站臺空間的彩虹門

圖6 慕尼黑U-Bahn的車站站臺空間
從本質上講,設計是一個溝通“思”與“行”、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橋梁,是設計師運用創意思維方式創作豐富作品的過程。設計師在地鐵車站公共空間進行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應考慮車站所處的區域和地段、城市歷史和文化、城市經濟和社會,以及自然環境條件等若干因素,結合設計師自身對公共空間的知覺、聯想、抽象、靈感、創造性想象等思維方式,創造具有不同屬性與風格的藝術設計作品。
地鐵車站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間系統中最重要的公共產品。地鐵車站公共空間除了與社會生活具有高度的功能關聯性以外,還應具有其自身的整體性、本土性、簡約性及傳媒性的特點,進而共同構成了其設計藝術的屬性。地鐵公共空間設計藝術的屬性總結見表1。
慢性腎功能衰竭。通過臨床檢查、血液檢查、生化檢查、尿檢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當B超顯示腎萎縮、不規則形、皮質脊髓邊界不清楚時,肌酐、尿素氮、血磷均顯著。肌酐升高442~884 L,可診斷慢性腎功能衰竭。
自1965年北京開建第1條地鐵線路以來,目前我國已經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幾個城市建設并開通了地鐵,預計至2016年年底我國將新增開通地鐵的城市近10個,新建城市軌道交通線路89條,總建設長度為2 500 km。隨著不斷增加的地鐵線路,地鐵出行將成為我國大多數大城市居民的首選交通方式,地鐵車站公共空間的設計藝術也將為城市居民帶來越來越豐富的精神和文化享受。因此,明確未來我國地鐵車站公共空間設計藝術的發展思路尤為重要。
3.1 重視規劃建設
2012年,北京市完成了《北京地鐵線網公共藝術品規劃》的研究與編制,使北京成為根據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開展地鐵車站公共藝術規劃的首個城市,為我國其他大中城市地鐵公共藝術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經驗。該規劃不僅確定了地鐵車站公共藝術的設置和設計原則,而且還提出了公共藝術品重點站和表現題材。在題材的選擇上,按照“地域性、民族性、國際性”的題材分類形成“北京、中國、世界”三個題材層次,同時結合車站所在區域的綜合特征在中心城區突出北京歷史元素、挖掘區域文化特征。
3.2 加強整體性設計
地鐵車站公共空間包括結構構件、步行交通設施、照明設施,以及綠化美化與運營管理設施等,具有明顯的整體性特征。為避免公眾產生認知上的不協調,對地鐵及其空間產生不良態度,故地鐵空間設計在凸顯線路文化特色及獨特定位的前提下,應保持整體風格的統一性。此外,如果地鐵車站內公共藝術品的設計、施工與車站內裝修同期展開,則能更好地協調公共藝術品設置與內裝修之間的關系,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公共藝術與地鐵線路裝修風格的融合性,有利于理念互補、風格統一、功能配套,最終實現設施藝術化、藝術功能化、風格整體化的建設目標[8]。

表1 地鐵車站公共空間設計藝術的屬性
3.3 挖掘地域文化
“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普列漢諾夫,《論藝術》)作為藝術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9]。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習俗最直接地反映了當地的人文與歷史環境,不同地域內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不同,便導致了地域文化的差異性[10]。
從根本上說,地鐵車站公共空間設計藝術是以“城市地域文化為基礎,以地鐵物質環境為載體體現出的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藝術觀念、社會觀念、價值觀念等”,在歷史發展中積淀下來的繪畫、雕塑、古跡、文物、文獻、傳說、音樂及民謠等都可納入其中[11],并以各種實體如空間布局、建筑風格、裝飾與裝修等形式表現出來。
此外,人們由于具有不同的成長背景、生活閱歷、知識結構、性格個性等,故對同一事物會產生不同聯想;如果空間設計對象的造型越復雜,則每個人的聯想差異就越大[12]。因此,可通過利用矩形、圓形、柱體、椎體等組合的簡單幾何體,或利用經過提煉和升華的雕塑、繪畫等作品,來實現地鐵車站公共空間的地域性藝術設計。
地鐵車站公共空間是人們匯聚的場所,缺乏公共空間設計藝術作品的地鐵車站,會令人產生乏味、壓抑、甚至是恐懼的感覺,也容易引起人們的視覺疲勞。藝術的創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追求精神生活的平衡與滿足成為現代城市大眾生活的主流。地鐵車站公共空間內藝術品的數量和布局,也需要在保障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功能優先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和研究,合理選擇設置位置。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流疏散的空間需要,藝術品設置應不占或少占地面空間,在公共藝術品的周圍也不宜增設圍欄或分隔設施,以免影響乘客通行。
當前,我國城市地鐵車站無論是在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發展歷程上,還是在藝術設計作品的整體數量上,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地鐵車站的藝術作品更應貼近人民生活,用充滿睿智的設計技術和藝術來反映城市歷史文化,呈現城市地域特色,表現城市民俗風情,從而形成特征與品位協調共生的城市文化新空間。
[1] 束昱,赫磊,路姍,等.城市軌道交通綜合體地下空間規劃理論研究[J].時代建筑,2009(5):22-26.
[2] 李秀芳.北京地鐵空間的藝術性設計[J].華中建筑,2012,30(2):84-86.
[3] 趙景偉,宋敏,付厚利.城市三維空間的整合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7(6):1047-1052.
[4] 趙景偉.緊湊視角下的城市三維空間整合及其實效性研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11.
[5] 馮健親.藝術向地鐵延伸——南京地鐵一號線公共藝術品欣賞[J].建筑與文化,2014(5):206-219.
[6] 衛東風.莫比烏斯環的啟示——南京地鐵新街口站空間類型設計研究[J].藝術研究,2010(4):63-65.
[7] 尹磊.現代城鐵建筑空間的文化構成要素[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8] 王希希.淺議北京地鐵公共藝術品規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雕塑,2013(1):70-73.
[9] 張翠平.劉慶邦小說與地域文化關系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1.
[10] 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4):63-66.
[11] 陸偉偉,周穎,楊艷紅,等.城市地域文化在地鐵站中的表達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4,17(2):22-26.
[12] 李光宇.基于情感體驗的地鐵站內裝飾藝術設計研究[J].設計,2013(2):84-85.
[13] 李小娟,楊艷江,周穎,等.我國地鐵車站文化裝飾構建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4(9):9.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年)》草案公示
近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年)(草案)》正式公布,并宣布即日起啟動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公示。規劃確立了上海至2040年的發展新目標: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以及三個重點領域的子目標,即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根據草案,上海將有9個主城副中心、5個新城中心和2個核心鎮中心。在中心城內繼續提升五角場、真如、花木3個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橋、張江2個副中心。在寶山、虹橋、莘莊、川沙4個主城片區內分別設置主城副中心,實現主城區各片區的均衡發展。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橋、南匯等5個新城內分別設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濱海地區和崇明城橋地區設置核心鎮中心。此外,草案強調,中央活動區重點強化金融服務、總部經濟、商務辦公、文化娛樂、創新創意、旅游觀光等功能。作為“上海2040”規劃的亮點之一,草案提出,上海要“營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學的15 min社區生活圈”。 在交通運輸方面,這次規劃劃定了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在內的1+6“上海大都市圈”,作為上海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形成90 min的交通出行圈。
(摘自2016年8月26日《上海金融報》,記者李茜報道)
Design Art for the Public Space at Urban Metro StationZHANG Xiaowei, WANG Tailiang, ZHAO Jingwei, WANG Yang, PENG Fangle
Following the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modern society, more and more citizens focus on the cre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rt in public spaces. Since metro station is the daily gathering place for urban mass, the art design works inside the station can not only bring aesthetic edification to the public, but also reflect urban historic cultural context and regional customs. Spaces like alleyway, station hall, vertical transport, station platform and so on should be the focal points for designers to conduct artistic creation. Through rational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material, color, lighting, sculpture, painting as well as other design techniques, new urban cultural space of integrity, aborinigality, simplicity, communicability, harmonious symbiosis for traits and styles can be created at metro stations.
subway station; public space; design art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5YJA760058);青島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QDSKL1501069)
U 231.4; TU 856
10.16037/j.1007-869x.2016.09.002
201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