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 堃
民政部多部門聯合貫徹實施《慈善法》
? 本刊記者 王 堃

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正式施行,這是中國首部《慈善法》。9月7日,民政部舉行《慈善法》實施工作進展專題新聞發布會,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安寧、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孟志強和社會工作司副司長黃勝偉出席新聞發布會,民政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王克強主持發布會。
會上,王克強簡要通報了今年3月《慈善法》頒布以來民政部有關工作情況,主要開展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周密制定學習宣傳貫徹《慈善法》的工作方案。明確了職責分工,提出了具體任務、進度安排及工作要求,為學習宣傳貫徹工作提供了指引。
二是積極組織學習宣傳培訓。協助全國人大有關部門編寫出版了《慈善法》釋義、《慈善法》學習問答;部領導帶頭在權威媒體發表解讀文章;舉辦了面向民政部機關、民政系統、社會組織的學習培訓或有關座談研討;舉辦了中華慈善博物館開館儀式和第九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儀式;組織各地廣泛開展了首個“中華慈善日”活動;相關媒體開設了《慈善法》宣傳專欄。
三是抓緊制定配套法規政策。先后聯合或協商有關部門出臺了做好慈善信托備案、慈善組織登記、慈善組織認定、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及服務平臺管理等政策文件;遴選了首批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還有很多法規政策正在征求意見或會簽之中,計劃到今年底一共出臺法規規章政策13件,明年再出臺8件。
四是指導推動各地抓落實。向全國民政系統先后下發了學習貫徹《慈善法》的通知和做好《慈善法》實施工作的通知。積極爭取有關方面支持,強化機構、人員和經費保障機制,加強服務和監管能力建設。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聯動,形成了抓落實的工作合力。
圍繞《慈善法》的貫徹落實,就慈善組織的登記認定和管理,社會組織管理局完成或者基本完成了五項工作。民政部已于9月2日認定了第一批16家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為慈善組織,由李立國部長向這些組織的代表頒發了新的載明慈善組織屬性的登記證書和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社會組織管理局將于2017年年底前通過制定《社會組織信息公開辦法》《社會組織年度報告辦法》《社會組織負責人組織及其負責人信用記錄制度》,修訂《社會組織評估辦法》等工作,建立健全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年度報告、社會信用、評估制度。社會組織管理局還將按照《慈善法》的授權,著手研究制定“慈善組織財產保值增值投資管理”的具體辦法,啟動統一慈善信息平臺的建設。
會上,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安寧介紹了《慈善法》的實施情況:
《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可以采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慈善組織的組織形式、登記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就是說,慈善組織不是一個新的法人組織。在《慈善法》公布以后,民政部抓緊啟動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修訂工作,廣泛征求了中央有關部門和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意見,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目前,征求意見稿已經上報國務院。這次修訂,在組織形式、登記管理制度上將慈善組織與社會組織做了銜接,同時將民辦非企業單位更名為社會服務機構。
《慈善法》構建了慈善領域的基本制度,健全了慈善事業的體制機制,確定了民政部門在慈善工作的主管職能。為落實《慈善法》的改革創新舉措,政策法規司和社會組織管理局以及其他司局緊密配合,已經完成了三項制度建設:
一是慈善組織登記認定制度。《慈善法》對存量社會組織,規定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按照《慈善法》授權,制定了《慈善組織認定辦法》,已于8月31日以民政部第58號令公布。《辦法》主要是強化了對慈善宗旨和慈善行為的檢驗,對認定條件、認定程序、申請材料、證書換發、法律責任等作了進一步的細化。對增量慈善組織,《慈善法》通過將法人資格獲得與慈善組織屬性認定合一,簡化了準入手續,據此下發了《民政部關于慈善組織登記等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設立慈善組織在申請材料、登記審查、注銷清算、登記證書等方面的要求。通過認定和新登記,暢通了慈善組織準入通道。
二是公開募捐活動管理制度。《慈善法》對公開募捐資格作了開放式規定,慈善組織可以公開、公平地爭取社會支持,為構建良性競爭的發展格局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慈善法》還對公開募捐活動以及相關的財產管理做出了一系列規范性要求。為了落實這些制度安排,確保公開募捐活動依法有序進行,制定了《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以于法周延、于事簡便、回應社會關切為原則,根據各類社會組織的性質,取得公開募捐資格的不同條件、程序,明確了一般性公開募捐、異地募捐、突發事件募捐的備案方式,規范了網絡募捐、合作募捐、急難救助募捐。這個辦法已于8月31日以民政部第59號令對外公布。
三是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廣播、電視、報刊、電信特別是網絡渠道開展的“線上”募捐活動,已經成為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的主要途徑,《慈善法》也對此進行了規定。8月30日,民政部會同工信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信辦出臺了《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明確了這些媒體在提供公開募捐平臺服務時應當對募捐主體進行必要的身份驗證,要記錄保存有關信息,要對民政部門履行慈善組織監管職責予以配合;規定了有關主管部門對廣播、電視、報刊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的監管職責。個人為了解決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難,通過上面所說的這些“線上平臺”進行發布求助信息的,平臺應當在顯著位置向公眾進行風險提示,信息的真實性由發布者個人負責。
《慈善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社會組織管理局于今年4月啟動了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指定標準的研究工作,7月20日以部辦公廳名義面向社會發布《關于遴選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的通知》。截止到8月5日,已有47家平臺遞交的申報材料,經過形式審查和專家評審,一共確定了13家平臺為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于8月31日正式發布第379號公告,進行了公布。
在《信托法》關于公益信托有關規定的基礎上,《慈善法》設專章規定慈善信托,明確了慈善信托的定義、設立要件、民政部門的備案職責等,并規定了民政部門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監管職責。民政部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會同銀監會于8月25日共同制發《關于做好慈善信托備案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備案層級管轄、備案需提交的材料、管理和監督等法律明確規定和授權事項做出規定,以便在《慈善法》實施日起,各地在處理慈善信托備案工作時有章可循。
《通知》把握了三個基本原則:
一是依法行政。嚴格按《慈善法》《信托法》等法律規定和授權,設定相關權利義務,避免備案成為變相的審批。因為《慈善法》明確慈善信托施行的是備案制度,而《信托法》當中規定是審批,按照后法優于先法的原則,按照《慈善法》來講要備案,不要使備案成為變相的審批。
二是鼓勵創新。《通知》只解決慈善信托備案管轄、備案內容和備案程序、履職檢查等現實問題。至于慈善信托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其他問題,則鼓勵從促進和規范慈善事業發展角度,根據慈善信托本質要義和立法本義研究處理,進行探索,積累經驗。
三是注重操作性。為便于法律實施后的實際操作,在給實踐創新預留充分空間的同時,對法律授權內容盡量清晰和細化,執行程序盡量明確和完整,工作文本盡量統一和規范。在備案的申請書、存單、回執等方面統一格式,便于地方民政部門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操作,提高備案工作的效率。
《通知》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部分:
一是確定備案管轄機關。根據信托公司和慈善組織目前的監管行政層級,《通知》分別就不同的受托人確定了不同層級的民政部門來履行備案職責。依據有關法律規定,信托公司設立慈善信托同時向銀監機構報告。
二是確定備案程序和要求。《通知》分別對設立備案和重新備案的程序、提交的書面材料清單及民政部門對備案的處置做出規定。
三是確定民政部門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慈善信托的監管職責。民政部門根據《慈善法》授權,依法履行接受報告、公開信息、監督檢查及行政處罰等管理職責。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根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授權,依法履行對信托公司慈善信托業務和商業銀行慈善信托賬戶資金保管業務監督管理職責。根據有關法律規定,《通知》對監督檢查內容進行了細化。
四是對民政部門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做好慈善信托實施工作提出要求。包括要在統一的信息平臺上公開慈善信托有關事項,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要強化風險防控,規范投資行為,防止借慈善信托名義從事非法集資、洗錢等。
據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孟志強介紹,自9月1日《慈善法》實施起,北京、上海、福建、深圳、西安、南昌、貴陽的民政部門已經受理了多單慈善信托的備案情況,今年年底會做出更詳細和系統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