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紅
【摘 要】黎平歷史悠久。2015年我局對黎靖高速沿線進行考古,發現6000-8000年間的新石器時代遺跡。秦漢時期,黎平有即有鐔城縣建制,唐、宋設羈縻誠州,元代開始遍設長官司,明建五開衛和黎平府,民國建黎平縣。厚重的歷史遺存,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文物的保護是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已經得到了空前的強化,并成為執政黨的意志。為了有效地保護黎平豐富而獨特的文物資源,筆者在工作中進一步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淺的想法,現整理成文,以饗方家。
【關鍵詞】黎平;古城;文物保護
一、黎平文物概況
(一)全縣共有413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有50處縣級以上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黎平會議會址、地坪風雨橋、述洞獨柱鼓樓3處;省保單位有兩湖會館、何騰蛟祠等 13處;州保單位有孔廟大成殿、黎平古城垣等1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紅軍干部修養連住址等20處。
(二)《黎平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翹街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所確定的保護范圍,東至正陽街,西至五貴路,北至中心大道,南至黎陽大道,總面積約69.69公頃。其中核心區域40.46公頃。黎平古城的大街小巷林林總總,共有63條。名字也是千姿百態,都有著黎平的地方特色和她的傳說故事。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皆文物。
二、黎平古城文物保護現狀
古城文物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由于歷史的現實原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護,已滿足不了現階段人民群眾對文化精神需求的愿望和要求。目前,黎平古城保護和開發利用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大量省級以下古城文物亟待搶救性修繕
當前,我縣文物保護修繕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省財政,保護修繕對象也足限于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針對州、縣兩級文物的保護經費基本上沒有。近期正在修繕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黎平古城南泉山寺,總預算為260萬元,目前僅到位70萬元,己基本完成韋陀殿、觀音殿以及大雄寶殿的修繕。因后續資金尚未到位,我們只好懇求中標施工單位墊資修繕,并明確于2016年6月之前完成,同時向省文物局申請撥付資金。
通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我們發現古城內眾多的古建筑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包括部分古民居、封火墻、小巷路道等,亟待進行搶救性修繕,否則幾年內將瀕臨倒塌和被拆賣,如果資金缺乏的現狀繼續下去,大量的古城文化古跡將會在不久的將來迅速消失。
另外,由于社會普遍缺乏文物保護意識,部分文物安全狀況堪憂。如古城的北塔橋,其系明代建筑、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為旁邊沒有空地另建新橋,大小車輛只能從該橋通過,嚴重影響橋的安全;古城陸滄浪墓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周邊保護用地被大量占用建房,文物本體被嚴重損壞,所有房屋均己辦證,難以拆遷。原打算遷往南泉山進行易地保護,省文物局卻要求原地保護,讓我局處于兩難境地。
(二)單位規格低,人員缺乏
黎平為文物大縣,縣域內文物眾多,申報定級的各級文物就達50處,加上已經登記的413處,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任務極為繁重。縣文物局成立于2010年8月,為縣文體文電局轄下的二級機構,其前身為成立于1984年的4月的黎平縣文物管理所。現有編制8個,相對工作量來說,單位規格與此極不相稱。
因為規格和編制的原因,導致我局人員嚴重缺乏。文物局現有工作人員9人(含2名臨聘工勤人員),正式職工7人,其中1人不在文物局上班,僅6人開展工作,難以從事文物修繕管理業務,沒有能夠開展文物修繕設計、施工管理的工程技術人員。因為機構規格的原因,有用的人才調不進入,跟不上時代變化的出不去,形成極大的用人困境。目前作業面多且分散,人手缺乏,工作難度非常大。
(三)古城文物保護管理設施落后
目前,我縣尚無博物館,也沒有先進可靠的可移動文物庫房,現有可移動文物,除部分陳列于黎平會議紀念館、堂安生態博物館以外,大量的文物就保存在既無恒溫除濕功能、又不防盜防火的舊庫房里,急需建設一個可移動文物的專業庫房,并配備文物保護的其他必需設備。
(四)古城文物利用不高
我縣大量的古城文物保護單位,都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還有兩湖會館等古城遺存的一大景觀,是我縣古城文物的一大特色,這些古跡的歷史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如何把古城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開發相結合,把古城的布局和文物特色相結合,統一規劃,保存古城落的整體風格,使文物保護變成城里的特色景觀,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個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
三、黎平古城文物保護的思路
(一)工作措施
一是2011年順利完成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三普”工作順利通過省文物局驗收。共普查全縣的和古城不可移動文物413處,其中302處為新發現文物,復查文物為111處,消失文物11處。
二是2015年,按照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我縣古城完成了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共登記可移動文物370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達17件。目前,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上傳工作己于上級規定的期限全面完成,登錄文物數量、圖文質量均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好評。
三是積極爭取文物保護資金,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已完成了國保黎平會議會址的修繕、省保何騰蛟祠、省保南泉山寺廟修繕工程正在進行中,預計今年6月份完工。文物安全方面,已完成了國保地坪風雨橋、會議會址的消防工程已通過評審并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復,有望今年開工建設;會議會址的安防工程正在施工中,預計6月份完工。文物項目申報方面,古城中的黎平會議會址文物保護規劃保護規劃已經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復,經省文物局相關專家評審后提出相關意見,現在正根據專家提出的意見對文本進行修改。申報黎平縣古城可移動文物中心庫房項目,項目內容:土建400平方米;安防、消防系統;恒溫、恒濕系統;文物修復設施,總預算資金500萬元。
四是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方面。已完成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也早已結束,并公布結果,我縣有毛澤東在黎平古城的住處等被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縣有關領導要求,古城袁開第手書“種德收福”牌坊、古城彭汝疇墓等9處文化遺跡申報為縣級或上以級別文化保護單位。目前,己完成文物調查,申報文本己基本填報完成。
五是文物“四有”工作方面。已完成了古城所有省級(不含第五批省保)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州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保護標識牌工作已完成。下一步根據省文物局的要求,開展第五批省保的“四有”工作,預計今年年底完成。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歷史原因,有部分沒有“四有”工作。
(二)以地方人大立法保護黎平古城
為加強黎平古城翹街片區的保護、管理與利用,保持古城傳統風貌與特色,繼承和保護優秀歷史文化遺產,貫徹落實《貴州省黎平歷史文化名城(德鳳鎮)保護規劃》和《貴州黎平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翹街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要求,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條例,結合古城翹街片區保護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辦法。
本辦法適用于《貴州黎平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翹街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所確定的保護范圍,東至正陽街,西至五貴路,北至中心大道,南至黎陽大道,總面積約69.69公頃。其中核心區域40.46公頃。
黎平古城翹街片區的保護、管理與利用,應當遵循統一規劃、嚴格保護、全面改善、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和利用服從于保護的原則。
在古城翹街內居住或從事規劃、保護、文化、建設、管理、旅游及其他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辦法。
成立黎平古城翹街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決策古城翹街保護重大事項,協調古城翹街保護相關工作。翹街景區管理部作為黎平古城翹街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常設辦事機構,負責古城翹街保護、利用、統一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1.全面負責古城翹街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協調相關部門做好古城翹街保護利用具體工作;
2.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
3.研究和制定古城翹街保護、管理和利用的政策措施;
4.組織編制和實施古城翹街保護規劃;
5.組織編制古城翹街保護年度計劃和預算,管理和使用古城翹街保護資金;
6.會同相關部門實施古城翹街內建設項目方案的審查及項目實施情況的督查;
7.監督檢查縣住建、文物等部門對古城翹街內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的安全保護措施;
8.負責古城翹街得業態培育、協助相關職能部門對古城翹街內建設項目進行規劃審批和執法、加強對古城翹街保護的宣傳,組織和動員公眾參與古城翹街保護工作;
9.配合古城翹街執法部門查處古城翹街的違法違規案件。
相關部門職責
1.縣住建部門負責古城翹街得規劃審批,并明確專人負責建設項目實行規劃審批后全程跟蹤管理;
2.縣市政部門負責古城翹街內的環境衛生進行精細化管理;
3.縣城建國土執法部門負責對古城翹街內的違法違規建設項目依法進行整治;
4.縣文物部門負責對古城翹街內的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進行安全保護、加強對古城翹街內的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物保護知識的宣傳;
5.德鳳街道辦事處負責協調社區、居委會、社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共同做好古城翹街保護工作,強化對古城翹街內街巷的市容管理。
古城翹街核心保護區分為翹街街區核心保護區和馬家嶺街區核心保護區兩個片區,總面積22.09公頃。其中翹街街區核心保護區范圍東起東門遺址外110米處,西至縣人民政府和府前路公安局宿舍,南至左所坡,北至黎平縣第二中學東南側,占地面積約15.94公頃。馬家嶺街區核心保護區范圍東起龍家坡與忠武巷交匯處,西至鼓樓坡以西約50米處,南至三眼塘與南門,北至鼓樓坡與縣財政局相鄰處,占地面積約6.15公頃。古城翹街核心區范圍以《貴州黎平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翹街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保護范圍規劃圖上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范圍規定為準。區內歷史建筑嚴格控制原有高度,新建或改建建筑高度控制在二層以下,一層建筑檐口高度限高3米,二層建筑檐口高度限高6米,以滿足文物保護單位周圍地段和重點地段古建筑環境風貌的保護要求。
古城翹街建設控制區分為翹街街區建設控制區和馬家嶺街區建設控制區兩個片區,總面積為29.60公頃。其中翹街街區建設控制區范圍東起黎陽路與正陽街交叉口,西至消防隊和貢院坡向西約30米處,南至第三中學和古城垣遺址,北至黎平縣第二中學南側及核心保護區外圍部分地段,占地面積19.93公頃。馬家嶺街區建設控制區范圍東起黎陽路與第一民族中學,西至鼓樓坡以西約100米處,南至南門外南門路,北至平街,占地面積9.67公頃。古城翹街建設控制區范圍以《貴州黎平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翹街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保護范圍規劃圖上建設控制區范圍劃定為準。區內建筑高度控制在三層以下,新建或改建建筑檐口高度限高9米。
《貴州黎平古城歷史文化名街(翹街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保護范圍規劃圖上環境協調區范圍劃定為準,面積為18.00公頃。區內建筑高度控制在五層以下,新建或改建建筑檐口高度限高15米。
四、古城文物保護的措施
(一)整體性保護
古城文物是由明清、民國三個朝代存在的物質文化形態和非物質文化形態、靜態的物質文化遺產和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層面共同構成的多維空間。因此,凡是古城居住區范圍內的所有文物元素及與之相關的人文環境、文化事象、文化空間等都在整體性保護范圍之中。實施整體性保護必須與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實現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搶救性保護
本著“邊搶救邊保護”的原則,把“搶救第一”作為古城文物保護工作的要務,扎實推進搶救性保護工作。比如,深入開展古城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全面登記造冊;針對評估結果分別制定和完善各類搶救保護方案,建立分級搶救保護制度和體系,區分輕重緩急,分步實施;采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用圖、文、聲、像相結合的方式,將黎平古城文物全面地記錄保存下來,同時,也要注意收集有代表性的相關實物,建立檔案,及時出版相關成果;建立古城文物數據庫、檔案以及數字博物館等。
(三)建立社區生態博物館
博展性保護主要是指古城文物的文物實物資料的陳展、“非遺”項目活態展示、數字化影音圖片展播等。目前黎平的文物展示平臺只有黎平會議紀念館和肇興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前著重展示與長征相關的歷史文化,后者則側重于展示侗族文物,基本上都不涉及黎平歷史文物。黎平需要一家展示黎平悠久歷史的“黎平博物館”或“社區博物館”。
總之,古城文物保護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民眾對文物保護的覺醒。這是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