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陶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大眾破局之法則是以攻代守,積極擴張。
在中國的乘用車市場,大眾稱王已久。然而競爭愈加激烈的市場下,群雄并起,虎視眈眈。大眾不免如坐針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大眾破局之法則是以攻代守,積極擴張。
實事求是而言,過去的幾十年間,大眾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中國汽車工業走向市場化的啟蒙者。
早在1978年,大眾品牌就開始了與中國的聯系。1984年10月,大眾汽車在中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奠基成立。1991年2月,大眾汽車在中國第二家合資企業——位于長春的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
自此之后,兩家合資車企被稱為南北大眾,并且通過桑塔納與捷達的量產,順利占有了乘用車市場。時至今日,這兩款車型依然在國內轎車銷量的前十榜單中。
30多年以來,大眾在乘用車市場的各個細分領域中,均占有重要席位。但是隨著近些年來車市的疲軟,以及同級別汽車品牌本土化的推進,大眾品牌也在不斷地面臨挑戰。
當汽車消費更趨理性、購車階層更加年輕、用車需求日益豐富時。大眾的諸多光環變成了雙刃劍。情懷加身反成了老派,家族式設計被指“套娃臉”。
對此,大眾在國內市場并未固執己見。跨界車的推出、更偏向運動化的設計風格,都在拉攏年齡結構更加年輕的消費者;與此同時,投身SUV藍海更是大眾當前專注的品牌戰略。
大眾汽車品牌董事會成員,銷售與市場負責人Jürgen Stackmann在專訪中告訴《英才》記者:“在中國的確有這樣一個趨勢,我們需要在一輛車里容納更多的人,一方面在中國的新政策下,有多個孩子家庭數量會上升。另外,在一輛車上,也可能會容納三代人。”
2016年10月,大眾品牌在華銷量為278,100輛,同比增長達19.1%,1-10月累計銷量為2,411,200輛,同比增長達12.3%。
但回顧去年,大眾品牌2015全年共交付汽車263萬輛,較2014年同期交付276萬輛的成績同比下降4.6%。今年大眾品牌已經提前超越了去年的年銷量。在短暫的低潮后,大眾重歸正軌,尤其在車市微增的大環境下,更屬難得。
除此之外,大眾旗下另一品牌——斯柯達終于亮劍。作為一家歷史久于大眾,如今已被大眾收購的老品牌,斯柯達近兩年在大眾的版圖中逐漸起勢。甚至在MQB平臺的首發車上擠掉全新邁騰。
從品牌從屬結構上,斯柯達也更進一步。從原來的“上海大眾斯柯達”,變更為“上汽斯柯達”。在捷克政府的背書下,斯柯達更是持有了上汽大眾的一部分股權,雖然為數不多,但是其品牌在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地位明顯提升。
最后,不得不談談掙錢機器——奧迪。一汽大眾合資廠成立兩年后,1993年,奧迪也進入該合資公司。其在中國豪華車市場上所取得的成就已經無須贅述。
而如今,奧迪在豪華車市場的份額正在被奔馳以及寶馬蠶食,如何迎敵?奧迪選擇與上汽大眾“聯姻”。
“我們認為未來豪華車市場的增速將快于整體車市。奧迪與上汽的聯手勢必將推動新的合作,這有利于奧迪能夠在豪華車市場的這一波增長中不錯失機會。”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告訴《英才》記者。
對于即將形成的南北奧迪局面,自然引來了經銷商以及市場的猜測。二者能否和睦共處?奧迪中國總裁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也給出了答案:“大眾在這些年與合資伙伴的相處中,已經深諳如何權衡兩者關系”。
如若大眾謀求繼續在華“君臨天下”,大眾與斯柯達的雙品牌前行,以及南北奧迪的1+1>2的布局謀篇,怎能不為制衡之術所用?
今年9月初,江淮與大眾在德國“狼堡”簽署合資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擬以新能源汽車產品為基礎,成立一家研產銷一體的合資公司,并稱該公司計劃在未來5個月內成立。
很難否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慢熱”的大眾也禁不住對市場“眼紅”。畢竟江淮汽車在新能源汽車上造詣不淺。這也表示,其在新能源汽車上下游具有一定的話語權。
問題來了,大眾旗下的純電動車平臺MEB剛剛拋頭露面,與江淮的合資造車豈不是兄弟打擂?
對此,海茲曼解釋道:“大眾與江淮計劃在2018年推出首款純電動汽車,未來主攻方向是經濟型純電動乘用車,圍繞這一目標市場推出更有價格競爭力的經濟型純電動車。”
由此可見,無論在時間節點還是投放領域,大眾與江淮的聯手并不與大眾自有品牌的新能源汽車計劃沖突。
對于大眾品牌,其新能源戰略當前仍屬市場教育與技術積累階段;與此同時,在MQB平臺等其他現有平臺上投產新能源車型也在進行,比如基于MQB平臺打造的e-Golf,將實現300公里的續航;而最后,MEB純電動車平臺才會真正履職。按照時間規劃,MEB車型實現量產至少要等到2020年。
除了大眾品牌,奧迪的新能源攻勢也與集團公司同步展開。廣州車展上,奧迪發布了A6L e-tron和奧迪Q7e-tron量產車。加上2015年上市的奧迪A3 Sportback e-tron,奧迪現階段的新能源仍以插電式混合動力為主。
據介紹,奧迪在全面導入e-tron車型的同時,也已經開始將純電車型提上日程。奧迪中國總裁魏永新告訴《英才》記者:“奧迪首款純電動SUV將于2018年首發。而到2025年,奧迪所售車型將有25%是電動車。

今年大眾在華動作頻頻,海茲曼毫不掩飾大眾對“轉型”的迫切。“對于大眾集團來說,我們正在進行著一次史無前例的轉型,從汽車制造商轉變成為一個出行服務提供者”。
大眾的“焦慮”絕非妄自菲薄。隨著資本與互聯網的來勢洶洶,傳統制造業正在淪為“打工者”。而汽車更是被看作除了手機以外,未來最為重要的終端。
如果傳統車企面臨挑戰仍不為所動,那么車企淪為“代工廠”也許并不會只是危言聳聽。顯然,大眾對于這樣的行業趨勢也有了清晰的判斷。
為此大眾在華積極觸“網”。先后攜手北京首汽集團有限公司,在分時租賃領域建立合作;還與滴滴出行建立戰略合作框架,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為中國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智能網絡約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