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未來資管主體的經營模式會朝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大而全,一個是專而精。
隨著資產管理規模的不斷擴大,保險資管已經成為資本市場最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預計2016年末,保險資管管理資產規模將超17萬億元。而隨著工銀安盛、交銀康聯等險企的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獲批籌建,保險資管行業迎來了新一輪的擴容。
作為中國保監會批準設立的首批專業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平安資管成立11年來完成過許多“第一”:第一批獲得可轉債市場交易資格、第一批獲得基金、股票投資資格、第一批獲得保險資管產品發行資格等。近日,根據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顯示,平安資管以3128.01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晉升為中國第二大資產管理機構。
另一方面,低利率、資產荒、債務黑天鵝等都在考驗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的能力,隨著大資管時代的不斷向前推進,一批老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正努力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在平安資管董事長萬放看來,平安資管正在謀劃“一盤很大的棋”——“向獨立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發展”。
近日,監管層批復,華夏人壽與合眾人壽兩家保險公司設立公募基金獲得了保監會的“準生證”。可以看到,除了活躍在傳統的股、債市場外,險資或備戰公募基金牌照,或申請支付牌照,多線并舉角逐類投行業務。伴隨著保險業總資產量的膨脹而日益強大起來的保險資管,已不滿足于僅僅打理母公司資金,其第三方業務規模增長迅速。
據中國平安三季報顯示,截至2016年9月末,平安資管的資產管理規模達2.16萬億元,
較年初增長9.8%,其中,第三方業務表現強勢近3年平均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2%。第三方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825.75億元,較年初增長15.0%,第三方資產管理費收入15.43億元,同比增長36.2%,實現跨越式增長。
“目前保險資管業有兩類主要發展模式,一類是保險母公司將資金全權委托給旗下保險資管公司來管理,這樣就容易在母公司資金和外部資金(第三方資金)之間形成一道‘防火墻,需要保險資管公司平衡好兩邊利益。”萬放表示,“另一類模式中,無論是第一方還是第三方資金,都將逐漸過渡到全部由客戶主動選擇。而第二類模式也是全世界所有大型資管公司發展的大方向,也是平安資管選擇的發展模式。”

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第三方業務中,保險資管尚屬“新兵”,在很多領域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且要面臨券商、基金等的激烈競爭。
業內人士分析,保險資管公司向第三方業務轉型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要有自己的產品,而產品化也是國際保險資產管理業拓展第三方業務的主要模式,而與國際保險資產管理行業和國內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如基金、信托相比,我國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化管理模式仍處于起步階段、產品化程度較低。
“成為獨立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后,對平安資管公司的業績要求更高,”萬放也坦言,“只有能夠比市場平均水平更好控制風險,同時帶來比市場平均水平更高的收益,第一方和第三方才會主動委托資金,這個過程是艱難痛苦的,壓力也會很大,將面臨第一方資金開始委托其他的資管機構投資,而第三方資金也面臨激烈競爭。”
經濟“新常態”時期,連續降息中低利率時代已然來臨。從全球范圍內來看,超低利率政策已經成為各國協調經濟活動時的重要選項,絕大多數發達經濟體都采取了超低利率乃至零利率,甚至是負利率政策以達到刺激經濟復蘇的目的。
低利率也給保險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一是對過于依賴利差的定價機制產生沖擊;二是對資產驅動負債的商業模式產生沖擊;三是對放大資本杠桿的擴張路徑產生沖擊;四是對激進投資的應用方式產生沖擊;五是對傳統思維定式的風險管理體系產生沖擊。
業內人士分析,利率保持較低水平將成為未來財富管理與資產配置一個重要標識。低利率也對未來財富管理與資產配置提出更多元的要求。
東吳證券分析師丁文韜表示,2014年開始,中國國債利率進入快速下行通道。在低利率環境中,保險公司原先大量配置(60%以上)的高收益固收類資產缺乏,而保險負債端的資金成本(定價利率/萬能險結算利率)尚未開始顯著下降,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壓力巨大。
對于如何應對低利率環境,萬放表示,“我們做過研究,所有主體在面臨低利率的環境時,一般都只有四個方案,分別是提升海外配置、提升風險偏好、拉長資產久期和提升另類資產比例。”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在提升海外資產配置上,中國平安一直表現活躍,早在2013年即以2.3億英鎊購入英國地標性建筑勞合社大樓,去年又與美國Blumberg Investment Partners合作,成立地產投資平臺。“今年面臨的挑戰是,外部的經濟不是特別好,海外的優質資產亦非常稀缺,同時還有匯率方面,以及來自比我們更低利率環境競爭對手的挑戰。”萬放表示。
而目前來看,另類資產投資已經成為低利率中新晉保險資金第一大配置品種。截至今年上半年,另類投資一舉超越占比不斷下降的債券,成為了保險資產配置的第一大類別。今年上半年,保險業其他資產等另類投資余額為4.3萬億元,占比34.22%,而債券余額則為4.21萬億元,占比33.49%。
萬放認為:“未來資管主體的經營模式會朝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大而全,一個是專而精。前者的優勢是規模、大量的復合型人才和多元化產品;后者專注細分市場和超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