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陽
“嚴防炒殼”、“控制杠桿”、“壓力測試”、“資本充足率”等一系列關鍵詞勾勒出2016年金融行業的主基調。
潮水過后,沙灘上留下的是各式碎片。2016年初的“熔斷”讓A股市場以莫名其妙的恐慌開場,隨后的走勢猶如一潭“死水”,交易量駐足,大盤徘徊于3000點上下;房地產市場的火爆,使資本的逐利本能暴露,與此對應的則是實體經濟的平淡。
剛性兌付已然在諸多細分產品中被打破,急切渴望產品創新帶來更高的收益,部分機構游走在監管紅線邊緣。
對此,監管部門對各牌照金融機構的要求日趨規范、嚴格。“證監會新一屆班子貫徹‘依法、從嚴、全面監管的指導思想,加大了監管力度。”一家券商風控部門負責人這樣介紹道。今年7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正式發布,“八條底線”升級為規范性文件;8月,證監會就《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公開征求意見;今年10月,《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明年初,首批7家試點券商將開始實施并表風險管理試點;11月中旬,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壓力測試指引(試行)》。
另外,金融與科技結合日趨緊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給金融風控帶來了質的變化。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的風控問題卻一再暴露,監管機構由此連連加碼。
“嚴防炒殼”、“控制杠桿”、“壓力測試”、“資本充足率”等一系列關鍵詞勾勒出2016年金融行業的主基調,風控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對金融機構來說,風險與收益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風險總監張向東對《英才》記者描述道。
隨著市場、監管形勢的變化,金融機構的風控部門也在積極適應新情況,《英才》記者分別專訪了三家來自券商、AMC(資產管理公司)和公募基金的風控部門的負責人,解讀“風控年”。
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桂芳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表示,證券公司面臨史上最為嚴厲的行業監管環境。“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一句是,不要懷疑證監會對加強監管的決心和能力;第二句,監管風暴才剛剛開始。”
事實上,今年以來,業內一些券商已經被監管部門或自律組織采取過監管措施,甚至有公司還被立案調查或行政處罰,對這些公司的聲譽和經營都產生了不利影響。
面對這樣的形勢,劉桂芳介紹說,國泰君安已經將合規與風控工作提升到“公司首要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高度,同時要求加強資產負債管理,探索并表管理,打造健康、強大的資產負債表。
關于《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劉桂芳表示,此《辦法》響應了業內的呼聲,更加貼近證券行業經營實際情況。
調整后的風控體系由凈資本一個維度,改為關注凈資本、流動性兩個維度,并在計算風險資本準備時,按照風險類型加以區分對待,實現了風險的精細化、立體化管理,有助于提升證券公司經營的穩健性、提高風險抵御能力。對于表外資產占比較大的券商而言,資本杠桿率有可能成為公司資本擴張的制約因素。因此,如何更加優化業務結構與合理運用資本將成為關鍵的因素。
“此次《辦法》出臺,一方面充分接軌國際主流監管體系,另一方面其設計又能充分反映券商當前經營環境下所面臨的各種風險敞口,這將促進證券公司各項業務更為穩健地經營。”劉桂芳說。
同時,為應對新的監管形勢,國泰君安加大了對合規風控的資源投入和履職保障,不斷完善合規風控體系。
面對互聯網金融等科技創新,劉桂芳也從金融風控的角度進行了解讀:
首先,互聯網金融也好,大數據也好,所謂投顧機器人也好,都并沒有改變金融行業的基本屬性、業務和盈利模式。科技在提高效率、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的同時,風險傳遞和交互影響增強,從而增加了風險。
而且她認為,當前不少以科技創新為名開展的業務,往往沒有實質性創新,而僅是監管套利。“有些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創新,甚至完全脫離了監管,危害很大。”但如今,監管部門已經明確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監管的盲區逐漸消失。
實際上,國泰君安在利用科技創新方面也早早開始了探索,但劉桂芳表示:“我們一直堅持在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業務,對于各類業務實行嚴格的授權管理,所有創新業務都必須在經過充分全面的風險評估之后才能在授權范圍內有序開展。”
2015年的一波“股災”,機構投資者也著實無法避免資產縮水的命運,平均收益率的下滑以及“資產荒”的延續,市場中高風險的投資沖動無處不在,然而資本市場,特別是A股市場卻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捉摸”。
“八條底線”、《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簡稱《暫行規定》)公開征求意見。實際上,原有機構子公司業務以及基金子公司業務的管理進一步收緊,甚至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基金子公司的發展模式。
“監管層的風控監管措施旨在使全行業回歸本源,原來(一些機構)是利用市場投機情緒博取一些額外的差額收益,但長期來看是無法持續的。”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督察長鮑文革告訴《英才》記者,“八條底線實際上對合法經營的基金管理公司是一種保護。”
而基金子公司則是通過進入一些原有無法操作的業務領域提高投資委托人的收益,“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和自身的風控能力相關,很多機構盲目追求規模,忽視了自身管理、風控能力的建設,這可能對行業發展構成比較大的風險。”
顯然,對于“資產荒”的無奈,使一些機構不得不使盡渾身解數提高投資收益水平,而監管層也正是看到這樣的“苗頭”,要求在一些業務領域收縮、整改,完善操作流程,同時壓縮杠桿比率。
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層今年密集出臺的監管政策也是對2015年的市場震蕩走勢以及2016年此起彼伏的“黑天鵝”事件反應,“從長期的角度來看,今年的監管新政對行業發展是一種保護。”
鮑文革認為,南方基金在風控領域強調“全員風控”, 不斷強化各個業務條線的合規與風險意識,要求業務部門與人員持續提高自身風險管理能力,以持續改進的流程和制度為著力點,不斷強化風控體系,力爭將業務風險置于可控狀態。
“合規是底線,如果逾越了這條底線,第一是監管部門要處罰,第二是投資者會用腳投票。”鮑文革說,“風險管理是一個公司的核心業務能力,金融行業就是要跟風險做博弈。”
作為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之一,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簡稱中國長城資產)實際上已經手握銀行、證券、保險、信托、金融租賃以及基金等多項金融牌照,而傳統的不良資產處置業務,風險和收益則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風險既可以轉化為效益也可能轉變為損失。中國長城資產秉持主動的風險管理思路,通過各項管控活動,將風險轉化為效益。”中國長城資產風險總監張向東對《英才》記者表示。
“新常態”下,傳統企業面臨產能過剩的情況使得經營現金流受到較大影響,因此,在銀行信貸集中一些行業不良率有所升高,這既為AMC提供了新的機會,另一方面,如何合規操作、控制風險也成為AMC必須重視的命題。
“目前金融風險的暴露和不良資產的增加是伴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陣痛,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揮逆周期特性、維護金融穩定提供了契機,當然也對自身風險管控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張向東說,“適應這種新形勢,風控條線應該通過做好政策支持、制度保障、風險監測等工作,完善風險管控機制。”
今年3月底,銀監會出臺《關于規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收購業務的通知》(銀監辦發〔2016〕56號)等一系列文件,文件中主要包括四點內容:一、規范開展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收購業務;二、規范開展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收購業務;三、嚴格落實風險管理責任,切實防范和化解風險;四、加強風險為本的監管,嚴守風險底線。業內人士分析稱,《通知》旨在加強監管,回歸AMC業務本源,引導AMC重回風險化解和資產價值挖掘提升的方向。
張向東介紹稱,中國長城資產深入研究監管政策,并通過更低的經濟資本系數,激發各經營單位收購與處置不良資產的積極性。“對不良資產收購與處置方面的系列制度進行了全面梳理,明確操作流程和要求,并加大對這類業務風險監測的力度。”
實際上,2016年對AMC的監管力度也在逐步升級,9月銀監會發布《關于印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非現場監管報表指標體系的通知》,2012年曾發布“試行”辦法,確立AMC最低資本、杠桿率、流動性比例和集團合并財務杠桿率、資產公司等監控類指標?
與此同時,面對金融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張向東表示,中國長城資產在提高集團協同作戰能力的同時,高度重視風險“防火墻”的建設,對關聯交易和內部交易進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