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楠
資產荒下,一方面是錢太多,但歸根結底還是可以投資的優質資產太少。
2016年注定是保險業被攪動的不能平靜的一年。在萬科爭奪戰中橫空出世的寶能系(前海人壽)、安邦人壽和恒大人壽的“三英會”已經讓廣大的投資者大開眼界,接下來恒大人壽在梅雁吉祥上快進快出的一系列“閃擊戰”更讓恒大系成為又一匹在資本市場的“保險黑馬”。
截至11月17日,今年新增了7起險資舉牌事件。值得注意的是,11月11日,長江證券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批復,核準新理益集團持有公司5%以上股權的股東資格,對新理益集團依法受讓公司 697,888,108股股份(占股份總數12.62%)無異議。這也意味著,劉益謙入主長江證券將進入實質性階段。而劉益謙所控制的國華人壽也是這場舉牌戰中的絕對主力。
資本市場上對于這些龐然大物可謂是又愛又怕,一方面希望數千億的萬能險資金能夠盤活A股,而另一方面,又擔心這些“野蠻人”粗放的行事風格會破壞市場的穩定。11月8日,保監會網站披露,針對恒大人壽股票投資中的“快進快出”行為,保監會約談了恒大人壽主要負責人,明確表態不支持保險資金短期大量頻繁炒作股票。
學過金融的都知道,保險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保險公司的保費端往往期限長、成本低,因此主要的投向也是偏向于實體產業和長期的項目。然而,在資產荒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壽公司成為了地產商和金控集團的“提款機”,這些非傳統的險資企業為了擴大規模,大力發展投資性的險種“萬能險”。在萬能險橫空出世之前,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低成本的融資渠道非常有限,除了極少數可以發債的大型地產商之外,絕大多數通過信托等通道融資的地產商平均的融資成本要超過10%以上。
而一旦獲得了壽險公司的牌照,萬能險的規模一上來,就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來獲得巨大的融資額,如果把這些融來的錢以現金的形式帶杠桿進入到資本市場,集中增持一些優質的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形成寶能對萬科的“蛇吞象”般的巨大收益。
高收益=高風險
當然高收益一定意味著高風險,這些萬能險有三個大的特點,第一是,資金成本普遍高出傳統險一大截,賺錢手段則主要依賴利差。第二是,期限非常短,長的三五年、短的只有一年。第三是最要命的,萬能險是剛性兌付的險種,一旦出現利差損風險,保險公司就要自己把這個損失補上。因此那些手持萬能險的野蠻人必須要在短時間實現巨大的收益率,否則一定會出現投資收益低于結算利率甚至賬戶資產低于負債的情況。
這也就是為什么恒大人壽非要選擇“快進快出”的游資式的投資方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現金流穩定,而這種投機意味很濃的投資方式在如今的資本市場未必吃得開,也不是所有的新銳險資公司都能賺到錢。
我們從各公司披露的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只有前海人壽和安邦人壽兩個萬能險大戶賺到了錢,而在虧損前5大公司里,前4家都是萬能險大戶。君康人壽今年前9個月實現保費收入約268億元,其中萬能險收入235億元,傳統險收入33億元,是名副其實的萬能險大戶;與之保費結構類似的還有恒大人壽和中融人壽,傳統險收入只有萬能險收入的零頭。
大量人壽保險虧損讓監管部門非常擔憂,保監會在8月就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人身險公司報送2016年1—6月萬能險業務數據,主要填報各預期存續期限下的規模保費收入和產品情況,摸底資產負債匹配及利差等具體現狀。我們來看一下保監會的一些規定,就關于萬能險的一些規定,有《關于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通知》,也有《關于進一步完善人壽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對萬能險都有一系列的新規:中短期存續產品年度保費收入,2016年應該控制在總體額度90%以內,2017年應該控制在這個70%以內,2018年及以后應控制在總體限額的50%以內。一直到2021年這個數字降到30%。
保監會為什么要這樣做,就是想解決保險資產負債端不匹配的問題,未來的監管重點一定會重點防范部分公司在負債端用大量期限短、收益高的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搶占市場,卻通過配置期限長、風險高的資產來獲取高收益的行為。
這么做會有效果么?一定會。原因很簡單,在野蠻開荒年代,這些新銳的險資公司想要拿到錢,手段少成本高,而隨著投資者教育的完成和對于金融機構渠道的覆蓋,保險公司一定會開發出取代“萬能險”的“投連險”品種,而通過包裝和期限錯配,讓總成本降下來,讓現金流更穩定。今年前三季度恒大人壽的銀保渠道規模保費占總規模保費的比例已經超過七成,而9月單月恒大人壽的規模保費增長中,差不多超過九成是銀保貢獻,這說明由網銷沖刺起家的恒大人壽正在全面轉向銀保渠道。
當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資產負債端的錯配,根子并不在金融市場,而在于實體經濟。資產荒下,一方面是錢太多,但歸根結底還是可以投資的優質資產太少,企業的利潤在下降,資產端的收益率一降再降,而在壽險領域高成本的資金涌入加速了這種不匹配,也放大了這種風險。
這也讓壽險公司另辟蹊徑找到一條新的路徑,就是在資產端配置一些高分紅低估值的優質藍籌股,最近發生的安邦花費百億舉牌中國建筑就很有這樣的趨勢。中國建筑上市以來公司平均分紅率12%,按照目前股價計算股息率約1.55%,公司三季度末未分配利潤約1180億元,估值低分紅高且不乏提升分紅率可能。在長端利率不斷走低的情況下,高分紅低估值的上市公司將更有可能獲得險資的青睞,當然安邦在舉牌之前,和中國建筑做了充分的溝通,也是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
總而言之,中國的大資管市場發展到現在,賬戶類型不同、資金屬性不同、風險偏好不同,資產配置應該給予不同的結果,而作為金融市場上最大的長期機構投資者,保險資金大類資產配置很多時候需要跟國家融資結構相匹配,目前直接融資占比的上升及間接融資占比的下降對保險資金的配置是很大的機會。新銳的壽險公司應當向傳統壽險中的平安和國壽吸取經驗,在野蠻生長過后反思自己的成敗得失,為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系第一財經內容運營經理)